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6449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检测题.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检测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台湾在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某事件,认为该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

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有历史学家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D.《天津条约》

3.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4.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5.国际机构出版的某时期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三个中国地点:

Peking(北京)、ShangHai(上海),BeiBci(北碚,属于重庆)该时期为()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6.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

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国共对峙十年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7.某学者曾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

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甲午战争后的危局

D.《辛丑条约》签订

8.“晋地至不能立足或不如意时,陕省或甘省皆可任阎先生(山西军阀阎锡山)治也。

……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邪正决不能混淆,夏夷岂能两可!

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

”这段对阎锡山的明确警告电文()

A.可以看出蒋介石以抗日为名清除地方军阀

B.反映北伐战争时蒋介石拉拢威胁地方军阀

C.可以看出此时蒋介石的民族主义立场

D.反映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关系

9.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

10.如果要在《历史的拐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一书中迅速找到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

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A.1871:

伊犁记B.1894:

甲午记C.1895:

台湾记D.1900:

庚子记

11.1949年4月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

B.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挺进中原,中共揭开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1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据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能让外国人到长江流域游历、经商和传教

B.使战争中获得的部分权益能得以落实

C.确保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1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

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

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

这反映出()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15.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

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

”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

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16.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

“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

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这一决议()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17.拜上帝会的教义中,一方面说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凡天下男子,皆为兄弟;凡天下女子,皆为姊妹。

此之谓“上帝原来是老亲”。

另一方面又说:

“尔知我天父上帝要人生则生,要人死则死,是天上地下之大主宰么?

”依据材料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

A.矛盾的教义导致思想混乱

B.以平等维系互助和以独裁加强纪律

C.宗教实质是对农民的欺骗

D.农民努力探寻和建设理想社会

18.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40年9月5日,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

“(此次)大战是第一件兴奋人心的大事,……今日大公报、新蜀社论称赞华北八路军战绩,蒋有电嘉奖,何亦允发子弹。

”材料中所说的“大战”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20.毛泽东认为:

“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

五四运动的的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251页)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突出的是()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B.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21.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

这表明()

A.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2.“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3.《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B.外资工业享有兔税特权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24.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

“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

”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25.台儿庄战役胜利后,社会对台儿庄大捷的宣传使蒋介石不高兴,他让陈诚把有关这方面的宣传品收掉;蒋本人在武昌官官邸知街上欢闹、放爆竹庆祝台儿庄胜利时,对左右说:

“有什么可庆祝的?

叫他们走远点。

”该材料反映出蒋介石()

A.担心轻敌情绪弥漫

B.对抗战前途缺乏信心

C.担心破坏统一战线

D.有着眼于政治的考虑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两套关于杭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

图一1965年发行的《纪念杭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邮票

图二1985年发行《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邮票

材料二:

近三十年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委的责任.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请回答:

(1)据图一,指出当时国内认为抗战胜利的原因。

(2)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中纪念抗战胜利的新视角。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影响这些新视角出现的因素。

27.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

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

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

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的女性气质。

——摘编自《华文教学通讯》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的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

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党政的序幕,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背离、权力划分混乱等,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摘自张辉《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民国的相关史实,围绕“宪政的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但自(美国1783年与英国)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

国家好象一下子就解体了。

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

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

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以后中国当大分裂,大糜烂,武人更横行,政治更腐败。

然在这当中必定要发生一种新现象。

什么新现象呢?

就是由武人、官僚的割据垄断,变为各省人民的各省自治。

各省人民,因受武人、官僚专制垄断之毒,奋起而争自由,从湘人自决、粤人自决、川人自决以至直人自决、奉人自决,这是必至之势。

如此者十年乃至二十年后,再有异军苍头特起,乃是澈底的总革命。

湖南人啊!

我们的使命实在重大,我们的机会实在佳胜,我们应该努力,先以湖南共和国为目标,实施新理想,创造新生活,在潇湘片土开辟一个新天地,为二十七个小中国的首唱。

———1920年,毛泽东《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及历史及现状证明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0年毛泽东倡导的各省“自决”设想与1787年宪法颁布之前美国社会现实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答案

1.C

2.B

3.D

4.A

5.C

6.C

7.C

8.C

9.B

10.A

11.B

12.B

13.A

14.B

15.C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D

23.B

24.B

25.D

26.

(1)①人民积极参军,扩充军队,增加作战力量,增强作战能力;②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战;③中国共产党英明指挥、领导;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增加了国际性内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增加国民党军队抗战内容

(3)①两岸关系缓和;②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③思想解放

27.

(1)社会现实;民族融合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

(2)趋势;服饰由华丽趋向朴实自然;趋于平民化。

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理学的影响。

(3)特点:

传统与现代并存;城乡差别大。

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西方思想的传播;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女子受教育程度提高。

28.论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第一个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在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

它虽效仿美法宪政,但由于其设计本身的缺陷,最终在实践中失败。

《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具有主观主义色彩。

它权力架构混乱,将管理权分配于数种机关,违反了国家原理。

赋予国会(参议院)权利过于广泛,总统内阁权限不明,内阁缺乏制衡国会的手段,回避“中央地方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临时约法》的缺失成为袁世凯攻击和修改的借口,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

《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

仅以立法机关制定宪法,缺乏代表性。

所以《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参考论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得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不稳定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缺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失败的必然性

29.

(1)作用:

把美国从由十三州组成的松散的邦联,改建为各州紧密联系的联邦;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通过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千对内稳定社会,对外维护美国的利益;有利千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相同之处:

都是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同之处:

美国是北美的13块殖民地宣布独立,经过独立战争之后13个州共同决议组成一个邦联,13个州各自保留了诸多权利。

中国毛泽东的各省“自决“设想是通过反各地军阀割据斗争建立各省的民主自治权,将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民主政府。

经济根源: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较为雄厚,民主力量比较强大。

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较晚,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封建专制势力较为强大,民主发展需要逐步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