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3987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Word文件下载.docx

南懷仁《熙朝定案》記載,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帝南巡,駕幸杭州,接受教士殷鐸澤(DrosperIntrorcetta)進獻的玻璃彩球,駕幸蘇州時,接受教士潘國良(EmmanuelLaurifice)小千里鏡、照面鏡及兩枚玻璃瓶的禮品。

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月,康熙帝祝賀太后六秩聖壽的禮物中有千秋洋鏡和百花洋鏡各一架。

雍正皇帝即位後,羅馬天主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三世(BenedictXIII,1724-30)得知此事,在羅馬準備賀禮,並派遣使團祝賀雍正皇帝登基。

雍正三年(1725)六月,羅馬使團抵達廣東,之後在北京將禮品獻給雍正帝。

《廣東通志》及《欽定大清會典》均記錄了這件事及禮品清單,賀禮清單中有鍍金緑玻璃鳳壺、小玻璃鏡、各色玻璃鼻烟壺、二盒玻璃碁盤碁子等玻璃製品。

據上述資料,在造辦處成立玻璃廠之前,宮廷一些較為精緻的玻璃器,主要是由西方傳教士與使節所貢入。

(二)玻璃廠的成立

清代宮廷玻璃工藝肇始於康熙皇帝的喜好,根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一七三載,康熙三十五年,內務府:

奉旨設立玻瓈廠,隸於養心殿造辦處,設兼管司員一人。

三十六年增設監造二人。

四十二年,增設筆帖式一人。

四十七年,奉旨,將養心殿匠役人等,俱移於造辦處。

四十九年,設玻瓈廠監造二人,又奉旨,增設筆帖式一人,五十六年,增設監造二人。

據楊伯達先生考證,康熙皇帝敕命建造玻璃廠,是在德國傳教士紀里安(KilianStumpf,1655-1720,1694年抵華)協助下進行,製造玻璃器時,由於人手不足,他還曾要求法國選派玻璃匠來華。

關於紀里安的生平,美籍學者艾美麗女士利用羅馬天主教會檔案,考證出他的生平事蹟。

紀里安,字雲風,德國巴伐利亞人。

1691年出發赴華,1695年抵達澳門,1695年到達北京。

康熙皇帝頗器重他的才能,每次巡幸輒命他扈從,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九年(1710-1720)被授予欽天監正職,五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去世。

盛清時期,在內廷製做玻璃的西洋人,除了紀里安和法國玻璃匠外,乾隆年間,西方傳教士湯執中(Pierre’dIncarville,S.J.,1706-1758,1740年來華)、紀文(Gabriel-LeonarddeBrossard,S.J.,1703-1758,1740年來華)等人,也都曾參與並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

玻璃廠的位置,據《宸垣識略》,載:

「天主堂、琉璃作俱在蠶池口內草廠。

」,另《欽定日下舊聞考》載:

「造辦處掌成造諸器用之物,……,所屬玻璃廠在西安門內蠶池口之西,共房三十有六楹。

」從這二項記載,玻璃廠位於蠶池口西,法國耶穌會建立的天主教堂附近。

造辦處的成立,本就是為了秉承皇帝意旨,生產製造各種用品,基於此,玻璃廠燒製的玻璃器,經常是在皇帝指導製做方向下,所製造出來的。

康熙五十五年,康熙皇帝賜給廣西巡撫陳元龍法瑯五彩紅玻璃鼻煙壺、八角硯盒、水丞、圓香盒等物,九月初八日,陳元龍上謝恩摺,在摺中說:

恩賜法瑯寶器四種,並非內府工匠所造,乃經聖心指授格物致知之理,推求原本燒煉而成。

……細觀如日月之光華,目為之眩,如雲霞之變化,口不能名,謹考法瑯古所未有,明景泰時始創為之,然其色凝滯,其質笨重,殊不足貴。

邇年始有洋法瑯器皿,略覺生動,西洋人誇示珍奇,以為中國之人,雖有智巧,不能髣髴,乃我皇上於萬幾之暇,格其理,悟其原,親加指示,鎔鍊成器,光輝燦爛,制作精工,遂遠勝洋法瑯百倍。

