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295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docx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

作者:

虞和平文章来源:

《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

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2005年版更新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可以以192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因为这一年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开始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一年,也是西方世界开始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一年,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条件和经济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贸易的总体状况来说,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进一步侵夺,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条件上和性质上更加恶化。

但是从具体表现来说,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的变化、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改善、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非处于不断而绝对恶化的状态。

对此,现有的研究虽已有所涉及,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进口和出口状况比较方面,更值得探讨。

本文着重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对现有研究提出一些不同的和补充的意见。

一、1895-1928年进出口贸易态势的转变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与中国关税主权状况密切相关的。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了中国改变税则须经各国同意的“协定关税”原则。

1853年列强又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更迫使清政府将全国各海关的管理权交由外国税务司执掌。

与此同时,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不断降低海关进出口税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出口货为其价值的1.5-10.75%,进口货为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一些主要进口品的税率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所有进出口货物一律“完纳值百抽五”的海关正税,“另按值百抽二点五的税率征收子口税”,其余各种内地税捐一概免征[1],使主要进口品的税率又较1843年的税率降低了13-65%。

[2]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侵夺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一是对关税的控制权从海关扩大到常关,《辛丑条约》规定:

为了保证偿付赔款,中国的“所有常关各进款,在各通商口岸之常关,均归新关(即海关——作者)管理”。

二是把协定关税制度从进出口商品扩大到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三是把减免税范围从进出口关税扩大到购买中国土货的内地稅,1896年中日签订的《通商行船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在通商各口岸购买中国货物土产,非系禁运出外洋之物,运出口时,只完出口正税,所有内地税赋、钞课、厘金、杂派,一概豁免。

”四是攫取陆路贸易的特惠减税特权,1895年中法签订的有关条约规定:

凡经中越边界通商口岸进出口之中国土货,“应照十分减四”征收出口税,免征复进口税;1896年中俄签订的有关条约又规定:

凡经中俄合办铁路运输之进出口货物,其税额“较之税则所载之数,减三分之一交纳”。

[3]这些由日本、法国、俄国领头攫取的减免税特权,其他列强各国依据“最惠国”待遇而得以“一体均沾”。

这种协定关税制度,及其强迫清政府接受的税率标准,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民族经济。

列强所取得的减免税特权,使洋商的税负大大低于华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也使中国的进口税率大大低于列强各国的进口税率,在1859-1875年间,英、法、德、美的进口税率为15-42%,相当于中国的3-8倍。

[4]此外,这种协定关税,不是互惠的,而是片面的,它们对从中国输入的货物所征收的进口税比由它们输入中国的货物所交纳的进口税要低得多,如英国对从中国输入的茶叶所征收的关税为25%,日本对从中国输入的烟草和生丝所征收的关税分别为350%和30%,美国对从中国输入的熟丝所征收的关税为35-60%。

[5]列强对中国关税主权的这种侵夺,造成中国关税制度形同虚设,中外贸易条件严重失衡,失去自我保护的功能作用,为洋商的对华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提供便利条件。

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列强对中国关税自主权侵夺范围的扩大,无论是在进口方面还是出口方面,都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收回关税自主权之前,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态势的变化不仅直接显示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也间接反映中国经济的变化。

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关税制度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急剧变化,使进出口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阶段进出口贸易态势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变化,包括进出口数值、入超和出超状况、进出口物量和出口品购买力指数等;二是品种结构的变化,如进出口商品用途结构(包括生产用品、消费用品)变化、产品结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机制品、手工制品)的变化。

就进出口总值的变化而言,不仅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且出现了两次快速增长的高潮。

据海关统计,1894-1927年间进出口状态,如下表所示:

1894-1928年重要年份进出口价值统计分析表(单位:

