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976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docx

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

2013福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汇总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的

《师学》:

我国最早开创的教育学

《学记》: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多年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

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编写

(二)教育学独立阶段的

《大教学论》:

1632,捷克,夸美纽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

《爱弥儿》:

1762,法国,卢梭,自然主义学说,自然教育,第一个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人,首创“发现法”

康德:

1776-1787年,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人

《普通教育学》:

德国,赫尔巴特,真正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的

《教育论》:

1861,英国,斯宾塞,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第1次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

生活作准备

《实验教育学》:

1901,德国,梅伊曼提出,1908,德国,拉伊出版

《民主主义教育》:

19末20初,美国,杜威,儿童中心论,现代教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学创始人,活动中心论创

始人、经验课程;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教育学》:

1939,俄国,凯洛夫,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新教育大纲》:

1930,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56,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知、情、行)

《教学与发展》:

1975苏联,赞科夫,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理论核心: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涵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构成要素:

教育者:

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教育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

它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

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生物起源说(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神说宗教起源说(否定了教育的本质)

劳动起源说(唯一科学的、教育起源于生产需要生产劳动)

1.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1.古代教育

2.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出现了鲜明的阶级性

3.教学内容——“六艺”

封建社会:

教学具有明显的宗教性、等级性和保守性

教学目的:

“学而优则仕”

教学内容:

“四书、五经”

1.现代教育

1.特点: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3、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

等的相互关系

(1)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①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②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

③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④人口的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

教育对人口因素的三大反作用:

A、教育控制着人口数量B、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C、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②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三大反作用: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产率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②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制约教育的领导权④制约受教育权⑤制约教育内容、结构和管理体制

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四大反作用:

A、通过传播一定社会历史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B、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完善C、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D、形成正确社会舆论与良好道德风尚,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4)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改革

教育对精神文化的三大反作用:

A、教育通过选择、传递和交流精神文化,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B、教育的社会变迁能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C、教育还具有创造、提升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4、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一是生理发展,二是心理发展,三是社会发展

(2)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性、能动性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2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性;

3阶段性——要求教育具有针对性;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5整体性——要求实施全面

发展教育;6互补性——要求教育长善救失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

1.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遗传决定论者:

古希腊的柏拉图、中国的荀子

(5)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C、环境对人的发展

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决定论者:

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中国的荀子

(6)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B、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C、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7)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个性化是人体独特性的表现,是继承前人基础上的核心,其核心是:

个体在社会活动实践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提升。

教育促进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为:

A、它能促进个体立体意识的形态和自我能力的增强,这是个性化的基础B、它能根据学生不同心理和发展能力,发展人的独特性C、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

5、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它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B、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C、它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

青春期一般身理变化特征:

A、身形显著变化,体重迅速增加B、内脏器官发展明显C、神经系统基本成熟D、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成熟

6、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到1904年初(1903年底),张之洞,又颁布了《凑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1.我国当前的学制

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1.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3.狭义: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5.教育目的地层次结构:

①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总要求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④是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地内容结构:

一是就教育多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的规定(核心)二是就教育索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

7.教育目的地价值取向

8.类型:

①个人本位论②社会本位论

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1.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

1.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房名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

1.全面发展教育的责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5个组成部分,即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这种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我们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但在时间生活中,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同时不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的教育(材料分析)

二、中学课程

二、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分科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2、综合课程特点:

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特点:

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4、必修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选修课程

6、国家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地方课程

8、校本课程特点:

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9、显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

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这个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

1.隐形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

1.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的实施状况

1.2001年正式启动的基础课改,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

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教育:

以综合课程为主

1.初中教育: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成人与成才最有效的活动,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众所周知)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1.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1.我国新时期5种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

1.①认识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②发展说:

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③交往说:

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1.④价值说:

认为教学过程是价值主体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而开展的

1.⑤多质说: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多质性的过程

1.焦点:

把教学过程概括为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