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005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圆满禅定休息 一 13 释大圆满之体体文档格式.docx

』他不是真的要我的法,只不過為了表現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他認識很多法師,並都曾經到過他家,接受過他的供養。

」有些人更離譜,當學院邀請他,來聽倫珠梭巴格西的演講時,他們甚至還說:

「想要湊人頭,也要先結結緣。

」事實上,「法」是不需要湊人頭的,湊人頭有什麼用?

沒有什麼意義的!

要來,就要為法而來,不要為湊人頭而來。

就像大家來學院學習、修行,不是為了要把學院辦起來,也不是為了湊人頭而來的。

有沒有人是為了湊人頭而來的?

沒有!

對不對?

假定是為了湊人頭而來,相信他也待不下去。

上師或者師父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

作為一位上師、師父,必須能夠喚醒眾生迷惑的心,讓眾生即刻清醒,而覺悟到自己的本性,有這種能力,才可以當上師、師父。

假定連自己的心,都掉入邪知、邪見裡,哪有辦法敲醒其他行者,讓行者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學法的人要敞開心胸,毫無保留的,尊重說法者、上師或師父,這樣,自己的信心才能建立,這樣來學法才有好處。

也就是說,一位行者必須像前面講的,要「敬禮」;

具有這樣「敬禮」的行者,才可以教他。

有些人把佛法當成哲學來研究,然後說:

「這個法也只不過如此!

和道家的法一樣,和一貫道的法也差不多!

和人生哲學、孔子、孟子什麼,都是一樣!

24

抱著這種心態來學法的人,最好不要教他,因為就算講得口乾舌燥,也是白費力氣。

有這種心態的人,他的心已經塞得滿滿的,既然沒有敞開心胸、廣大心境、欣喜接受,也就不必對他講修行的訣竅。

就像第一學年時,有好些學生,每次打坐時都是閉著眼睛,身體坐得直直的,在老師講課時,也是這樣。

上了一個學期的「觀心地法門」,問他:

「你用什麼方法修?

」他答:

「用以前的數息觀。

」再問他:

「你怎麼數?

怎麼觀?

」又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像這樣裝得滿滿的學生,也不必告訴他數息觀,或者觀息真正的訣竅。

結果,他自己修啊修的,熬腿熬了一個學期,只好離開了。

因為他沒有敞開心胸,就不必教他真正的修行訣竅,教了以後,反而會變成他的口頭禪,依樣畫葫蘆的講給別人聽,自己卻做不到。

另外,還有些人很容易扭曲佛法的意思,聽到任何佛法,都先要貶低它一下;

看到有人修某一種法,也要先貶一下別人修的法,然後,稱讚自己修的法,才是最好的。

法是無上下高低之分的,只要相應了,精進的修,這種法對他來講,就是最好的,但是對別人,不見得是最好的。

所以,假定一個人很會比較,「我修的法才是最好的,你修的法還差一點。

」這種人,教他也是白教,不教也罷!

會扭曲別人的意思、會扭曲真正道理的人,也會很容易扭曲佛法。

有一次,我跟鄭教授去拜訪一位老和尚,在車上睡了一覺,醒過來時,問開車的人說:

「會累嗎?

換我來開!

」他說:

「院長!

是不是我開車的技術不好,讓你醒過來?

」我哪有這個意思?

回程時,鄭教授又問他:

「你開了一整天車都沒休息,換我來開。

」他說:

「鄭教授!

是不是我開車技術不好,讓你不舒服?

」這就叫作扭曲事實。

人會煩惱、痛苦,就是因為經常扭曲別人的意思。

對學禪的人來說,一句話聽進去,就只是當下那句話而已,他不會加上任何的推測,不會加上任何第二個意念,不會加上任何的解釋,原原本本就是這些,再也沒有加上別的,這樣才不會扭曲一句話。

我們經常會扭曲自己聽到的話,例如大家聽了這一段話,就會想:

「院長又在講誰了?