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

出口

入超

进出口

总值

比上年增加%

价值

价值

%

价值

%

1894

16210.3

12810.5

44.1

3399.8

11.7

29020.8

-

1900

21107.0

15899.7

43.0

5207.3

14.1

37006.7

27.52

1902

31536.4

21418.2

40.4

10117.7

19.1

52954.6

1905

44710.1

22788.8

33.8

21921.3

32.5

67498.9

82.40

1911

47150.4

37733.8

44.5

9416.6

11.1

84884.2

25.76

1913

57016.3

40330.6

41.4

16685.7

17.1

97346.9

1915

45447.6

41886.1

48.0

3561.5

4.1

87333.7

1916

51640.7

48179.7

48.3

3461.0

3.5

99820.4

17.60

1919

64699.8

63080.9

49.4

1618.9

1.3

127780.7

1920

76225.0

54163.1

41.5

22061.9

16.9

130388.1

1921

90612.2

60125.6

39.9

30486.6

20.2

150737.8

51.01

1924

101821.1

77178.4

43.1

24642.7

13.8

178999.5

1926

112422.1

86429.5

43.5

25992.6

13.1

198851.6

1928

119596.9

99135.5

45.3

20461.4

9.4

218732.4

45.11

资料来源:

ChinaMaritimeCustoms,DecennialReports,1922-1931,附录,第170页。

表中“%”是指出口值、入超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

上表所列的年份,除了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北京政府最后一年进出口变动状况的1915、1916和1927年之外,其余均为进出口总值增加到新一个亿的年份。

从上表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进出口总值的变化问题。

除少数年份之外,自1894年到1928年进出口总值是持续增长的,前后增幅为6.54倍,其中1900年之前增长速度较慢,1900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这一增长趋势可以从每5-6年进出口总值的增加幅度中得到反映:

1894-1900年增加27.52%;1900-1905年增加了82.40%;1905-1911年增加了25.76%;1911-1916年增加17.60%(如果以1917年为下线,则增加了22.61%);1916-1921年增加了51.01%;1921-1928年增加了45.11%。

其中以1900-1905年、1916-1921年的两个5年间的增长幅度为大;前一个5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东北的完全开放、交通业的发展,加之原有底数较小;后一个5年的较快增长则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进口和出口的同时快速增加,并持续到1928年,使1921-1928年也成为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阶段。

第二,进口和出口增长状况的不同变化问题。

现有的研究几乎都认为进口增加较快,出口增加较慢,但从上表的统计来看,除1902、1905、1913、1920、1921年等少数年份之外,总体情况恰好相反,而且出口增长速度愈益快于进口增长速度。

1894-1928年间,进口值增加了6.38倍,而出口值增加了6.74倍,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加率的5.64%;如果计算1900-1928年间的增长状况,那么进口值和出口值分别增长了4.67倍和5.24倍,出口增长率比进口增长率高12.21%,比前一种计算为高;如果再计算1913-1928年间的状况,那么进口值和出口值分别增长了1.10倍1.46倍,出口增长率比进口增长率高32.73%,又比前一种计算高出一大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到1921年间,以1919年为界,进口值先大减后大增,而出口值则是先大增后小减,各有千秋,属于特殊阶段,不可笼统论其增减和快慢。

从1924年起恢复正常,进口和出口同时增加,并再度出现出口增加明显快于进口增加的状态,1924-1928年间,进口值和出口值分别增加了0.17倍和0.28倍,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长率的64.71%;1926-1928年间,进口值和出口值分别增加了0.06和0.15倍,出口增长率高于进口增长率的150%。

与此相应,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呈现为有所提高的趋势,1894-1911年间,除1905年外,在40-45%之间浮动;1911-1928年间,除1921年外,都在41-50%之间浮动。

入超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呈现为下降的趋势,1894-1911年之间,在11-33%之间浮动;1911-1928年之间,则在10-21%之间浮动,最低数和最高数都大幅度降低,且有4个年度在5%以下。

当然,这种进出口值增减状况的变化,在其变化期中是有所起伏的,因而也就引出了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情况的变化问题。

对此,现有研究已有共识,即战时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使民族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战后则大幅度增加,使民族经济发展的环境再度恶化。

从上表来看,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在进口值的减少方面,而且反映在出口值的增加,外国商品进口值和入超值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的降低方面。

上表中的统计显示,战前进口值和入超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有增有减;战时,这两个比重的变化,只有1914年从1913年的58.6%和17.1%增加到61.5%和23.0%;到1915年时就发生了逆转,这两个比重减至52.0%和4.1%,比1914年分别降低9.5和18.9个百分点,这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的状态一直保持到1918年。

到1919年时,与1918年相比,进口值从55489.3万海关两增至64699.8万海关两,增幅达16.6%,但出口值也从48588.3万海关两增63080.9万海关两,增幅更高达29.8%,超过进口值增幅的79.52%,进口值与出口值几乎持平,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代外贸状态最好的年份。

