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540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师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师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师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师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足”文言常用实词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思考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2、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教学方法:

1、自读法2、讨论法3、讲评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2、有关《师说》一文的名家朗读

教学课时:

四课时(包括课外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简介作者和古文运动

3、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知识面都比较广,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

在以色列最受人们喜爱的职业有哪两种子?

——

①教师。

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因此只有重视开发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

这一观念在以色列深入人心。

犹太人历来有重教传统,教育子女则为其一生必须履行的三大义务的第一项。

②特工。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国,周边到处都是敌对的阿拉伯国家,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他们培训了大批特工人员,并有专门的《特工法》以保障其出事以后的利益。

我国上古时期也很从师重教,比如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种从师重教的风气,在唐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韩愈在他的《师说》一文中告诉了我们,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补充资料——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解释课题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说”怎样理解?

——

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但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理解为“解说……的道理”。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

“所以”,用来作……的。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请学生翻译)

——

“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可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也可译为“出生在我的前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只表停顿;“先乎吾”状语后置。

“吾从而师之”,“从”后面省“之”;“师”,以之为师。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无”,无论;贵贱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5、划分段落层次

——

①老师的作用②从师的必要③从师的态度

6、“古之学者”、“古之圣人”、“好古文”、“能行古道”,四处地方提到了“古”,这个“古”究竟指哪一历史时段?

为什么?

——

①从文中所提及的内容来看:

圣人提到了孔子,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籍提到了“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的经文和有关其解释的“传文”。

②从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来看: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从初唐陈子昂开始,到晚唐杜牧结束,历时二百多年。

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提倡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经过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昭然若揭:

先秦、两汉。

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古文运动:

文以载道,效法先秦两汉之文)

老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从师的必要与态度(正面)

从师的标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翻译第二段内容2、简要分析第二段论证特点

教学过程:

一、疏通第二段文句

1、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从“嗟乎”到“其皆出于此乎”)

2、请同学们指出翻译不当的地方

3、教师强调应该注意之处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两个“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两个“也”,放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之作用。

②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一个第四个“圣”和“愚”,名词,“圣人”“愚人”之意,第二个第三个“圣”和“愚”,形容词,分别是“圣明”和“愚蠢”之意。

4、同学们齐声朗读并快速背诵这部分内容

5、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从“爱其子”到“吾未见其明也”)

6、请同学指出翻译不当的地方

7、教师强调应该重点关注之处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代词,自己;耻,意动,以……为耻;师,动词,从师。

惑,形容词,糊涂。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倒装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错位句,应为“不知句读,或师焉;不解惑,或否焉”

8、快速背诵这部分内容

9、请同学朗读并翻译课文(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其可怪也欤”)

——注意朗读出士大夫说话的口气。

10、教师指出学生翻译中的不当之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主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针对时弊,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2、作者是怎样展开批判的?

——先用感叹的语气,惋惜古人优良的从师风气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接着用三组对比,无情地批判了当今不从师重教的恶劣风气。

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

②择师教子——身则耻师(横向)

③百工之人——士大夫(横向)

3、每组对比都由哪些内容组成?

——表现+结果+抒情句

①圣人与众人:

表现——圣人出人也远,犹且从师而问,众人下圣人也远,而耻学于师。

结果——圣亦圣,愚亦愚。

抒情句——其皆出于此乎?

(反诘语气)

②待子与待己:

表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而大遗。

抒情句——吾未见其明也。

(责备语气)

③百工与士大夫:

表现——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曰弟子,则群聚而笑之。

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抒情句——其可怪也欤!

(嘲讽语气)

4、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

第一自然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第二自然段以第一自然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板书设计:

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

②择师教子——身则耻师(横向)耻于从师的表现与危害(反面)

③百工之人——士大夫(横向)

表现+结果+抒情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第三、四自然段2、总结全文写作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三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一位同学翻译第三自然段

3、老师重点强调如下字句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徒,这些人;其,他们的;贤,才能。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一定;贤,贤能

二、分析第三自然段

1、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例证与引证

例证:

孔子师郯子等人之事。

引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言

2、用孔子的言行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从师的方法与态度,应谦虚好学。

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3、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三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自然段中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翻译并分析第四自然段

1、指出第四自然段中应注意的字句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儒家经典著作;传,解释儒家经典之作的著作。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个“于”是“被”,第二“个”于是“向”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分析本文写作上的可借鉴之处

1、论证方法上可资借鉴的是

——对比论证。

全文通篇贯穿着一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既有第一自然段正面提出从师的必要与第二自然段反面批判不从师的危害的对比,又有古之圣人孔子与今之李蟠与今之士大夫的对比,还有第二段内部的三层对比。

2、语言运用上可资借鉴之处的是

——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2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②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重要词语归类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

——

(1)作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2)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

——

(1)作代词:

①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

②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2)作助词:

①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

——

(1)作代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作主语)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主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兼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定语)

(2)作语气副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表感叹)

六、板书设计:

孔子师郯子(行)(例证)

从师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谈从师(言)(引证)

 

师说

一、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重点实词

或师焉,或不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词类活用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重点虚词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则群聚而笑之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于:

不拘于时,学于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完成课后练习2、补充课外练习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阅读下面段文,完成题后练习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

仲子曰:

“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田单曰:

“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

”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

三月而不克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鲁仲子曰:

“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

‘可往矣!

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

’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

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此所以破燕也。

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

“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

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蒉:

草编的筐子。

③丈插:

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夜邑:

地名.⑤淄上:

地名。

1、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幽

A.①⑥⑦B.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D.②③④⑤⑧

解析:

“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用法。

常见用法有二:

一表“原因”,二表“根据、依靠、凭借”。

题干“所以”表原因,选项中①②⑥属“根据、依靠、凭借”,③④⑤⑦⑧表“原因”,因此取B。

2、“明日乃厉气循城”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解析:

按文句意思,是田单振作起精神不是激励士气,且攻狄城是在城外进攻,所以B项不妥,AC二项也不妥。

答案:

D

3、鲁仲子在战前预言:

“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南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

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

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解析:

本题考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要注意分析理解鲁仲子所讲的那一长段话。

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

A项的因物质生活改变而“丧失斗志”,B项的因国土势力改变而“尾大不掉”,C项的将帅无心作战,“只有士卒奋臂欲藏”,这三项虽然都属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所以都不可取。

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