」這就已經產生第二念,產生第二念,就會扭曲原來的話。

所以,聽法時,也不能讓自己產生第二個念頭來解釋,因為這會扭曲原來的法。

對經常會扭曲話的人,傳給他再好的法,也沒有用,都是白教的。

還有,對一個外行,卻經常冒充內行的人,最好也不要教他法。

有些人來學法,很喜歡問問題,事實上,他並不是想得到答案,他只不過想問個問題,來顯示他在修法,顯示他懂得很多而已,對這種人,教他法也是沒有用的。

就像有些人到大陸高旻寺打禪七,連正門都沒有走進去,連禪凳都沒有坐過,回來以後,人家問他:

「你到高旻寺去,是不是修了很多法啊?

「我看那裡也沒什麼好學的。

」這就是門外漢冒充內行人。

像這種人也不必教他,因為他聽不進去的,他不會懂得修行的真正境界。

另外,也有人去高旻寺打禪七,坐不住,回來了,就跟人家說:

「看來老和尚也沒什麼修行啊!

他關節痛,我幫他按摩,他直說輕一點、輕一點。

禪師怎麼會被人一按摩,就痛得直念輕一點、輕一點?

這就是他沒有色身成就嘛!

怎麼會成為一代禪師呢?

可見高旻寺也沒什麼好學的。

」這就是扭曲事相,外行冒充內行。

將修行法門,教給這些會扭曲真意的人,只會增加他的邪見。

25

還有一些人,只不過到處打聽人家在教什麼,聽了以後就說:

「那也沒什麼。

」然後,開始比較這一個法好,那一個法不好,一直在比較,一直在分別對立,把整個法的精神,都扭曲掉、破壞掉。

對這種人,教他又有什麼用?

所以,法或法門是不能隨便教人的。

對於容易扭曲事相,沒有敞開心胸,會把法轉變為口頭禪,來現買現賣的人,教他法,他不會去實修的。

最起碼要能安住下來,修個三、五年,八、九年,一、二十年,這樣的人,才能把真正的法教給他。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很不慈悲,哪有當師父的人,硬要把人關那麼久?

其實,不是不慈悲,一般人是看不出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有時會讓人覺得,好像很無情、很殘酷,因為當師父的,必須很清楚了解,修行人處在什麼階段,需要用什麼方法來修行,甚至需要用什麼方法給他開緣,讓他在某一個法門上得到受用。

假定一個修行人,在現階段不能用這種法,卻硬要給他,強迫他非這樣修不可,那才是真的不慈悲,甚至還說:

「我教給你這麼好的法,你為什麼不接受?

」事實上,他不知道在業障現前時,給這種法是沒有用的。

在修行上,師徒之間必須彼此了解,當師父的人,必須了解弟子或行者,需要以什麼法來修行,要對他鬆或者緊,什麼法才是目前他真正需要的。

當弟子的人,也必須很清楚自己,願意敬禮這些法,而真正的把心境擴大開來,毫無條件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樣,才叫作百分之百的信任。

修行人一定要具備這種心態,來修行,學佛才能修得好。

在修行的過程中,沒有隱私,沒有隱瞞,把自己的心境和修行狀況,毫無保留的,很清楚的提供出來,這樣,師父才有辦法幫他去除障礙,要不然,隱瞞愈多,愈不能夠得到法的精髓,也愈不能夠抓到法的訣竅。

不管修什麼法門,都會有一種很大的障礙,就是所知障,而心境不能擴大、廣大,也是因為所知障造成的。

所以,修任何法,都必須先把所知障去除。

但是,要如何讓所知障,在不對立、不逃避之下,自然消融掉?

這是有方法的。

修大圓滿法、念滅處、境滅處、參話頭、四念處、白骨觀、五停心觀、止觀法等等,都要排除所知障,否則,修行會很困難。

如果,還戴著舊有的有色眼鏡,帶著舊有的知識做判斷,法就很難入心。

大圓滿法與禪宗一樣,是直指人心的方法,不是一種知識。

知道大圓滿禪定休息法,不等於已經達到、已經成就,或者已經了知大圓滿法,只不過是知道它的原理,成為知識的一部分而已,還是要靠力行實修,才能成為自己的。

大圓滿法與禪宗一樣,是不立文字的,它是要讓我們喚醒真心、喚醒本覺,認識自己本來的真面目。

禪宗經常參的一個話頭,就是「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假定參出了「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就可以懂得六祖問惠明法師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因為那是無分別、無對立的智慧,也就是要讓心安住在,自然無執著的般若智慧上,所以才說:

「大圓滿之體者。

乃心性自然之智慧。

」修習大圓滿法,是要讓我們活生生地,回到本來的面目,看到本家的風光,不是教條,不是說教,而是要認識自己的心性,無論在靜止或動態中,都讓自己的心

26

性,能夠在自然智慧中運轉。

就像虛空,讓所有一切都顯現,而且自然運轉,飛機在虛空中飛、鳥在虛空中飛、我們也在虛空中走過,虛空通通不留痕跡。

所以要任運,就要修到像虛空一樣,鳥飛過天空,虛空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所以,修大圓滿法,絕不是把法本背起來就可以,這樣反而會掉入思想的概念,掉入語言文字的過患,形成障礙、束縛,讓心打結而沒有辦法修行。

「本性等空清淨界。

」就是由前面講過的「自性本寂離戲之空界。

頓成身智自性極妙嚴。

」提昇出來的,這裡又強調一次,因為離戲論是很重要的。

修大圓滿法,一定要認識我們的自性、心性,就在涅槃中,本來就是空的。

「本寂」就是本來寂靜、本來是空的,不是去修行,它才空。

就像虛空,它本來就是空,不是因為我們離開,它才空。

又如進到禪堂,禪堂本來就是空,不是因為我們離開,它才空;

離不離開,它都是空。

所以,從密法講禪宗的「悟後起修」,是悟到自性本空,也就是「本性等空清淨界」,才能達到離戲的境界,顯露「勝法不動極離戲」,「離戲」就是離開戲論。

什麼叫作「戲論」?

假定認為「空」是一邊,「有」是一邊,「非空」也是一邊,「非空非有」也是一邊,「即空即有」也是一邊,或者四邊都在,這就是「戲論」。

事實上,「空」也不對,「有」也不對,「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也都不對。

所以,要離戲論才會悟道。

離開「掉入一邊」,不掉入邊見,就是「離戲」。

這時,自性本寂的空性自然就在,不是因為我們修才在。

例如打坐時,拼命想要斷妄念,偏偏妄念卻和我們搏鬥,讓我們斷不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就提過,要安住在念滅處、境滅處,不要和妄念對抗,一個念頭來了,清清楚楚,不跟它走,把心境擴大,讓它自如的來來去去,把心安住在,沒有來、沒有去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空性。

例如在台上講課時,假定眼睛一直盯著,一個在昏沈打盹的人,課就很難講下去。

是不是?

這時,就應該把心安住在,各個人的空隙間,安住在整個課堂的空之中,管他睡不睡,管他昏沈不昏沈,管他散亂不散亂,那是他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這樣,上課就不會受到影響。

同樣的,假定妄念生起了,我們用很多對治方法,去對治它,這就落入玩遊戲裡。

玩什麼遊戲?

玩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在種種境界裡變來變去;

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譬喻的二十六種妄心,變個不停。

有些人在修行時,非常喜歡玩這種遊戲,這樣,怎麼能夠離戲呢?

不能離戲,怎麼能了解自性本寂的空?

當然不可能。

有些人說:

「數息太難了。

我不數息,就沒有雜念妄想,一數息,雜念妄想就很多。

」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當不數息時,他就昏昏沈沈的,進入他自以為的「空性」──睡覺了。

這時,他就覺得沒有雜念妄想。

而當他提起方法,來看呼吸的出入時,就開始胡思亂想,所以就說:

「師父啊!

我的心很散亂,不能修數息觀。

」「我念佛比較沒有雜念妄想。

」假定是年紀很大的人說,我只好跟他講:

「那你繼續念佛吧!

」假定是年輕人,我就說:

「對治散亂心,要用佛陀開的特效藥──數息觀,才能消融,你要不要吃?

還是要吃用『泥沙』調的藥粉?

要吃特效藥,還是吃沒有效的藥?

就看你自己!

」最好不要玩遊戲,不要掉入戲論。

27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心很散亂,打坐時就玩起遊戲;

吐氣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吸氣時,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樣妄念就比較少。

但是念一下子,妄念又來了,他乾脆再增加一種遊戲;

吐氣時,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吸氣時,念「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最後,愈加愈多,花樣也愈變愈多,他以為這是在對治散亂心,其實都是在玩遊戲,而自己卻不知道,這樣怎麼能夠離開戲論?