1920年以后,进口值大幅度增加,但从其所占的比重来看基本上与战前相似,也就是说基本回复到战前的状态。

进出口值和入超值的变化只是对外贸易的一个方面,它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国际收支情况的一种变化,如果要分析外贸对本国生产的影响力,还需要考察进口物量(即货物数量,下同)、出口物量和物物交易率(即进口物价指数与出口物价指数的比率)的变化。

据前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著名学者何廉的研究,进出口物量和物物交易率指数的状况如下表所示:

1894-1928年进出口物量、物价和交易率指数变化表

(以1913年为100)

类别

年份

物量指数

物价指数

物物交易率

进口

出口

出入差

进口

出口

出入差

指数

离中数

1894

45.3

60.1

+14.8

62.8

52.8

-10.0

118.9

+18.9

1895

45.8

66.3

+20.5

66.1

53.5

-12.6

123.6

+23.6

1896

53.2

56.4

+3.2

67.1

57.7

-9.4

116.3

+16.3

1897

49.7

61.6

+11.9

71.8

66.1

-5.7

108.6

+8.6

1898

51.3

63.4

+12.1

71.9

62.3

-9.6

115.4

+15.4

1899

69.2

62.5

-6.7

67.2

78.0

+10.8

86.2

-13.8

1900

49.5

54.9

+5.4

74.8

72.1

-2.7

103.7

+3.7

1901

62.5

59.8

-2.7

75.3

70.6

-4.7

106.7

+6.7

1902

70.9

65.1

-5.8

78.0

81.7

+3.7

95.5

-4.5

1903

65.1

59.8

-5.3

88.3

89.0

+0.7

99.2

-0.8

1904

69.2

64.0

-5.2

87.2

92.7

+5.5

94.1

-5.9

1905

96.6

62.5

-34.1

81.2

90.4

+9.2

89.8

-10.2

1906

95.3

64.6

-30.7

75.4

90.6

+15.2

83.2

-16.8

1907

88.7

67.1

-21.6

82.3

97.6

+15.3

84.3

-15.7

1908

72.7

73.0

+0.3

95.4

94.1

-1.3

101.4

+1.4

1909

77.1

92.9

+15.8

95.1

90.5

-4.6

105.1

+5.1

1910

79.2

102.9

+23.7

102.5

91.8

-10.7

111.7

+11.7

1911

80.9

102.1

+21.2

102.2

91.5

-10.7

111.7

+11.7

1912

82.8

103.8

+21.0

100.0

88.6

-11.4

112.9

+12.9

1913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14

91.6

83.8

-7.8

108.9

105.4

-3.5

103.3

+3.3

1915

70.3

96.5

+26.2

113.0

107.8

-5.2

104.8

+4.8

1916

73.7

102.3

+28.6

122.4

117.0

-5.4

104.6

+4.6

1917

73.4

108.3

+34.9

131.0

106.2

-24.8

123.4

+23.4

1918

66.1

105.5

+39.4

147.0

114.5

-32.5

128.4

+28.4

1919

75.4

140.0

+64.6

150.2

112.0

-38.2

134.1

+34.1

1920

75.9

119.3

+43.4

175.7

112.9

-62.8

155.6

+55.6

1921

94.7

126.9

+32.2

167.4

117.6

-49.8

142.3

+42.3

1922

112.6

130.5

+17.9

146.8

124.7

-22.1

117.7

+17.7

1923

108.5

137.3

+28.8

148.7

136.3

-12.4

109.1

+9.1

1924

119.6

136.6

+17.0

148.8

141.2

-7.6

105.4

+5.4

1925

109.9

132.9

+23.0

151.0

145.9

-5.1

103.5

+3.5

1926

130.5

141.1

+10.6

150.8

152.9

+2.1

98.6

-1.4

1927

109.8

154.1

+44.3

161.7

148.9

-12.8

108.6

+8.6

1928

131.5

156.1

+24.6

159.1

158.4

-0.7

100.4

+0.4

资料来源:

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6年南开指数年刊》,该所1937年版,37-38页。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研究以1913年为基点,把该年的各项指数均定为100,是比较合理的。

一是因为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一年,国内国际环境相对平稳;二是当时进口和出口物价的涨落尚较协调;三是1913年为鸦片战争以后至1921年间进口货物量最多的一年,出口货物量亦仅有此前3年和此后第三年起才多于这一年。

