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01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历史上和一个提出较完善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传衍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

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用进废退:

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

拉马克的错误:

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只有在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时,才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优胜劣汰)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

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而实际上,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垢可能形成,3)达尔文强调特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特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

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肯定达尔文的说法

5)隔离是特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两者联系:

(1)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Xb/XB+Xb=(2XbXb+XBXb+XbY)/(2XX+XY)

2.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BXB:

XBXb:

XbXb:

XBY:

XbY=44%:

5%:

1%:

43%:

7%,则Xb的基因频率为( )

A.13.2%   B.5%    C.14%   D.9.3%

基因频率和哈代——温伯格平衡

群体中的基因频率能否保持稳定?

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稳定?

对此,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提出一个理论,即如果有一个群体凡符合下列条件:

1)群体是极大的;2)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3)没有突变产生;4)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5)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群体中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就可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

这个理论称哈代——温伯格平衡,也称遗传平衡定律。

哈代——温伯格平衡可用一对等位基因来说明。

一个杂合的群体中,在许多基因位点上,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但只要这个群体符合上述5个条件,那么其中杂合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应该保持遗传平衡。

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与a,亲代为AA与aa两种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别为p与q(因为是百分率,所以p+q1)。

自由交配后,按孟德尔遗传法则确定F1代具有AA、Aa、aa3种基因型。

其频率如下列公式所示:

p2AA+2pqAa+q2aa=1

哈代——温伯格的发现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群体可以保持遗传平衡,但在事实上,这些条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谓极大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内个体之间充分的随机交配也不现实,突变总不断在产生,外来基因由于流动与迁移不断在加入,自然选择也时时在发生。

因此,这一定律恰恰证明遗传平衡是相对的,而群体的基因频率一直在改变,进化是不可避免的。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

迁入与迁出,空变,自然选择,隔离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

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0.64和0.36  B 0.36和0.64  C 0.50和0.50  D 0.82和0.18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中。

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对进化有影响,一个个体的适应能力无论有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中就没有贡献,如骡子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地理隔离 量变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

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隔离

生殖隔离 质变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

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注:

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生殖隔离出现时才标志了新物种的产生(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地理隔离产生新条件,生殖隔离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效果不一样,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当这两个种群的个体相遇时,也不能自由交配或产生不可育后代,这时已是两个物种。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地理,生殖)

新物种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种群       小种群       基因频率改变       新物种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2、含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生命的起源:

地点:

原始海洋

时间:

46亿年前

原始生命特点:

厌氧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有机大分子   原始生命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

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低等 高等 异样 自养 

厌氧 需氧 无性 有性 单细胞  多细胞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列包括: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

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区别

1)无性繁殖的生殖细胞无性别区分,如孢子;有性生殖有性别之分,如雄配子,雌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合子是第二代的起点。

3)无性生殖是经有丝(无丝)分裂产生的生代,子代遗传性,变异性小,长期进行无性生殖,子代生活力弱,有性生殖经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的新个体具备亲本的遗传性,性状上易产生各种变异,利于环境变化后对生物的选择,被选择下来的个体,能适应特定的环境,所以是有更大的生命力,有性生殖可促进种内个体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