又哪有辦法明白,自性本是空寂、離戲的呢?

根本不可能。

所以,真正要達到自性本空,就要言下頓悟。

怎麼頓悟?

像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夠任運,像虛空一樣,要來就來,要去就去,毫無干擾。

因為六祖是住在空性裡,不會受干擾、不會受影響,才能頓悟。

有沒有人把頭髮剪掉以後,還把它當作寶貝留著?

因為頭髮剪掉以後還會長,所以要把它空掉很容易,但是,要空掉四大,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為什麼?

「頓成身智」就是要把身體空掉、把智空掉,由色身証入空性。

而且,單是証到身空、智空,都還不行,還要把身空、智空合一,合一以後才能起用,起用後才顯露「光明心性菩提心。

」否則,空有這個體性,空有心性的體,卻不能起用,那有什麼意義?

就像太陽沒有光,或者太陽與它的光,不能合一、不能起用,那有什麼用?

所以,密宗很強調三身及三身的成就。

至於,如何達到三身成就,每一派有它不同的修持法門。

不過整體來說,在沒有頓悟以前,都必須要有前行、加行等修法,就像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前面,也講了很多的前行。

其中,第一品先講〈報恩品〉,接著有〈厭捨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等等,一直到第十品,才講〈觀心品〉。

講〈觀心品〉時,上根利智者,言下就能頓悟,就像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頓悟。

其實,這句話我們也聽了好久,聽了很多遍,但是就不會頓悟。

我們都是有所住,才生起妄念;

無所住,妄念反而更多,多到使我們安住在妄念之中,而不自覺。

這樣,哪有辦法修行?

要進入空,有很多方法可以修,例如大圓滿法,為了先成就空,就由脈輪來修空樂定、空明定、明點等。

藉由光的修行,觀想脈輪,讓色身先成就,再達到身智一起成就,而進入無念定;

但是,禪宗就不需要這樣了。

在禪堂裡,當跑香跑得透徹,就能達到身的成就。

《來果禪師開示錄》也提過:

「跑香跑得透,坐香就坐得好。

」這個透,是什麼意思?

「透」就是透徹。

透徹的意思又是什麼?

就是徹骨徹髓,真正進入它的精髓中,才叫作「透徹」。

怎樣才能叫作「透徹」?

這就必須要洞然。

洞然又是什麼意思?

就是要打開一個洞,讓我們能夠頓悟。

洞然以後又是什麼狀態?

「洞然」就是擴大此心境,擴大到比虛空還大,這時就能廣大透徹,沒有執著、障礙,這個境界就叫作「洞然透徹」。

又如剛開始跑香,是有作意命令自己跑,這是腦筋的作用,在跑的時候,還要邊甩手邊跑。

剛開始,是有我這個人在跑,接著,跑到上半身沒有了,只有腳在跑;

然後,連腳都沒有在跑了,只剩下「跑」的存在;

最後,會跑到連「跑」的存在都沒有,因為已經進入自然的狀態、自然的智慧,沒有一點執著。

所以,禪宗的跑香,一樣能達到自然心性的產生,也會讓我們開悟、頓悟的。

不要小看跑香!

28

色身成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色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空」組成,密宗氣功裡,有很多種方法,是要修到四大都空掉,而原始佛教,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也是透過觀想,讓色身的四大能夠空掉。

所以,佛陀的教法,不分南傳、北傳,顯教、密教,任何方法,都可以讓色身成就,就看我們的出發點,是不是有「廣大此心境」,讓菩提心發出來?

有的話,任何小乘、大乘的法,它們的訣竅,都能顯發我們自然的智慧,也都能進入大圓滿,而達到頓悟。

這樣就不用擔心,我們住的是什麼身,因為我們已住經在法身中,肉體是四大和合而成,色身也就是報身。

法身和報身都成就了,才能夠起用為千百億化身。

我們用齋前的供養,是從哪裡供養起?

是清淨法身佛。

因為法身本來就具足,不會因為我們修,它才在,不修,它就不在;

也不會因為我們了解,就在,不了解,就不在,它本來就在。

所以,要從法身去體悟,然後修到圓滿的報身,最後才能進入千百億化身。

三身合起來就有所成就,「身智」就能頓然成就,能夠合一、頓成,這就是真正的悟道、証道。

禪宗講頓悟,到底要「頓」什麼?

