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68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最新.docx

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最新

第五单元总结与验收

一、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转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二)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也存在动荡。

(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专题知识归纳总结

(一)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矛盾。

世界当代史,主要指1945年9月以来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冷战和激烈竞争的阶段,是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发展的历史。

其表现为:

美苏之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并导致苏联的解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探索符合本国情模式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调整;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和力量的兴起;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当代史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矛盾分析:

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包括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封锁、政治渗透、军事威胁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冷战、缓和、竞争、共处的过程。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表现在经济上的对抗、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斗争。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比二战前更为突出了。

一般经历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对宗主国殖民剥削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斗争,新兴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以前的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和反控制、争斗和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内的矛盾。

这是二战后,及苏东解体后出现的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霸权主义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的斗争,并一度出现武装冲击,如苏南冲突、匈牙利事件。

5.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矛盾。

它包括新兴独立国家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三世界国家间边界、种族、宗教和由于政治、经济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斗争。

(二)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流

当代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

和平发展是当代的主潮流。

和平潮流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

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

表现为: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

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

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

5.现代化发展,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

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和平潮流一直是主潮流之一,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这一主潮流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具体表现为:

(1)雅尔塔体系结束前,全球范围内反对美苏争霸或美苏合霸主宰世界的趋势。

(2)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到美、日、欧共体的协同与鼎立的争夺趋势。

(3)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运由以苏联为首到各国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

(4)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兴起,争取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趋势的加强。

(5)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展现了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

(6)核竞争下频繁的常规战争和反战和平运动的交替,以及制约新的世界大战力量增强的趋势。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1.二战国国际格局变化的基本线索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可通过以下线索展开思考,具体如下: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

①体系形成的背景或条件②体系的内容、实质③体系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产生原因④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2)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①美国冷战政策实行的条件、内容、实质、影响②对峙局面的形成及评价

(3)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①形成的原因②争霸的基本过程及阶段特点

(4)两极格局的终结

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②两极格局瓦解的特点③两极格局终结的影响

(5)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各种因素②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影响

从以上线索可以看到:

二战后,国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

其特点主要是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以"冷战"为斗争的主要形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在60年代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给世界和平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西欧和日本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70年代~90年代,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显端倪的交替时期,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经济、政治日益走向多极化。

2.雅尔塔体系问题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前面皆已讲述,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继续注意以下几点:

(1)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过程。

①美苏“冷战”的兴起和两大阵营的对抗。

"冷战"过程中,除了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大阵营的形成和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外,还包括两个朝鲜的出现,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出现。

②美苏争霸。

③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具体事件涉及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等重大表现。

(2)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在于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

它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二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问题:

二战对战后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战后世界从两极政治走向多极化政治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这次国际格局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点?

二战对国际关系最深刻的影响: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结构的新时代。

二战沉重地打击了旧欧洲,德国因战败而退出争霸舞台,英法被严重削弱,整个欧洲分裂成东西两部分,长期分裂处于美苏两大国控制下、美苏逐渐主宰了世界,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乃至全球对峙的局面。

促使两极政治走向多极化的原因:

①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②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促进了反帝反殖民反霸斗争的开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日德两个经济大国的经济霸权和国际地位。

④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发展为美英两大国的争霸,结果削弱了各国的经济大量,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各国发生剧变,旧的世界格局终极。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所呈现的新特点有:

a.这一格局变动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念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b.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同时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增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c.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4)二战后区域战争、局部战争热点问题

当代世界有影响的局部战争有100多次,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超级大国和地区霸权主义国家直接挑起或操纵的战争,如伊拉克吞并科威特。

②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印巴冲突,中东战争。

③发达国家集体制裁区域霸权国家,如海湾战争。

④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战争,如越南抗美救国,朝鲜抗美救国战争等。

⑤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武装冲突和苏东解体的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如波黑战争问题。

⑥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爆发的战争。

⑦大国霸权对弱小民族战争,这是对弱小民族的内政的干涉,如当前南斯拉夫问题。

以上战争,很大程度上同美苏两极体制相关,同殖民主义遗留的问题相关,如霸权主义、民族主义、边界和领土、宗教和种族等历来瓜葛相连,战争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大国的态度对局部战争的影响举足轻重。

(5)国际关系中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国竭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2)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美日欧之间矛盾重重,帝国主义阵营分崩离析。

(3)由于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状况。

(5)80年代形成美攻苏守的争霸态势,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均衡体制,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6)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7)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多极化趋势。

(8)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为主逐渐转变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竞争的局面。

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集团。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也迅速增长。

(四)二战后世界经济问题

对这一专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展开复习和思考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问题

(1)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形成原因、表现、对外政策及影响。

(2)50年代~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条件、表现。

(3)70年代,美日欧三强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4)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状态的形成原因、决定性因素、特点和影响。

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看到本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尽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并出现“滞胀”状态。

应该看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调节经济的机能在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发展

(1)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a.初步恢复b.改革和挫折c.教训及认识

(2)50年代~6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总之,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即苏联经济模式,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和高度集中的政权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阻碍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东欧各国也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探求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最终走向解体。