從陳元龍的奏摺中,可以知道幾件事,一、康熙皇帝對於玻璃器有濃厚的興趣,相當了解玻璃的屬性和特質,有時直接指導工匠製做玻璃器,賞給臣下,以示優寵。

二、玻璃廠成立二十年後,技術已相當成熟,充分掌握各種玻璃加工技術,才能製作出「如日月之光華,目為之眩,如雲霞之變化」的法瑯五彩紅玻璃鼻煙壺。

三、中國是到明景泰年間才有燒製法瑯的技術,但技術還不成熟。

到了清初,西洋的法瑯器還是比中國精緻。

造辦處成立後,技術進步很快,所以陳元龍對康熙皇帝賞賜的鼻煙壺有「口不能名」、「光輝燦爛,制作精工」、「遠勝洋法瑯百倍」等讚語。

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帝制時代,皇帝賞賜臣下物品,是何等光榮的事,基於這樣的因素,看陳元龍的奏摺似有吹捧誇大之嫌,但還是可以透過這份奏摺的描述,了解玻璃廠成立後的部份技法發展狀況。

雍正年間,為了滿足皇家對玻璃器的大量需求,在圓明園六所又建立了新的玻璃廠。

雍正十一年「議准,玻瓈廠監造內設委署庫掌一人。

十二年,增設委署主事一人。

」乾隆五年「議准,玻瓈廠於拜唐阿內,設委署催總一人。

六年議准,玻瓈廠於拜唐阿內,增設委署催總一人,又增設委署庫掌二人,又增設委署庫掌一人,委署催總六人。

」從以上記載來看,康熙朝玻璃廠不斷地擴充,到雍正、乾隆朝,一再奏議增加編制,足見康、雍、乾三帝對於玻璃廠的重視,以及皇家對於玻璃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而在玻璃廠服務的匠役中,有外籍也有本國籍,外籍有前述傳教士紀里安、湯執中、紀文以及法國玻璃匠等人。

本國籍匠役見於雍正三年(1725)十月初六日活計檔記載:

首領太監程國用持來雨過天晴刻花套杯一套,十二個。

雨過天晴素套杯一套,十二個。

說太監杜壽傳旨,著查問,欽此。

隨查得雨過天晴刻花套杯系廣東匠人程用貴做的,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丁皂保進的。

雨過天晴素套杯系家裡學手匠人周俊做的。

于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丁皂保呈進的。

海望回過,怡親王諭:

『做杯匠人今在何處,隨問丁皂保處。

』丁皂保來說,廣東匠人程向貴、周俊二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交巡撫送去訖。

于本日首領太監程國用將雨過天晴杯二套仍持去,交太監杜壽訖。

從上述記錄可知,康熙年間,玻璃廠有廣東工匠程向貴和周俊在宮中供職,他們運用了歐洲磨花玻璃的技術,製造出融合中外玻璃技術的作品「雨過天晴刻花套杯」,達到了當時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

二人最遲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就在玻璃廠工作,一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離開止,至少服務七年以上。

到了雍正三年(1725),皇帝再想燒製此物,但他們早在康熙五十四年就已離開造辦處了。

此外,本國籍玻璃匠還有燒玻璃人丁皂保、彭鶴、王均、葉履豐、拜唐阿石美玉等人。

關於玻璃廠的運作時間,據《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造辦處卷載,北京夏天氣候炎熱,工匠無法操作,所以玻璃廠每年「八月開窯,五月止窯」,雖然有這項規定,但也非絕對如此,如:

乾隆元年(1736)六月:

初三日,司庫劉山久、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毛團傳旨:

