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319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

2、检查预习

作家作品

字词正音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1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

“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何以见得?

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3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

“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1、研读课文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

今:

所以古:

今:

从而古:

今:

(2)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师之所存也

惑: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

(3)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当堂背诵课文第一段。

7、达标检测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dòu)郯子(tán)官盛则近谀(yù)

B经传(zhuàn)老聃(dān)或不焉(fǒu)

C乐师(yuè)苌弘(cháng)作《师说》以贻之(tái)

D受业(shòu)李蟠(fān)孰能无惑(shú)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既使乐此不疲撩开丁是丁,卯是卯

B事由功败陲成面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撰文前拒后恭搭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陷阱眉清目秀谙熟冒天下之大不韪

课前导学

1、检查复习,提问个别字词。

2、背诵默写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堂研讨

1、指导朗读第二段,并指导正确断句。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           )

不耻相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圣人之所以为圣(        )  则耻师焉,惑矣(          )

 君子不齿(          )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

今:

所谓古:

今:

小学古:

今:

相似古:

今:

4、重点句子翻译(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熟读本段并背诵。

6、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共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小组讨论后,请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后巩固

1、“师”在课文中出现26次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句: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例句: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其”在课文中出现了17次,用法如下,写出相应例句:

(1)作代词: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2、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点渗透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

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

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师说》第三课时学案

课前导学

一、检查复习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研讨

1、指导朗读第三、四段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

先后古:

今:

不必古:

今: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贤:

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重要句子翻译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2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

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8、达标检测

课后巩固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传”是_____________。

(2)拓展: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的用法: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请在用法后写出例句: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考点渗透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

B蝎子谒见歇斯底里竭尽全力

C洪水供奉哄堂大笑烘云托月

D汲水吸取岌岌可危负笈从师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6、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热门网http:

//www.remen.orgAIN3tP870vE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