3.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1)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

①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

②南亚印度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障碍(典型发展中国家问题)。

③西亚各国石油经济发展和区域矛盾。

亚沙各国经济发展有其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如亚洲金融危机、民族宗教问题、区域冲突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

(2)第三世界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涉及到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欧佩克组织等问题。

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

①形成的原则②主要表现

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概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经济形式、经济集团发展的历史,认识到二战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潮流,也可以认识到由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经济集团的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矛盾和斗争永远存在。

5.二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问题: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反之,战争也必然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种经济状况的变化又使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影响:

①除美国外,参战各国经济都遭到巨大破坏。

②苏联军事工业空前发达。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英、法、德、意、日等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资本主义各国恢复经济;同时加强对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渗透。

加强了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趋势。

④战争时发展的军事科学技术应用于和平事业,推动了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变化:

①使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表现为出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两种经济体系以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和多种模式。

②发达国家改变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方式,更多地利用操纵国际市场价格的方法。

世界格局的变化:

①美国凭借经济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②帝国主义实力的衰落,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

③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拉一大批国家赢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使欧、日各国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加强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⑤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加强了第三世界的联系和团结。

6.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

(1)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

a.20世纪为年代~70年代,美日经济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

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综合国力增长。

7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迅速实现工业化。

b.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日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两国展开激烈竞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80年代,泰国马亚西亚经济发展。

c.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先后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影响:

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世界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3)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五)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和曲折发展

1.战后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1)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①主要国家②形成的条件、特点③对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2.50年代~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2)东欧各国的变革

①各国变革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倾向②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3.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1)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2)60年代国际共运的分裂

4.苏联霸权主义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5.东欧剧变

三个阶段实质形成的原因

6.苏联的解体

过程主要原因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特点之一,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潮流,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a.从历史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苏联革命和建设仅75年,中国革命建设50年,时间还很短,缺乏经验,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国经过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济的探索,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才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或赶上他们,要真正站住脚是很不容易的。

c.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革命都困难得多,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围剿直至颠覆,这种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曲折发展,留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总的趋势来看,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是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起点低,大都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基础差,如苏联在十月革命时期,经济非常落后,而6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较为明显,如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从根本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了盲目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模式,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有中国等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和历史

苏联近半个世纪的过渡改革进程,并未改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而是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使苏联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

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存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以及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霸权主义,这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内因,如果把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唯一道路和模式相混同,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六)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民族解放运动的三大阶段性

第一阶段:

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亚洲和北非运动高涨。

第二阶段: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同时出现了亚非拉国家之间进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其标志是1955年亚非会议和1961年开始的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

从70年代初至今,亚非民族民主运动向纵深发展,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三世界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改变了过去少数帝国主义强国操纵世界命运的局面。

2.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大问题

①蒙巴顿方案及遗留的问题

②中东地区阿、以冲突问题的由来

③亚非万隆精神

④埃及、巴拿马收回运河权斗争

3.第三世界兴起

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欧佩克

4.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性的普遍性问题

①摆脱贫困,真正实现经济现代化,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优势削弱等问题。

②摆脱前资本主义影响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多年统治的遗留问题,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

③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控制、欺负和压迫,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问题分析:

1.简述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条件,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有关史实论证第三世界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成就。

历史条件:

①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势力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②亚非拉几十个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为第三世界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亚非拉各国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反对殖民主义、霸权政治的共同要求。

成就:

①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亚非会议,标志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结束,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与合作。

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亚非国家之间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进入70年代,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已达100多个,改变了过去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操纵世界命运的局面。

②从60年代中期起,第三世界组织了"七十七国集团"。

从70年代中期起,南北开始对话,南南合作获得了推动。

第三世界对推进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2.殖民地人民斗争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殖民体系瓦解后,为什么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并非社会主义道路。

阶段、特点:

①手工工场时期,早期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是不自觉的,有自发和分散的特点。

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进入自觉阶段,日益具有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③进入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④十月革命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大多在各国无产阶级领导下,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⑤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殖民地人民进入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阶段。

二战后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有:

国内因素:

①大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封建主领导下取得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原有的生产方式而言,是先进的和有潜力的。

③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资产阶级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力代表,能够得到本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发挥重大历史作用。

国际因素: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方式竭力使这些新独立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对那些新独立的、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很有吸引力,而社会主义力量虽然在战后有了很大发展,但与资本主义世界比较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外政策上所犯的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三、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演变。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10题。

1.在东欧剧变中,剧变方式与波兰不同的国家是()

A.联邦德国B.罗马尼亚

C.南斯拉夫D.保加利亚

2.南斯拉夫剧变后,在其原来的领土上发生了激烈的地区性战争。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加剧

B.部分地区的阶级矛盾加剧

C.西方大国进行挑拨和教唆

D.原加盟共和国之间争夺领土

3.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4.导致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有()

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②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④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5.导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民族分离倾向日益浓厚

B.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公开化

C.苏联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