照交出配寶貝格內西洋白纏絲玻璃高足杯樣,著燒造幾件。

欽此。

於本月二十五日,做得玻璃高足杯一對,司庫劉山久持進,交太監毛團呈進訖。

乾隆六年(1741)六月:

十一日,司庫白世秀來說,首領開其里交破亮白玻璃罩一件隨茜色象牙座,傳

旨:

著照樣做一件。

於七月十八日,太監高玉等交象牙筆筒一件內盛筆三支扇一柄翠扇一柄,傳:

著配玻璃罩。

記此。

乾隆十二年七月:

初四日,副催總六達色奉怡親王、內大臣海望諭:

著傳與玻璃廠燒造各色玻璃鼻煙壺五十個,以備出外應用。

遵此。

乾隆二十四年(1759)閏六月:

初五日,首領曹進忠來說,總管王成交亮白玻璃罩一件破,傳旨:

著照此樣放高五分燒造一件,頂子要亮紅的。

於七月十二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將燒得玻璃罩一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除了上述四條,查閱乾隆朝活計檔玻璃廠的記錄,發現六、七月份還是有許多的玻璃製作記錄,整理如下表:

年份

日期

內容

記錄出處

乾隆三年

六月二十三日

做得各色玻璃水盛十件,隨匙筆架八件,交太監趙朝鳳持去訖。

《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影本,該檔收錄於編號Box.No:

76

(二),頁碼35。

七月初九日

司庫劉山久、七品首領薩木哈將換得玻璃盆珊瑚盆景一件,交太監憨格呈進訖。

76

(二),頁碼33。

乾隆四年

七月二十五日

將做得各色玻璃水盛十件,隨匙筆架十件,黃絹小匣子五十個,夾紙板五十塊,交太監趙朝鳳持去訖。

乾隆六年

七月十八日

太監高玉等交象牙筆筒一件,內盛筆三支,扇一柄,翠扇一柄,傳:

78

(一),頁碼444。

乾隆十六年

六月十八至二十九日

六月十八日員外郎白世秀、催總德魁將銅燒古乳爐一件,隨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

俟全得時,在萬壽山用。

於六月十九日員外郎白世秀催總德魁將銅燒古喬梁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二日員外郎白世秀催總德魁將銅燒古太極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三日員外郎白世秀催總德魁將銅燒古寶珠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六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朝冠爐一件隨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七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筒子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八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鉢盂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六月二十九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寶珠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91

(二),頁碼387。

七月初一至初七日

於七月初一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太極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二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乳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三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筒子爐一件銅座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四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秋耳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五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喬梁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六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朝冠爐一件配得玻璃瓶盒銅匙筋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於七月初七日員外郎白世秀將銅燒古秋耳爐一件

91

(二),頁碼387-388。

乾隆

二十二年

七月十四日

員外郎金輝將做得玻璃塔二座持進,安在奉三無私殿內呈覽,於十五日太監胡世傑傳旨:

著彙絲往結寔里收什,回鑾後再呈覽。

101

(二),頁碼245。

三十五年

掌庫四德、五德將做得紫檀木座二件,玻璃罩二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122(五),頁碼278。

三十六年

六月二十八日

庫掌四德將極樂世界轉水法二座燒得八楞、九楞、十二楞水法條樣,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

准照十二楞玻璃水法條樣成做。

122(五),頁碼281。

七月初七日

庫掌四德來說,總管王成傳旨:

九洲清晏後殿現安玻璃罩損壞一件,俟駕幸熱河後持出,照樣燒造一件。

123(四),頁碼29。

四十一年

七月初五日

將紫檀木座玻璃罩內供玉佛,呈進訖。

129

(二),頁碼493。

四十二年

將紫檀木座玻璃罩七件,呈進訖。

131

(二),頁碼434。

四十三年

七月十一日

將玻璃盤碗鐘碟一百件,鼻煙壺六十個,呈進訖。

133(三),頁碼179。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乾隆朝《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影本。