根据这一研究,1894-1928年间的进出口货物量的变化状态是:

第一,在这35年中,进出口物量的变化明显地呈现为三个阶段和一个特点。

三个阶段是:

1894-1998年5年间的出口物量指数高于进口物量指数阶段;1899-1907年9年间(除1905年外)的出口物量指数低于进口物量指数阶段;1908-1928年21年间(除1913、1914年外)的出口物量指数高于进口物量阶段。

一个特点是:

出口物量指数高于进口物量指数的年份大大多于相反情况的年份,前者为25年,后者为9年,前者是后者的2.78倍。

这说明,相对于1913年而言,从物量上来看,出口的总体状况是较好的。

第二,在1908年以前的15年中,出口物量指数和进口物量指数互有增减和高低,且相差幅度较小。

除1895年的出口物量指数高于进口物量指数20.5个百分点,1905、1906、1907年的进口物量指数分别高于出口物量指数30.7、34.1、21.6个百分点之外,其余年份的互相差距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下。

第三,1908年之后的21年中出口物量指数持续高于进口物量指数,且超过幅度较大。

除1913年持平,1914年出口略低于进口外,其余19个年份都是出口物量指数高于进口物量指数。

出口物量指数超过进口物量指数的幅度较上一阶段明显扩大,除1908、1913、1914、1926年4个年份之外,其余16年的超幅都在15个百分点以上,尤以1916-1921年间的6年和1927年的超幅为大,一般均在30-40个百分点之间,1919年时的最大超幅达到64.6个百分点。

第四,1908年之后进口基本处于相对低沉状态,出口基本处于持续高涨状态。

进口物量指数在1908-1921年的13年间(不含1913年)都低于100,1922年之后虽开始超过100,但增加幅度不大,至1928年的7年中有3年在110之下,增幅最高的1928年为131.5;出口物量指数则只有1908、1909、1914、1915年4个年份在100以下,其余15个年份都在100以上,其中超过进口物量指数第三高位119.6的年份有9个,超过进口物量指数最高位131.5的年份有7个,且都集中在1919-1928年的10年中,增幅最高的1928年达到156.1。

因此,从进出口货物量来看,出口的增长比进口快,与上述进出口值统计所显示的态势不尽一致,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几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详情如下表所示:

1913-1923年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状况比较表

(价值单位:

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

年别

年份

进口价值及指数

出口价值及指数

物量指数

价值

指数

价值

指数

进口

出口

1913

57016.3

100.0

40330.6

100.0

100.0

100.0

1914

56924.1

35622.7

91.6

83.8

1915

45447.6

41886.1

70.3

96.5

1916

51640.7

48179.7

73.7

102.3

1917

54951.9

46293.2

73.4

108.3

1918

55489.3

48588.3

66.1

105.5

1919

64699.8

63080.9

75.4

140.0

1920

76225.0

54163.1

75.9

119.3

1921

90612.2

60125.6

94.7

126.9

1922

94505.0

65489.2

112.6

130.5

1923

92340.3

75291.7

108.5

137.3

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与战前1913年相比,进口增加有限,而出口增加仍保持着良好的态势,进口增加对民族工业的压力应该说不是很大。

当然,从上表也可以看到,物物交易率指数只有8个年份不及100这一中线,其余都超过100,且超过100的离中幅度大多高于不及100的幅度,这说明进口物品价格上涨的频率和幅度都高于出口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太严重。

交易率的波动,在外贸中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波动幅度有多大。

如果把交易率指数达到110以上作为波动幅度较大的标准,那么上表所列的34个年份中,有13个年份波动幅度较大,且集中在1894-1898年(除1907年外)连续4年、1910-1912年的连续3年和1917-1922年的连续6年中,特别是后6年中有5个年份交易率指数在120以上的,尤以1920年和1921年为高,各为155.6%、142.3%。

除了这34年之外,1936年之前的其他各年交易率指数达到110以上的年份也都是集中出现的,曽出现过2次,即1884-1886年、1931-1935年。

[6]这种交易率指数上升集中出现的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由中国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也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外贸半殖民地性的表现,因为半殖民地性对外贸的影响理应是前后一样的,不应该只是集中地表现在期中的若干个年份中,而且也难以解释更多年份的交易率指数低于100的现象。

导致交易率指数升降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经济的因素。

一是受金银供求关系决定的金银比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