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937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docx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docx

农业生产调研报告三篇

  篇一: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调研报告

  中央财政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是财政部门转变投资机制调整投资方式的一项创举,其目的是优化配置资源,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推动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利用财政引导资金,带动部门和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投。

2008-2010年,我县实施了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推动我县农业支柱产业——柑橘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进一步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应,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前几年我县现代农业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评估了我县项目实施的成果与得失,

  一、我县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县域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石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享有“橘城”、“茶乡”、“生态菜园”美誉。

2010年,全县GDP为76.6746亿元,财政总收入68079亿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2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

农作物播种面积142.4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等,其中柑橘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收益为县内30万人的主要增收来源,现有种植面积44.05万亩,2010年产值4.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54%,综合产值6

  亿元左右,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中国柑橘产业20强”县之称。

为此,我县选择集中支持柑橘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实际,符合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2、我县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概况

  2008年-2010年,我县连续3年实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我县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中区域、集中支持环节,确定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为支农资金整合柑橘产业建设,先后建设8个乡镇35个村,受益农民68529人,中央财政引导资金,集中支持柑橘无病毒种苗推广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与包装。

共计投资16426.2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14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5758.798万元,引导社会融资和农民自筹资金9277.47万元。

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61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36.1元,新增就业人口3350人,通过项目建设,区域内产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水平得到提升,道路、灌溉、饮水、供电、文化教育等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二、现代农业建设成果

  1、夯实了产业基础。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的主旨是:

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财力,集中投入,支持优势产业、重点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提升产业水平,提高投资效率,形成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我们坚持规划统筹发展,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进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年来,共新建硬化乡村道路56.573km,建设公路桥2座,建设田间道路18.4km,衬砌砼化灌溉渠道31898m,排水沟渠500m,整修加固水库3座,整修拦河坝3处,整修骨干山塘128口,建设人畜饮水工程7处,铺设供水输水管道41.87km,兴建农民素质教育中心3处,建设面积1800m,支持30个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等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处土壤农化化验室,添置配备了化验室仪器设备,绿化美化村落1500m,绿化村道1.2km,新建沼气池100口,增加农业机械设备1320台(套),增加定性耕地500亩,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装备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2、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注重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改造升级,不仅能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对产业后续发展可以产生后继支撑作用。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利用中央财政引导资金、重点发展柑橘生产基地5500亩,实施老园改造和品种改良1880亩,栽植无病毒种苗44.75万株,为提高柑橘综合生产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升柑橘生产水平

  三年来,我县支农资金整合柑橘产业建设项目的都把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列为重要建设内22

  容。

项目区全面实施改土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简化修剪、病虫综合防治、完熟栽培、分期分级采摘、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积33573亩,并通过建设农民素质教育中心、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共培训农民12300人,印发技术资料65000余份。

与此同时,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向橘农无偿提供塑料周转箱152265个,纸箱包装269595个,引导农民自筹资金配置塑料周转筐15.23万个,应用纸箱包装359460个。

增强了橘农标准化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柑橘生产总体水平。

  4、促进了柑橘品牌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我县柑橘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了柑橘产业建设水平,为县域柑橘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我县利用中央财政引导资金,统一采购“石门柑橘”品牌包装纸箱27万个,引导全县柑橘经销商统一打造“石门柑橘”品牌,县委、县政府在长春、西安、凭祥市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石门县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宣传“石门柑橘”品牌,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进行了广告宣传,使“石门柑橘”品牌在全国具有了一定影响。

  5、拉动了产业投资热潮

  现代农业建设的宗旨,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进行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从而带动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投资。

我县的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

  的。

通过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了县域柑橘产业建设水平,改善了道路的水利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增强了柑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品牌建设,从而增强企业和个人对柑橘产业的投资信心,起到拉动产业投资的作用。