以上的記錄僅是乾隆朝活計檔玻璃廠的記錄,其餘還有許多散記於各作中的玻璃製作記錄,也有六、七月間的記錄,因此,《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載玻璃廠每年「八月開窯,五月止窯」的說法,未必可信。

(三)民間玻璃產地

清代玻璃器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民間玻璃產地有山東博山和蘇州等地。

1.博山玻璃產地

博山地區自明清以來即為玻璃工藝的重鎮,尤以顏神鎮為重要的生產中心,世居顏神鎮的孫廷銓,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清初官至內祕書院大學士,以目疾致仕回鄉後,蒐輯舊聞,於康熙四年(1665)寫成《顏山雜記》一書,他在書中談到當地居民發展玻璃產業的原因:

山多田少,而生齒日益繁生,齒繁則食粟多,山多田少則得粟難,若是而不疾作也則饑甚,故其民力力焉,鑿山煮石,履水蹈火,數犯難而不息,凡為饑驅也。

此雖不耕不織,猶夫自食其力也,顧燒琉璃者多。

顏神鎮因群山環抱,山多田少,土瘠民貧,謀生不易,所幸該地產硝石(硝酸鉀)、馬牙石(長石)、紫石(砩石)、凌子石(石英)等玻璃製造原料,於是居民就地取材,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煎成珠」,用以「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等,以求謀生。

顏神鎮的玻璃工藝何時開始已無法查考,但由山東明洪武年間朱檀墓中出土的黑、白玻璃棋子來看,至遲在元末明初時,該地應已開始生產玻璃。

孫廷銓在書中另有〈琉璃〉一節,談到顏神鎮已能燒造水晶玻璃、正白、梅萼紅、藍、秋黄、映青、牙白、正黑、綠、鵝黄等彩色玻璃,配方如下:

1.水晶玻璃(無色透明玻璃):

是以五份馬牙石、一份紫石、兩份凌子石。

2.正白玻璃:

增加紫石、減少馬牙石、凌子石。

3.梅萼紅玻璃:

三份馬牙石、一份紫石、一份凌子石、再加金屬著色劑銅及鐵屑。

4.藍玻璃:

三份馬牙石、一份紫石,減去凌子石,加少量銅,減去鐡。

5.秋黄玻璃:

同正白玻璃,加極少量銅磧。

6.映青玻璃:

如水晶玻璃,,加極少量畫碗石。

7.牙白玻璃:

如正白玻璃,加鉛,多多益善。

8.正黑玻璃:

如牙白玻璃加鐡。

9.綠玻璃:

如水晶玻璃加銅。

10.鵝黄玻璃:

如綠玻璃,減少銅,加少量磧。

此外,書中詳細記敘琉璃生產的情況,玻璃的性質、作用、呈色、火候、設備、產品及市場等。

2.蘇州玻璃產地

關於蘇州製造玻璃製造的記錄不多,著名的有南宋蘇州所製的玻璃燈名蘇燈,元末張士誠母墓出土涅白玻璃圭,是出土玻璃器中最大的,但是不確定是否為蘇州製造。

清代蘇州製造的玻璃簡稱蘇鑄,據清人梁同書在《古窯器攷》中說:

「蘇鑄者不及廣鑄」。

(四)透過海關採買

清代宮廷對玻璃器的偏愛,也促進了西方玻璃器的進口,義大利、比利時、捷克等國都曾送給清宮大批玻璃製品,現多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等處。

除西方國家贈送外,粵海關也幫皇家採買洋貨,如雍正七年(1729)閏七月二十九日,廣東海關革職留任監督祖秉圭奏報雍正皇帝:

六月十八日起至今,有英吉利、法蘭西、河蘭等國洋船陸續已到八隻…奴才敬備外洋方物六種恭繕另摺,進呈玻璃鏡今年無甚大者,奴才僅得一面,鏡身寬二尺八寸,長四尺三寸,現在脩整架坐齊備,即行恭進。

