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899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B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2.(2018·玉林模拟)“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

3.(2018·宁德质检)《论语》载: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4.(2018·揭阳模拟)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

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B.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C.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D.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

5.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6.(2018·泉州模拟)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7.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8.(2018·长沙模拟)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

“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

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这表明唐宋文化(  )

A.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9.(2018·天津模拟)《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0.(2018·青岛模拟)“梅兰竹菊这四个节操的象征物,也越来越多的被男人用作女性的名字。

”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

A.天人感应B.文以明道C.存天理,灭人欲D.明学术,正人心

11.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

12.(2017·资阳模拟)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徐州模拟)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

一、敦孝悌:

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

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

……四、严家教:

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

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

五、笃宗族:

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

……七、务本业:

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

人必有业,务业须正。

……十、重名节:

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12分)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B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郑州模拟)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2.(2018·衡阳模拟)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

故孔子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3.(2018·商丘模拟)“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4.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

5.(2018·榆林模拟)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

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

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6.(2018·泉州质检)《春秋繁露》载: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  )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7.《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

“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

8.(2018·济宁模拟)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

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9.(2018·烟台模拟)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10.(2018·广安模拟)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这一造像出现的时期最可能是(  )

A.两汉B.魏晋C.隋唐 D.两宋

11.(2018·盐城模拟)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

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

材料中的“他”(  )

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12.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  )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经》开宗明义地说:

“夫孝,德之本也。

”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

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

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

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

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

“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

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 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

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

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

(1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学,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历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

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唐九经:

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

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

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据XX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王朝对其经学的影响进行阐述,并说明经学发展的启示。

(12分)

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测试A卷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解析:

选A。

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项错误;D项“都有”过于绝对,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故D项错误。

2.(2018·玉林模拟)“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

解析:

选C。

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目的,故B项错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

3.(2018·宁德质检)《论语》载: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解析:

选D。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均强调了天子之下的政令统一,故D项正确。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法体现宗族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天人感应”,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夫受令于君”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

4.(2018·揭阳模拟)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

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B.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C.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D.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

解析:

选C。

其由“人力”竞逐到“天命兴汉”说明了其在论证汉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故C项正确;天命说源于阴阳五行家,故A项错误;官方意识形态一直是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天命兴汉”说是在东汉初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解析:

选C。

秦朝法家独尊,西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使墨家思想逐渐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只会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相比于先秦时期小生产者不可能大规模减少,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墨家学派依然秉承先秦时期墨家思想,并未背离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秦始皇焚毁法家以外其他各派书籍,对墨家是沉重打击,但不会导致墨家断绝,且题干中墨家最终于西汉中期才淡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6.(2018·泉州模拟)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

选A。

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说明法律走向儒家化,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故A项正确;儒家大师对法律的诠释并不能反映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儒法合为一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且题目并没有涉及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

7.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解析:

选A。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忠孝观念的广泛传播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说明民族文化交融推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A项正确;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不能反映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与少数民族勇武之风有关,但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传统武士精神影响力增强,故D项错误。

8.(2018·长沙模拟)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

“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

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这表明唐宋文化(  )

A.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解析:

选D。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与“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处于中国文化轴心的地位,故B项错误;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与“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文化能够沟通“上游”和“下游”,说明它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故D项正确。

9.(2018·天津模拟)《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解析:

选D。

据材料“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可得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凸显了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顺应统治的需要,从而成为核心经典,故D项正确。

10.(2018·青岛模拟)“梅兰竹菊这四个节操的象征物,也越来越多的被男人用作女性的名字。

”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

A.天人感应B.文以明道C.存天理,灭人欲D.明学术,正人心

解析:

选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强调的是天与人的一种类似臆造的关系,这显然不是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故A项错误;“文以明道”,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文是用来阐明道的”,这更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节操的极端强调正是其主张最集中的体现,故C项正确;同样,材料也没有体现“明学术,正人心”等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

11.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

”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

解析:

选A。

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理强调世界的本源在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7·资阳模拟)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解析:

选C。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体现出了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徐州模拟)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