自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以来,盛节节高食品公司不仅投资7500万元,建设了年产20000吨橘瓣罐头生产线,2009年又新增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一条年产500吨的橘粒罐头生产线;厦门福惠达食品公司瞄准我县优质柑橘原料基地,在我县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广东杨氏果业公司计划在我县投资1亿元,建设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商品原料基地;另有超大集团、阿香公司与我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在我县收购柑橘近5万吨。

  三、现代农业建设展望与建议

  1、现代农业建设前景展望

  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实行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整合其它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以优势产业建设为平台,选定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投资,从而带动其它社会资金投资。

改变了过去投资分散,配套资金不到位,投资难以产生预期效益的状况,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能够产生杠杆撬动效应,放大投资效率,形成了投资的聚集效应,对产业建设的支持产生了立体投资效应,可以促进产业和建设区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有较大促进的投资机制,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篇二: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及全州第三季度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根据福委办字[2010]122号文件安排,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针对我市农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下步如何发展我市农业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及农民有效增收。

  一、现状分析

  

(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介于东经107°1424—107°4535和北纬26°3228—27°0223之间。

南北最长55.2千米,东西最宽52.1千米。

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2009年底,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1万人。

有汉、苗、布依、侗彝、水等2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2.8%,少数民族人口占27.2%。

  境内地势西部和北部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最高海拔1715.8米,最低海拔614米。

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坝地较少。

土壤类型以石灰土最多,黄壤次之,水稻土和紫色土较少。

全市现有耕地23.2万亩(二轮土地法定承包面积),其中田11.9万亩,土11.3万亩;林地144万亩,园地6.7万亩,牧草地33万亩,水域面积1.3万亩(可养殖水面约占50%)。

  **地处乌江与沅江两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11.13万千瓦(界河清水河4.87万千瓦),可开发量6.5万千瓦。

在气候分区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5°

  C左右,年积温4574—5609°C,无霜期245—278天。

年均降雨量1033—1220毫米,光、热、雨水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大部份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

  

(二)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蓄、引、提各类供水工程2226处,有效灌溉面积14.45万亩,其中:

田12.29万亩,土2.17万亩。

蓄水工程共有637处,其中:

(二)型以33上水库12座,总库容2289.49万m,兴利库容1775.64万m,设计灌溉面积5.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832万亩;塘坝3625座,有效库容607.32万m。

引水工程262处,引水规模33总计6.85m/s,设计灌溉面积8.19万m,有效灌溉面积3.76万亩,为农村2.836万人和5.672万头大小牲畜饮水提供保障;提水工程共47处,提水泵装机390KW,设计灌溉面积

  2.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小水池、小水窖12803座,总容积为75780m。

输水渠道总长度为2085.1km。

改造中低产田(土)11.75万亩,修建机耕道44.51公里,新建机耕桥6座。

这些基础的建成和使用,为保障我市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市拥有各类农机具19241台(套),其中:

耕作机械3659台(套),栽插机械22台(套),排灌机械5161台(套),植保机械554台(套),收获机械63台(套),农产品加工机械5090台(套),农用运输机械2368台(套),其它机械945台(套),总动力17.2万千瓦。

  2000年以来,共建规范化、标准化沼气池17000余口,涉及17个乡镇办事处共59个村,生态村建设13个,沼气工程建设为维护生态、保护水土、保护森林,提供清洁能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06年以来,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6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3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890万元、企业14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1200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43个,新建村组公路59.82公里,硬化连户道路77公里,硬化庭院3万平方米,改造民居474户,修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7个,休闲场所5640平方米,新修寨门3个。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22亿元,为2005年的1.35倍,增长25.28%,年平均增长5.8%。

粮食产量13.4万吨,为2005年的1.14倍,增长14.5%,年平均增长3.44%。

农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为2005年的1.73倍,增长73%。

  分产业看,200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57440万元、121072万元、69701万元,其比例为32.14:

48.78:

28.08。

2009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59441万元、206403万元、180340万元,其比例为13.32:

46.26:

40.42。

从以上两组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