要「悟」什麼?

事實上,不管是什麼宗、什麼派,都是跟佛陀學習,實踐佛陀講的法,不要畫地自限。

不管修觀心地法門、禪宗的參話頭、或者大圓滿法,其實只要訣竅通了,樣樣都可以通,都可以成就;

訣竅不能夠通,是因為沒有「廣大此心境」,沒有敞開心胸。

不管修什麼法,最終的究竟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要學佛,學佛就要讓三身成就,而不是只要一身成就,只有意境上清淨,還不算大圓滿。

要意境清淨很簡單,例如書呆子就很容易清淨,因為書讀得多,倫理道德讀得多,憲法、法律、刑法讀得多,自然不敢做壞事,因為怕觸犯法律被捕、被關,而損壞自己的名譽,但這並不表示,他的身口一定如一。

就像一個人的貪心生起來時,他的欲望也會生起來,這時候,書讀得比較多、修養比較高的人,不一定就比較不會貪污,他可能是不喜歡貪小,只喜歡貪大;

要上億的,他才談、才貪,算千萬的,他就不談、不貪而已。

所以,修行要讓三身都合一,都得到清淨才可以。

要「頓成身智」,身智一體,這種心悟意圓的自性,是要達到真空,才能生妙有,達到美妙莊嚴,才能夠成就,才叫作「自性極妙嚴」,這才是真正佛法的寂靜。

這時,包括身口意一切的作為,自然會發起千百萬億種種光明。

那麼,要怎樣達到這種成就?

「佛子智悲如日喜頂供。

」「智悲」就是要修到智慧成就,讓大悲心遍滿一切處,也就是要悲智雙運。

有些人講慈悲,看到別人痛苦,自己的眼淚「直直落」(台語),結果,因眼淚流太多而失明。

這是慈悲心嗎?

這叫作濫慈悲!

眼睛哭瞎了,還能幫助別人嗎?

現在社會這麼亂,可憐的眾生那麼多,根本救助不完,所以,只好現在就開始哭,哭到眼睛都瞎了,走路也不行了,需要人家牽,看佛書也沒辦法,需要人家讀,這是有大悲心嗎?

不是的。

悲智雙運,不是整天嘴巴裡講慈悲,「悲智」是要像太陽一樣,照亮三千大千世界,讓一切眾生非常喜悅,無與倫比的喜悅,而且不需要靠念佛,不需要靠外在條件,就能有喜悅。

所以,悲智雙運要怎樣去修,是很重要的。

打禪七的時候,我們會讓學員一邊持六字大明咒,一邊在森林裡的步道上

29

跑,跑得很快,「嗡嘛呢叭彌吽」一邊持,一邊又跑又跳,最後,突然停下來,要大家把眼睛閉上一段時間,然後,再看清朗的虛空,把心凝住在天空裡,這是一種修行方法。

道家的修行人也有借光修行的,不過,他們是要吸取陽光的能量來修行。

密宗就不一樣了,在密宗氣功裡有一種方法,是要在陽光下,用內在的力量,轉化陽光的能量來修行。

大圓滿法的修行,則是要讓心境擴大到像虛空一樣,把心光顯露出來,這也就是學院的修習特色──「要讓本具的心光顯現出來」。

像太陽一樣,沒有分別對立,這就是悲智雙運。

這種法門,能救度在一切劫數裡的一切眾生,使他們都能因修行這種法門,而得到解脫,跳出三界,明心見性,証到大圓鏡智,達到成佛的境界。

可以說是讓行者得到解脫最大、最完備的車解。

來讀佛教解脫道研修所,就要認清有那一種法門,能夠讓自己離開此岸到彼岸而解脫,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經常說要解脫,但是要怎麼解脫?

用什麼方法解脫?

假定都不知道,那怎麼修行、怎麼解脫?

