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825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docx

第3课呼唤生命教育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

1.走近作者

张云飞,2003年在《社会》第3期发表《呼唤生命教育》一文,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2.相关知识

(1)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

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正确、鲜明、新颖。

 

1.注音

(1)虐(nüè)待   皈(ɡuī)依   挫(cuò)折

谋(móu)求枯竭(kū)(jié)销蚀(shí)

(2)禁

    教

2.写对字形

(1)

(2)

(3)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心”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形体,很像一颗心的样子。

到了小篆,变得看不出心的样子。

“心”的本义是心脏。

引申为心思。

心在人身体的中部,又引申为中央、中心。

“心”是个部首字。

在楷书中,当“心”出现在一个字的左边时多写作“忄”,出现在一个字的下部时多写作“心”。

在汉字中,凡由“心”组成的字大都与内心活动有关,如“忆”“忧”“思”“愁”等字。

也有从“心”得声的形声字,与“心”义无关,如“芯”“沁”等。

3.解释词义

(1)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2)殊不知:

竟不知道(引述别人的意见而加以纠正),竟没想到(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

(3)销蚀:

消损腐蚀。

(4)一针见血:

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简短直截了当,能切中要害。

4.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有人以为喝酒可以御寒;殊不知酒力一过;更觉得冷。

(√)

B.我很胖,可是这位小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

5.近义词辨析

(1)鉴于·基于

辨析: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后接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基于”只相当于“根据”之意。

基于以上几点,博亚和讯认为,近期国内大部分地区仔猪价格会出现稳中略升的态势,鉴于目前的生猪行情,仔猪价格大幅上升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市场交易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2)无所适从·莫衷一是

辨析:

“无所适从”主要指不知道跟从谁好,形容不知怎么办才好。

“莫衷一是”主要指不能判断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用于议论者。

①对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

②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

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

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

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

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

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

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

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

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

B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

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解析:

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

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

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

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二、基础训练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C)

A.虐待(nüè)       遗憾(hàn)

泛滥(làn)无所适从(shì)

B.践踏(tà)枯竭(jié)

销蚀(shí)追求成功(zhuī)

C.脆弱(cuì)挫折(cuò)

欺侮(wū)幸免于难(nàn)

D.珍惜(xī)皈依(ɡuī)

威胁(xié)真诚回报(chénɡ)

解析:

C项,“侮”应读wǔ。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

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B.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C.目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D.藏玉之人如过江之鲫,购玉之人也更仆难数,但赏玉之人却寥寥无几,许国文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其赏玉功力在圈内也是大名鼎鼎。

解析:

A项,目不交睫: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B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了;C项,如出一辙:

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D项,过江之鲫:

比喻赶时髦的人很多。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就是要解决“四风”问题。

B.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C.前些日子,成龙在微博中表示将他收藏的20年前的4间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一所大学,消息一出,争议四起。

D.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攀升至4.2亿,在全部网民中占74.5%。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民俗”不是“节日”;C项,语序不当,“20年前”应移至“他”与“收藏的”之间;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据”。

8.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

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③⑤②④①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③⑤②⑥④D.①⑤③④②⑥

解析:

根据衔接词语“然而”“原来”“尔后”“这”等即可判断。

9.下面是某中学庆祝青年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句式,在横线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学生甲:

朋友,青年犹如一条河,跳动着奔腾的音符,弹奏着优美的乐曲。

学生乙:

同学,青年犹如一团火,①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甲:

青春是音符,唱出最美的赞歌。

学生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①处所填内容要紧扣青年富有朝气、富有创造精神这一主题;②处要用简洁的比喻表现青春的特点,注意“青春是音符”与“最美的赞歌”之间的联系。

另外,还要注意句式上的一致。

答案:

①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挥洒着火热的激情 ②青春是韵律,谱写出激昂的诗篇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____①____,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

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