從祖秉圭的奏摺中可看出,官員藉由職務之便,購買洋貨獻給皇帝。

此外,從該摺中顯示雍正年間,宮廷固定向西方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購買大玻璃鏡,但七年這次進貨「無甚大者」,祖秉圭只能買到鏡身寬二尺八寸,長四尺三寸大小的鏡子,準備修配架座之後再進呈。

雍正帝在報告此事的奏摺上批道:

「再得大鏡,不必另修架坐,無用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盛清時期,造辦處擁有全國最佳的玻璃製作技術,但始終無法製造出大尺寸的平版玻璃,必須要仰賴進口。

雍正六年、乾隆三年均曾實驗,但因造出的尺寸小,造價過高而放棄。

從雍正、乾隆朝幾則活計檔記錄,可清楚反映這樣的情形,如雍正十年「奏事太監王長貴交來(粵海關進)大玻璃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洋絨夾套木板。

」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初九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

水法殿上所用玻璃,著造辦處行文向粵海關要,陸續採買送來。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蘇州織造四德因裁裂一塊長八尺三寸,寬五尺一寸的玻璃,而被罰俸祿三個月,造辦處因此向乾隆帝請旨,交由粵海關購辦。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三十日,養性殿長春書屋須換大玻璃一塊,長七尺二寸,寬五尺一寸,乾隆帝降旨「不必用庫貯玻璃燙裁,亦著粵海關購辦。

」除皇家透過粵海關從西方買進平版玻璃,中央單位也有跟洋商購買的記錄,如乾隆二十四年七月:

據莊有恭奏、口英咭唎番商、於七月間駛船至定海洋面。

已將不准來浙之例禁。

嚴切曉諭。

并查其有無作弊形蹟。

即行懲治等語。

所辦甚為合宜。

現在該番商等呈控滋事。

不可不嚴示節制。

至該船所帶玻璃。

雖查明係戶部郎中范清注、託該商定辦。

但番船狡獪。

正欲借此為赴浙貿易之端。

在浙省惟當申明禁令。

令其迴粵。

方為妥協。

其託辦玻璃之事。

竟可付之不知。

自有范清注通融辦理。

不得少有假借。

著將此傳諭莊有恭知之。

清政府有洋商不准來浙的例禁,因此,英商想藉由戶部郎中范清注委託購買玻璃玻璃的機會,尋求到浙貿易的商機,但卻被禁止,並被清查是否有不法情事,英商不服,上訴抗議。

最後清政府下令英商回到廣東,對於戶部託辦玻璃的事情,英商居然裝作不知情。

從以上記錄可知,大尺寸的平版玻璃在當時得從西方國家進口,物稀為貴,因此價格不俗,據活計檔載「粵海關,五月初九,監督德魁來文,送到長二尺八寸,寬二尺六寸,亮玻璃一塊,所有價值計折實紋銀十一兩四錢六分六厘。

」而前述蘇州織造四德裁裂的玻璃,「按照粵海關採買大塊玻璃核准之例,共應值銀六百二十二兩二錢九分三釐。

」根據記錄,這樣的價錢相當驚人,尋常百姓甚至一般官員可能都用不起,因此,平板玻璃在當時仍屬西洋珍貴之物,僅有皇家及權貴官員能夠使用。

三、玻璃的製作工藝

玻璃器在康雍乾三朝製造最盛。

當時徵調民間技藝高超者入玻璃廠效力,又請歐洲技師指導,中西技術匯合,煉出了高品質的玻璃。

在裝飾技法上,有很大發展,如套玻璃、攪胎、刻花、戧金、彩繪等。

所造器物品種多達碗、盤、爐、瓶、燭臺、筆筒、煙壺等幾十種。

此時的玻璃器形制多樣,規矩典雅,顏色純正優美,裝飾內容豐富,在工藝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以下分別以康、雍、乾三朝的玻璃工藝特點論述。

