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名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419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化名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走进文化名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走进文化名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走进文化名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走进文化名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化名人.docx

《走进文化名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化名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化名人.docx

走进文化名人

走进文化名人

巴金——世纪良心

【名人卡片】

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

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

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

老周总跟他说:

“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

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

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

”“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名人轶事】

★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

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

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

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

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

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

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

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

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

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

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

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

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

“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

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

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

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

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家》给巴金带来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

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

“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没饭吃也要买书。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

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

“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

”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

“钱,就是用来买书的。

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

毕业分配时,很多人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

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

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

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

“你怎么也来了?

”.

【名言警句】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

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

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社会评价】

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到: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质的;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

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实际上他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

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又说:

“……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灵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样的苦痛。

我们为什么需要巴金,只因是硕果仅存?

他曾说:

“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

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

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季羡林——东方学大师

【名人卡片】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等。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由于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佛学、宗教,季羡林深知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性。

因此,他多次与来访的领导同志谈到他对和谐社会的看法。

他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与自我的和谐。

他的呼吁引起了各方有识之士及相关领导的关注。

2006年3月,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了体现。

2006年8月6日,季羡林在温家宝总理为他祝贺95岁生日时,又一次谈起了“和谐”这个话题。

季羡林说:

“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温家宝赞成地说道:

“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人们发现,在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有关和谐社会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表述。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范畴)”。

季羡林说:

“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应该纠正一下。

七八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我觉得更符合实际一点。

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的极限是有限度的。

而没有得到机遇,天才会白白浪费了。

【社会评价】

有人评价季羡林:

“他就是大海,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

”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与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我们敬仰季羡林老先生,是因为他的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名人轶事】

★朴实“提包者”

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

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