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110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步导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点一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下列对于夏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 ②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 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王朝为周所灭。

确切地说,此前的周属于商朝的(  )

A.内服B.外服C.封国D.邻邦

知识点二 封邦建国(分封制)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

A.内外服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郡县制

4.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央与地方的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

D.国家控制的疆域逐渐缩小

5.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6.右图是江苏省丹徙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名为“宜侯矢簋”。

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的情况。

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了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体现了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说明了周王对于功臣的重视

知识点三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7.“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内外服制度B.郡县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D.礼乐制度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9.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  )

图一 太庙   图二 祠堂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10.周朝制定礼乐制度,主要是为了(  )

A.提高整个国家的文明礼仪水平

B.提高人民的艺术水平

C.解决贵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D.防止外服部族叛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完成: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12.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西周封国主要有哪几类?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知识点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

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

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春秋争霸战争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D.统一条件已成熟

2.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知识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2009年11月5日,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下图)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的价格拍出。

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始于(  )

A.夏王启B.商王汤C.商王纣D.秦始皇嬴政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郡守

5.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6.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某同学发表了题为“秦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报告。

这篇报告的主题可能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内外服制代替封国制

D.地方分权制代替中央集权制

7.“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陛下”为维护天下一统的局面,采取的根本性保障措施是(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监察制度

8.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①②④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完成:

(1)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解析】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清单

一、1.

(1)①大宗 ②天下共主 

(2)①王

2.赵 楚 燕

二、2.

(1)①嬴政 ②皇权 皇位继承制 

(2)①皇帝监察 军务 ②皇家 (3)郡 县 乡 里

3.

(1)贵族分封制 

(2)王朝制度 (3)地方 (4)社会

对点训练

1.B [由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时有些诸侯国力量强大,原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2.B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个选项均是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是综合实力的强大。

]

3.D

4.B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5.A [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

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

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

6.B [本题可用排除法。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排除A项;“内外服制代替封国制”“地方分权制代替中央集权制”表述本身有误,排除C、D两项。

]

7.C [根据“维护天下一统”这一条件,可知这一制度主要是针对加强地方的控制而言的,故选C。

]

8.D [本题中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动作,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

]

9.A [秦朝建立后,依“贤”和“能”在全国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彻底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

10.A [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之一,故平常训练时应有所涉及。

本题引文材料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更符合题意要求。

]

综合运用

11.

(1)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

(2)特点:

一切军政大权由皇帝独揽;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基本结构是:

三公九卿制。

组织特点:

中央主要官制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集中在皇帝之手。

三公九卿实行朝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12.

(1)过失:

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观点:

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相同点: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不同点:

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皇权专制;顾炎武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

教材问题解答

解析与探究

1.主张实行分封制的王绾的主要理由是:

在距关中遥远的燕、齐、楚等地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治理国家如不遵循古代的传统,就不能成功。

主张实行郡县制的李斯认为:

周朝实行分封制,造成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连周天子也无法控制;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便于统治;治国之道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

2.采纳了李斯的主张。

实行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3.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在分封制下,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郡县制的推行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历史作用。

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防止了地方割据。

其弊端在于便利了最高统治者的专权暴政,压抑了地方的自主性,难免人浮于事。

自我测评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还制定了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并制定了严苛、细密的法律制度。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

________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内容

①三省:

________省负责起草诏令,________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

____、户、礼、兵、____、工六部。

(3)作用

①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割________,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________。

2.演变

(1)宋代:

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司分割相权。

(2)元代:

只设__________,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

(2)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战国至汉初:

实行________制度。

2.汉武帝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____________

(1)原因:

为适应和平年代需要设立。

(2)内容

①________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②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________征聘人才。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__________的需要。

②容易任人唯亲,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容易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

实行____________

(1)背景:

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

①__________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推荐人才。

②隋炀帝时设__________,以________取士。

③____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_________。

②促进了__________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1.目的:

维护__________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历程

(1)监察制度

①秦朝:

____________兼管监察。

②汉朝:

御史大夫专管监察,________监察地方。

③明清:

在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____________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__。

③明清取消了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

(1)积极方面:

在整顿________,打击地方____________,维护中央集权,谏正________过失,防止决策________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方面: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________的无上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知识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3.有的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

4.《宋史》中记载: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知识点二 选官制度

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6.

清代公布殿试金榜

右图告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7.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

“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知识点三 监察与谏议

8.秦朝设置的御史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

A.执掌军政大权B.负责审核政令

C.负责草拟政令D.负责监察事务

9.明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是(  )

①御史大夫 ②监察御史 ③六科给事中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D.②③

10.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④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

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4)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知识清单

一、1.

(1)隋唐 

(2)①中书 尚书 ②吏 刑 (3)②相权 皇权

2.

(1)中书门下 枢密院 

(2)中书省

3.

(1)古代政治体制 

(2)国家体制

二、1.军功爵

2.征辟制 

(2)①察举制 ②社会 (3)①官僚队伍 ②荐举人 被荐人

3.科举制 

(2)①隋文帝 ②进士科 试策 ③唐 (3)①社会基础 ②官僚体制

三、1.国家机器

2.

(1)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2)①门下省 ②谏院

3.

(1)吏治 割据势力 皇帝 失误 

(2)皇帝 腐败 低效

对点训练

1.A [材料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勿上下雷同”等内容,反映了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

但三省的设置,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④表述错误。

]

2.D [隋唐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

]

3.D [A、C两项发生在秦朝,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

4.B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表明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而财政由三司掌握,故选B。

]

5.D [对应如下:

秦朝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

6.C [从图注涉及到的时代及“进士出身”等信息可知与科举制有关。

]

7.A [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汉朝不可能出现“进士及第”的“天子门生”。

]

8.D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

9.D [①是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员,④是明代地方监察机构,均不合题意。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

由此可见,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都是明朝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②③正确。

]

10.C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

所以,①④不正确。

]

综合运用

11.

(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12.

(1)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3)科举制。

隋(或隋唐时期)。

(4)科举制。

原因:

能够选拔出高素质人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巩固统治。

教材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1.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因为在三省六部制确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削弱了中央主要大臣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2)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