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457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docx

中部双城记武汉与长沙

中部双城记:

武汉与长沙

  2010年06月07日 00:

11  企业家天地

站在横贯南北的芙蓉路上,陈志武的眼睛有些眩晕,这位从湖南茶陵走出的经济学家试图将童年记忆中的长沙地理与眼前车水马龙、直达湘潭的繁华大道联系起来。

  “我记得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坡,只有一家小餐馆,连柏油路都没有啊?

”2009年7月,当身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陈志武应湖南省图书馆的邀请再次回到长沙时,突然发现,眼前的长沙“变化太大了”,到处都能感受到活力,“感觉就像一艘正在扬帆的船,我一点不怀疑她美好的未来。

  但事实却是,如果此话放在15年前,甚至连长沙市政府内部的部分工作人员都会怀疑这个未来。

  十五年前,当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的秦光荣提出要把长沙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时,许多人对此都很不理解,甚至认为这只是一句口号。

连政府内部部分人员都认为“提法过于超前了”。

  是啊,一个几乎没有重工业的中部城市,凭什么?

  当时的一些经济数据似乎为质疑者提供了证据。

到1994年长沙全市的GDP总量也才250亿元多一点。

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

而那时的交通枢纽并不在长沙而在株洲,重工业则集中于湘潭。

所有这些似乎都难以支撑“把长沙建成国际性大都市”的梦想,反倒更验证了外界对这一梦想的质疑。

  但秦光荣认为,长沙成为国际大都市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综合长沙的历史渊源、区位优势、发展态势以及长沙作为历史名城、湘楚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独具特色的优势断定,长沙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并不是梦想。

  2007年,阔别湖南9年的秦光荣以云南省省长身份回到长沙考察。

当年其主持规划的“一江两岸,西文东市,六桥三环,山水洲城”城市建设格局,以及“出城四条线,六桥三个环,纵横二十四,建好停车场”的交通建设方案,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位市民捧着一本秦光荣作序的书《走向新世纪(22.26,-0.74,-3.22%)》请他签名,秦光荣在扉页上写下了考察期间对长沙的唯一题词:

“长沙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而最近的消息是,如今的长沙,已经悄然超越郑州,跃居中部第二大城市。

即使与中部“老大哥”武汉相比,长沙的发展也不逊色——2009年,武汉的GDP是4560.02亿,而长沙则是3744.8亿元。

15年前地区生产总值只有武汉一半的长沙,已经缩小到与武汉只有五分之一的差距。

  这就是长沙,一座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一座即使没有工业基础都能快速崛起的城市。

  忘记那个农耕特征的长沙吧,它曾经让长沙几乎不敢奢望能将工业在短暂的十几年内从小规模、低技术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现在,它不仅吸引了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等世界500强的目光,更孕育了中联重科(13.62,-0.58,-4.08%)、三一重工(20.59,-0.56,-2.65%)等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

  同样在2009年,长沙的人均GDP达56620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首位,而在城乡居民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数据上,长沙都以不容置疑的优势占据了中部六省所有城市中的状元位置。

  而在一份由《瞭望东方周刊》与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市长协会等联合进行的调查中,长沙在文化号召、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执政、城市凝聚、社会和谐、商务吸引、形象传播、区域影响、信息推动等十大指标的综合城市软实力中,同样位居中部第一。

  “长沙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在中部地区确实令人侧目,”民建湖南省委经济法律委员会委员陈益南在分析了全国2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后,得出结论说,“长沙是整个中部城市群雄起中最大的‘黑马’,甚至会让不了解的人感觉有些另类。

在行政级别上,它仅是个地级城市,却先后超越了厦门、西安、长春、哈尔滨、济南等副省级市;在城市规模上,它的市区人口不过200万左右,在地理位置上,它也不是东部沿海开发和经济特区城市,但它却硬生生挤进了国内具有一流影响的城市之列,甚至成为中部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

  “中部崛起,后发制人”,同样对长沙发展抱有期望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谨慎表示:

“现在摆在长沙面前的,可能是历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梯度转移和长株潭一体化是被张萍视为“机遇”的两个核心。

  已经开通的武广高铁和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拉近了长沙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让长沙与武汉的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与广州则缩短为两个小时,可以更快捷、便利地吸引沿途居民来长沙消费,到长沙旅游,在长沙投资。

  而地处武汉城市圈与泛珠三角之间的长株潭城市群,则更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东部沿海的投资者。

  现在,这个各距50公里、由湘江环绕形成的品字形区域,正被湖南省全力推进,构成由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电信同区号构成的超级大都市。

  “东部的投资者需要把原有的部分制造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以达到既扩大生产,又能就地销售、节省时间和运输费用的目的。

长沙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命中注定它将成为东南沿海一带产业转移的‘第一块跳板’。

东部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三个制造业中心,长期看,中部会同样产生一个制造业中心。

”张萍推测说,这个中心的很大可能性会在“武汉”与“长沙”中形成。

  而这同样被武汉视为极大的机遇。

“武汉天生就是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无论是气候,空气,阳光,水,辐射力等自然资源可以说在全世界是最优的地方。

虽然现在比沿海个别地方暂时落后,在近十年一定会赶超!