(一)康熙朝的玻璃工藝

康熙十九年(1680),宮廷於內務府下設製造辦處,到了雍正元年(1723)才開始有系統的記錄各項活計,因此,關於康熙朝的玻璃工藝,僅能從清代的筆記及相關檔案記錄推測情況。

康熙朝的玻璃工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瑯玻璃、刻花玻璃、套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這些種類中,套玻璃及灑金玻璃是創新技術,最值得重視。

1.單色玻璃

據《香祖筆記》說,康熙年間京師地區流行吸鼻煙,但鼻煙容易受潮,故「以玻瓈為缾貯之,缾形象種種不一,顔色亦具紅紫黃白黒緑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翫。

以象齒為匙,就鼻嗅之還納於缾,皆内府製造,民間亦或仿而為之,終不及。

」據王士禎的說法,康熙朝生產的單色玻璃有紅、紫、黑、白、綠、黃等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渾樸簡古是其特色。

2.刻花玻璃

刻花玻璃,就是前述廣東工匠程向貴和周俊做「雨過天晴刻花套杯」的磨花玻璃技術。

3.灑金藍玻璃

灑金藍玻璃,據《蘇州府志》載,康熙四十四年(1705)聖祖南巡至蘇州時,三月二十一日賜給巡撫宋犖「御窯白玻瓈魚缸一箇、灑金藍玻瓈瓶兩箇、藍玻瓈盤一面、黃玻瓈小盤十面、藍玻瓈花筆筒一箇、白玻瓈小魚缸一箇、藍玻瓈水丞一箇」,共十七件。

御窯指的就是玻璃廠奉旨燒製的各種御用或賞用的玻璃器,在玻璃中燒出灑金需要很高的技術,在玻璃廠建立後九年,就能掌握這種技藝是很不容易的。

4.套玻璃

套玻璃又稱套料,因北京土話稱「玻璃」為「料」。

它是將白色玻璃做底,或單色素地玻璃上彩染點畫以成紋飾,或以純色為地,加套他色玻璃層為飾。

趙之謙在《勇盧閒詰》中說,康熙「時天下大定,萬物殷富,工執藝事,咸求脩尚,於是列素點絢,以文成章,更創新制,謂之曰套,套者,白受采也。

」承平之世,藝師們精益求精,發展出新的玻璃「套料」技術,貼套之色有紅、藍、綠、黑、白,更有兼套。

曰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疊套,雕鏤都精絕無讓,所以趙之謙的評價是「渾樸簡古,光罩豔爛如異寶」。

(二)雍正朝的玻璃工藝

雍正朝的玻璃器主要由玻璃廠製作,但雜活作、玉作、琺瑯作也有製作玻璃器。

查閱活計檔,雍正元年到四年,玻璃製作分別被記錄在雜活作或玉作中。

雍正五年,燒造玻璃廠才被獨立記載為一個「作」。

即使如此,雍正朝、乾隆朝活計檔中,與玻璃有關的記錄仍散見於各作之中。

雍正朝活計檔中,玻璃作、玻璃廠、燒造玻璃廠和燒造玻璃處等,均是玻璃廠的別稱。

雍正時,為使雍正帝便於指揮玻璃廠製做活計,玻璃廠奉旨遷往圓明園六所。

根據活計檔記載,雍正朝玻璃廠做的玻璃器有玻璃杯、碗、罐、盒、渣斗、鼻煙壺等,品種和運用的工藝有單色玻璃、琺瑯彩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與描金玻璃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中有一件雍正年製的竹節形畫琺瑯玻璃鼻煙壺,也是涅白胎,製作得精雅可愛,底款別創新裁,以靈芝形的吉祥圖案襯托出「雍正年製」款。

(三)乾隆朝的玻璃工藝

乾隆時期穩定的政局、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乾隆皇帝本人對文化藝術的雅愛、推崇,使之成為清代工藝美術發展的黃金時代。

乾隆元年(1736)到三十年(1765)是玻璃廠大規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