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93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马寺课文共15页.docx

白马寺课文共15页

白马寺课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作者叶文玲  杭州余杭退休老师葛杰编写  备课日期:

2002/11/23下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

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

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

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

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

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

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这是暗语。

“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

?

”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

“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

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

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阅读4、5两段课文。

回答以下问题:

  A、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

(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  B、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

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陆机入洛,名噪才名。

——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  D、“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

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

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

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

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

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课文为什么说:

“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

”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

——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

——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

(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

有什么作用?

——“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

”作用是:

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

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

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①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

(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

(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  ④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

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

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学生阅读课文。

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

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围绕的一个中心是:

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

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

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

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

(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

愿借明驼千里足。

(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

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  三、小结课文:

  1、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

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

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

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

全文由总到分。

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

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学生交流课后练习。

并订正。

  篇二:

课文翻译9-4  Unit4Reading---英语中的圣经习语  习语是词组或者一种表达方式,其意义不是直接明了的,因为并不能通过看孤立的单词的意思就能明白其整体的意思。

换言之,习语的含义与其组成单词的字面意思可能完全不同。

习语常常用一些词代表某一物体、人物或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事物。

除非你能识别习语运用,否则你很容易误解所读到的或听到的内容。

英语中存在大量习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圣经》。

《圣经》最初是用希伯来文和希腊语写成的,这两种语言都使用很多习语。

这意味着自几个世纪前《圣经》被翻译成英文以来,许多希伯来习语和希腊习语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了。

但今天许多习语已经失去了其最初的含义,或与其原意只有隐晦或松散的联系。

例如,“byandby”现在的意思是“不久”,但在《圣经》中它被用来表示“立刻”。

圣经习语常常是突出故事寓意的固定表达方式,给听众或读者一幅图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这方面的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泥脚”。

这个习语来自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有以为国王在梦中看见一个壮汉的塑像。

塑像的头和喉咙是金的,胸和臂是银的,双脚是铁的,脚裸和赤足是半铁半泥的。

在梦里,一块石头飞向塑像,砸在了它的脚上。

一下子,双脚和整个塑像都碎了。

今天我们用这个习语来表示,那些受人敬仰或尊重的人物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弱点。

另一个常见的圣经习语是“看见墙上的字”。

这个习语来源于一则关于一位年轻、邪恶的国王的故事。

国王正在与他的朋友们举行宴会。

宴会上他们享乐喝酒,突然闪现一只巨手,在墙上写下一条消息,告诉国王和他的朋友们,他们正在受到审判。

就在那天晚上,整个王国被另一个国家的军队毁灭。

因此“看见墙上的字”意思是看见灾难即将降临的标志。

有一些圣经习语使用动物意象,例如“宰一头肥牛”,意指举行大的庆典。

这个习语来自于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儿子离家出走,虚度光阴,挥霍金钱,寻欢作乐。

在花光每一分钱之后,他沦落到为人打工,替别人养猪。

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愚蠢,于是回家。

为庆祝他回家,他的父亲宰杀并烹饪了一头小肥牛,以便能够举办盛宴。

  圣经习语的另一个重点是农业生活或事物。

例如,我们常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习语来源于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农民种下去什么样的种子就只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如果他种下去好种子,他就会有好收成:

如果他种下去劣质种子,则他的收成也不会好。

而且,尽管农民种下去的往往很少——可能只是一把种子——但当庄稼成熟时,收获确是相当丰盛的。

这句习语告诉我们小小的善举常常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而不经意的冒犯则可能带来灾难。

另一句与食物有关的习语是“某人眼睛里的苹果”。

这句习语常被用于指被父母宠爱的孩子。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适用于文学作品、电影和报纸中。

这个网页上所列出的例子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种使用频繁。

学习它们有  篇三: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教学目的: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洛阳诗韵”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洛阳的“古”、“美”、“绝”、“奇”,理解它们在选材和组才上的  特点,以及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

“洛阳诗韵”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进程:

  一、洛阳的历史及文物  洛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省境西部,北临黄河。

远在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于此。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武王时始形成城市,公元前770年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九朝建都于此,素称“九朝古都”。

由于洛阳地处古代中国中部要冲,水陆交通发达,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又为中国佛学、理学、经学兴盛之地,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

五代以后逐渐衰落。

  洛阳的仿古工艺唐三彩驰名中外。

全市境内列为世界、国家、省、市级的名胜古迹有40余处。

城南著名的龙门石窟在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建筑史的宝贵资料。

城东有汉魏故城遗址、偃师商都遗址和二里头古城遗址等。

邙山南麓有汉代壁画墓。

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

以牡丹为市花。

王公、牡丹两公园花色艳丽,被誉为天下第一。

  本文作者凭着对洛阳笃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的特殊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课文分析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抒情——写作者的感受)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者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的面目。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与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

抄录古句,慰免兄长,似可作“机遇和亲缘”的解释;但作者“笃诚的崇拜”,无意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而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与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非指经济而指文化。

因此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清楚,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记叙——揭示作者十分偏爱洛阳的原因。

)  这部分由五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6)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

这是一个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以下分写四个特点。

  第二层次(7-8)写洛阳古。

这是洛阳的第一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白马寺。

第7自然段首句是该层次的中心句。

第8自然段则是援引史料,用以证明白马寺之古,冠以“天下第一”,名不虚传。

  第三层次(9)写洛阳美。

这是洛阳的第二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牡丹。

富贵牡丹,雍容华贵,被洛阳人奉为市花。

洛阳花市盛况空前,不仅成为洛阳的文化盛事,而且也是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

  第四层次(10)写洛阳绝。

这是洛阳的第三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具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

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

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唐三彩作为极有文化品味的送礼佳品,还适用于亲友之间的馈赠。

写哥哥用唐三彩马送我还故乡,既照应了上文我抄录古句慰勉发落邙山的兄长,也含蓄地点明了我对洛阳,对洛阳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第五层次(11--15)写洛阳奇。

这是洛阳的第四个特点,选取的典型材料是“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这里又分数层:

先写东西两山与伊水之奇,次写石窟之奇,再写最雄奇的奉先寺,末写游赏沿线的壮美景观。

末句中“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点明了洛阳诗韵的内涵,读来余味无穷。

  文章内部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理清了,洛阳诗韵的内涵就出来了:

洛阳因为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三、完成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