武汉最终成为全球领袖城市。

”有网友情绪激昂地评论说,如今,中国的经济仍然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内需市场不旺盛,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被激活,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武汉,必将崛起成为世界级的大型城市。

  “你在跑,别人也在跑。

”就在长沙悄然崛起的同时,中部城市的老大哥、建国初期的第四大城市,面积甚至比上海、北京都要大的武汉城里同样热火朝天,他们一面深刻反思着武汉的不足,一面组团前往青岛、成都等地考察,决心重振大武汉雄风,冲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前三位置,将武汉发展成为国家级别的中心城市。

  “中国的发展已形成东、中、西三大板块,武汉是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无疑也应该建成全国的重要中心城市。

”武汉市政府秘书长龙正才接受采访时说,武汉将调整振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主导产业,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则更明确地提出,要将培养出更多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投资家作为武汉发展的“新武器”。

  而民营经济与明星企业家,正是最近几年长沙经济得以快发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54423家民营企业,为长沙贡献了接近60%的GDP。

  随着中部的崛起,长沙、武汉两个城市都先后被推向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

两个几乎面临同样机遇的城市,恰如狄更斯在《双城记》表述的那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智慧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希望的春天。

  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沙,又将在超越郑州后,如何与这个同居中部、山水相连、习俗相近、民众相亲的省会城市演绎何种“双城记”?

  或许,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捷足者固然可以先登,后来者未必不能居上。

  我们惟愿,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们,生活更幸福美好。

  圆桌对话

  长沙的产业太硬,以后可以更“软”些

  《企业家天地》:

长沙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游达明:

长沙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得益于政府这些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利用了建设大河西先导区等战略。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外向度很高的沿海地区经济影响很大,但对长沙却是个不错的机遇,因为长沙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满足国内需求,尤其是满足国内投资的需求,所以金融危机对长沙经济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

  从长沙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来看,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满足国内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

近一两年,得益于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政策性投入4万亿,大多用于铁路、公路及机场等的建设。

  而长沙的很多产业正是满足这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需要,于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大河西先导区的建设都为长沙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此外在长沙城市形象建设方面,长沙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

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这一时期也发展迅速,三一重工、山河智能(16.08,-0.50,-3.02%)等抓住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大,并很好地利用了资本市场融资的平台。

  《企业家天地》:

在今后的发展中,长沙会有哪些侧重?

 

  游达明:

中国这么大,各个区域之间有各自的分工及优势产业。

长沙在加强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新型的战略性产业。

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培育发展新型的产业。

  《企业家天地》:

您怎么看待长沙目前的产业结构?

  游达明: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沙的产业太硬,重工业占的比重过大。

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更应该朝向软的方面,如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向高端进一步延伸,向两型方面发展。

  《企业家天地》:

在人才方面长沙对哪些人才会比较青睐?

  游达明:

长沙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引进,尤其高端的人才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往往一个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可能就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一个新兴的企业,甚至从长远来看,能引进一个新型的行业。

  此外,需要把引进人才、引进投资、引进技术结合起来。

在不管是本地人才还是外地人才,要想将留住人才,主要靠能够给他提供一个事业的平台。

引进人才考虑留住人才,必须要有平台提供给他。

平台的搭建就要靠投资、技术、人才,三者进行加和才能构成平台。

  所以在引进人才上我的观点是技术、人才、资金同时引进。

  游达明

  生于1963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

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评价、投资决策分析与企业战略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长沙的轻工业比较弱,丢了很可惜

  《企业家天地》:

长沙近几年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张友良:

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一、长沙经历了从开始一点一线、长株潭到3+5的模式,这其实是长沙核心基础的一个扩张过程。

而这种扩展实际上就把长沙经济区的范围越扩越大了,长沙还是处于核心位置。

长株潭区域上看属于三角态势,但从城市位置上来讲,长沙仍是核心,三者并不是一个并列的概念,长株潭并不是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概念,实质上是把长沙进行一个区域放大的概念。

3+5之后把长沙的城市概念进一步放大了,辐射区增大,要素聚集得以增强,之前长株潭离得比较远,但是现在高速对接之后,长株潭形成半小时经济圈,这样,长沙的核心基就更强了。

所以长沙的优势,从发展战略来讲,从区位角度来分析,长沙的中心区位优势越来越强了。

  二、区位优势必然带动相应的产业聚集,长沙有种很强的辐射作用。

  三、经济开发区起到了很强的经济聚集作用。

长沙周边的四个县,构成湖南县域经济的四小龙,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长沙的快速发展。

  《企业家天地》:

觉得长沙有超过武汉的可能吗?

  张友良:

这个说不好的,武汉的发展也很快,武汉也是一座中坚城市,武汉一城独大,所以有很强的聚集力,城市首位度很高。

  《企业家天地》:

长沙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张友良:

相对于整个产业来讲,长沙在轻工业方面是薄弱环节。

长沙作为消费性城市,轻工产业方面的家用消费量很大,而我们在家具、瓷砖、家具装修、陶瓷、洁具、建材方面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知名的企业。

长沙丢了这一块是比较可惜。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消费品应该还是有市场的。

  目前我们在汽车业进入快速上涨的阶段,可是也许等到大规模投产时就达到汽车的饱和。

我们的工程机械现在属于大幅上涨阶段,但是建设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