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524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docx

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3单元)

www.5y

    第一单元位置

  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如(3,5)表示:

(第三列,第五行)

  几列几行

  ↓↓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一般(从左往右看)(从前往后看)

  平移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

  图形左、右平移:

行不变图形上、下平移:

列不变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5表示求5个

  的和是多少?

  也表示

  的5倍是多少?

  5×

  表示求5的

  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

  表示求

  的

  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

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

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4、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

先约分,就是把所有的分子中可与分母相约的数先约分,再用分子乘分子作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积的分母。

  (三)、规律:

(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c=a×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

画两条线段图;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一般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

  。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2)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

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

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

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

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因为1×1=1;0乘任何数都得0,

  (分母不能为0)

  4、对于任意数

  ,它的倒数为

  ;非零整数

  的倒数为

  ;分数

  的倒数是

  ;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因数=积除法: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叫做中括号。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

(建议:

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就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或:

  ①求多几分之几:

大数÷小数–1

  ②求少几分之几:

1-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

  例如15:

10=15÷10=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例:

路程÷速度=时间。

  4、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区分比和比值

  比:

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有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比值:

相当于商,是一个数,是一个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例如3:

2也可以写成,仍读作“3:

2”。

  7、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前项比号“:

”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8、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9、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

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1)依据比的基本性

  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两个分数的比:

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

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2)用求比值的方法。

  如:

15∶10=15÷10==3∶2

  5.按比例分配: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6、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

(如:

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

5,时间比则为5:

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

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

2,工作效率比则是2:

3)

  (三)和比的应用题有关的概念

  1、求每份数的方法

  和÷分数和=每份数相差数÷相差份数=每份数部分数÷对应份数=每份数

  2、图形求比的常见公式

  长方体:

(长+宽+高)的和=棱长和÷4长方形:

(长+宽)的和=周长÷2

  3、相遇问题

  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

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