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515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师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师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师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师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教案.docx

师说教案

《师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点拨法 3、激疑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

《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 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韩愈名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好无涯苦作舟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一课时

〖问题发现与自主学习、检测〗

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

死后谥“文”,也称“       ”。

不仅是唐代            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后世尊他为后世尊他为                       之首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      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

《师说》意思是                    。

3古文运动其实是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            ”“               ”的主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大声读一读,动笔写一写:

传道(   )    句读(   )        阿谀(   )   巫(  )医

郯子(   )   苌弘 (     )      师襄(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   )   贻(   ) 

三不看注解,你能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吗,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吾师道也(   )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⑧道相似也(   )

⑨吾从而师之(   )

10士大夫之族(   )

11君子不齿(   )

12如是而已(   )

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14术业有专攻(   )

15位卑则足羞(   )

16余嘉其能行古道(   )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8小学而大遗(   )

1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20郯子之徒(   )

四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对通假字加以解释

1                                                                         

2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读书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

                   。

今义: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

                          。

今义:

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

用不着,不需要。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8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 整体感知

1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事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颂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2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

师道之不传(古人-今人、其子-其身、百工-士大夫三组对比)

     圣人无常师

    (写作目的:

赠李蟠)

 〖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第一段

〖合作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知识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第二段第三段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

〖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

2孔子师郯子、苌弘……

2翻译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试做具体说明。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随堂演练〗

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之(文中出现25次)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择师而教之(   )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句读之不知(   )

⑦辍耕之垄上(   )

⑧蚓无爪牙之利(   )

①而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其(文中出现17次)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⑥吾其还也(   )

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①吾师道也(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而耻学于师(    )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完成《创新课堂》p69第一大题,看哪一小组准确率高。

〖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移发散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1翻译下面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

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学习总结】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积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迁移发散〗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曰:

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清代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道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下面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A、驼业种树。

  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下面组中加点词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B、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C、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顺承)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8、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从4个方面概括。

(1)

  

(2)

  

(3)

  

(4)

  10、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1)相同点:

(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

(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①《问说》:

  

 

 ②《师说》:

  11、“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

(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课后巩固〗

默写全文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古之”二字,说明古人重视从师之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增加了理论的力度。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试做具体说明。

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偏见。

其实不然。

因为就语境而言,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的,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学生可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

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有关系。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六字为主,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而重对偶胜云南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顾问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来扩大古文的影响。

〖迁移发散〗

   1、

(1)低于

(2)原因(3)以……为耻(4)加强疑问语气

  2、B。

  3、C。

  4、A。

  5、D。

  6、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7、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8、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9、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

(1)相同点:

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

(2)不同点:

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