研修所在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時,前面幾品的加行修持法門,都跳過去沒上,而直接上〈觀心品〉。

在〈觀心品〉裡,對於觀心法門,不容易修進去的人,佛陀教了方便法,如結手印、持咒、觀月輪等。

至於為中根中智人所說的〈發菩提心品〉,為下根下智人而說的〈成佛品〉,都還沒有上,只上為上根利智人所說的〈觀心品〉,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頓成。

結果,修了一年,大家都頓成不了。

所以,這次的大圓滿法,是從更方便的法門慢慢上,讓大家可以修得進去,也就是要讓大家先「廣大此心境」。

如果沒有廣大此心境,心就安住不下來,當然什麼法都修不下去了。

從見地上立即頓悟,真有那麼簡單嗎?

有些人,只要有人跟他說怎麼修行,他就回答: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相。

我本來就是佛,要修什麼?

」有些在家居士也都這麼講:

「我就是佛,還要修什麼?

你們才要修,我不必修,等你們修了以後,我給你們印証,給你們果位。

」就這樣印証了很多人;

而且,在他的名片上也印了「四果阿羅漢某某大師」。

他還是在家眾哦!

是誰給他印証的?

是某某人給他印証的,名片上印得很清楚。

這還是四果阿羅漢,至於自己說証初果、二果的人,那就更多了。

他們証的果是什麼果?

是「孫中山」的果,錢繳多一點,果位就高一點,錢繳少一點,果位就低一點,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由此可見,有很多人想要頓悟,想要証果,就不擇手段。

大圓滿法也是講頓悟的,講自性本來清淨,講頓入「本性等空清淨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它是立斷、頓超的。

我們適不適合修這種法啊?

真的適合嗎?

我們常說自己是未來佛,那就表示我們還是凡夫,仍然有凡夫見,也有傲慢見。

既然有凡夫見,適合修這種法嗎?

相信自己適合嗎?

還是不相信?

還是相信,而不敢承認?

還是不相信,才不敢承認?

難怪,我們都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卻偏偏成不了佛;

難怪,我們知道佛陀說: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相」,偏偏不能成佛、不能頓悟。

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好像相信,又好像不相信。

假定相信,明明自己現在還不是佛;

不相信,佛陀明明又說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也有些人說:

「我相信,因為我現在就已經是佛了。

」他真的是佛了嗎?

當他說:

「我本

30

來就是佛啊!

」這裡面就生長了傲慢心,有傲慢心就是有凡夫心,佛是不會有傲慢心、凡夫見的。

假定佛陀跟我們一樣傲慢,當佛陀看到最後一顆星星消失,而開悟時,就會說:

「一切眾生都是笨蛋,只有我才有如來德相,其他人都沒有。

」是不是?

有些人讀了佛學院後,也變成這個樣子,當他回到常住後,就說:

「你們都沒有讀過佛學院,都是笨蛋,要聽我的。

」所以,回到常住就安住不下去,就跑了,而且,不管到哪裡,跟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

假如讀佛學院會變成這樣,乾脆不要讀算了,因為這是有凡夫見,有傲慢的邪見,怎麼能夠頓悟?

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有凡夫見,但是又不敢承當、不敢放棄,只好硬著頭皮承當:

「我仍然還是佛」。

說完,自己就很高興,一高興,傲慢心又起來,又掉到凡夫見裡了。

由此可見,要開悟、頓悟,實在是非常難的。

又有人說:

「既然我是佛,大家為什麼不來拜我?

佛陀明明講,一切眾生都是佛。

奇怪,我也是眾生,也是佛,那應該很多人都來拜我啊!

為什麼沒人來拜?

反而去拜木頭做的佛?

」這個問題就更大了。

假定我們是佛,那每一個人當下都是佛,只要懂了、體悟了以後,當然就是佛;

只不過,我們都還有凡夫見,沒有體証「體圓無遷變」,當然還是凡夫。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就講得很清楚。

「無垢性」是沒有任何污穢、污垢,而不是說沒有污染。

很乾淨了,就叫作無垢。

「無垢」是要達到平等性,一旦還有對立,那就不是無垢。

也就是說,要斷除煩惱見解,才能頓超,進入佛地,進入佛的境界,而且在當下,就能夠成道。

所以,必須凡夫見解沒有了,頓超了以後,才能進入圓滿的境界,才能成佛。

以禪宗來講,真正圓滿的境界,是不立一切見的,假定我們說:

「我是佛」,那麼就要趕快去漱口。

修行要修到大圓滿,也是要把這些拋掉、甩掉,要修到一個不是佛的佛,才叫作成佛;

假定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