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823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 63 讲厥阴病提纲 上热下寒证.docx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条。

这56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多根本就不是病在厥阴肝和心包的证候,所以经方大家路渊雷曾经有过一句话叫做“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

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几个小字,“厥利呕哕(yǔe)附”,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王叔和在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时候,等编到厥阴病篇的时候,他发现厥阴病篇的原文太少,它和其它病篇似乎不能够匹配,于是乎他就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治疗杂病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为什么“厥利呕哕(yǔe)”可以附到厥阴病篇?

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王叔和所见到的厥阴病篇的条文比较少之外,另外,厥证尽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厥证本身无论是阴阳气的不足,还是有形病理产物的阻滞,还是气机的郁遏,之所以造成手脚发凉,那都和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有关。

那么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这和肝的疏泄机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厥证附在了厥阴病篇有它一定的道理。

肝是主疏泄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六腑气机就调畅,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而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都是人体气机升降紊乱

的一些表现。

气机升降紊乱自然也应当和肝的疏泄功能不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附在了厥阴病篇也可以沾的上边儿。

那么厥阴病呢,

涉及到肝和心包,肝是主藏血的,所以厥阴病篇也涉及到血证,像出血的证候,像血虚的证候等等。

·768·

-----------------------Page779-----------------------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厥阴病从六经病来看,它是六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证候,如果厥阴病是由少阴病发展而来的,那就

是我们上次课所说的,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虚衰,《伤寒论》中把它叫做脏厥,这个病的预后是很差的

,进一步发展就是死证,所以厥阴有死证。

如果厥阴病不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是厥阴经、厥阴脏直接感受了外寒,这个情况就不同了。

当血虚经寒

的时候,那就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我们上次在概说提到的,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当寒邪伤厥阴之脏的时候,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那就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当“经脏两寒”的时候就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来治疗。

这是厥阴的寒证。

当“外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到一定程度,“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

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人体出现了阴阳和调,病就可以自愈,所以厥阴病有自愈证;如果“相火爆发,阳复太过,阳盛则热”,这就出现了热证。

对于

厥阴相火爆发,阳盛则热的这种热证,在厥阴病篇,提到了“阳热上伤阳络”的汗出喉痹证,“阳热下伤阴络”的大便脓血证,“阳热泛溢肌肤”的身发痈脓证。

既然是阳复太

过,阳有余便是火,所以它可以出现“身热不罢,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这样的临床表现。

所以这四个证候,或者汗出喉痹,或者大便脓血,或者身发痈脓,或者热不罢,

热不止,热不退,这都属于厥阴阳复太过而形成的热证,因此厥阴病有热证。

在阳气的恢复过程中,“阳气的时进时退”,阳气进就发热,阳气退就厥冷和下利,于是乎

就出现了发热、厥冷下利交替发生的情况,这叫厥热进退证。

如果“局部阳复太过”,出现了热象,常常是阳复太过以后火热上扰,出现了上热的证候,而阴寒没有完全

退却,常常是下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

·769·

-----------------------Page780-----------------------

郝万山讲伤寒论这样来看,厥阴病真是“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提到了,前五经病每一经病都有它的特色。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少阳病主要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太阴病主要是脏

虚寒证,而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可是到了厥阴病,它没有特色。

有特色的前五经的证候都有具有特色的治

法,太阳病用汗法,阳明病用清法和下法,少阳病用和解法,太阴病用温补法,少阴病的寒化证用温补法,热化证用滋阴清热法,而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

退,这个寒是真寒,这个热是真热,所以对厥阴病来说,我们在上次课就提到了,它没有特色的证候,也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那么就采取了“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厥阴病既然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死或活,这样两极转化的特征,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

样的条文来作为它的提纲呢?

用单纯的热证不行,用单纯的寒证也不行,所以只有用“寒热错杂”的这样一个条文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才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

杂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看厥阴病的原文,326条,“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音:

蛔),下之

,利不止。

”那么这个证候的成因是什么?

它的成因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

它不是由于少阴病发展而来的,心肾真阳没有衰微,只是外来的寒邪郁遏了厥阴的相火

,“相火郁极乃发”,这个时候出现了“郁火上冲”。

我们现在是讲它的成因。

它的主证和病机: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病人感到心

中有一种灼痛样的感觉,而且有气上冲,这叫“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从中医的病机解释来说,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770·

-----------------------Page781-----------------------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表现。

那么“消渴”呢?

这里所说的消渴是一个症状,就是口渴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

,这种“消渴”的病机是因为“厥阴郁火消灼津液”。

少阳病有口苦咽干,那个咽干是“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

而到了厥阴呢,它有“消渴”,实际上是少阳病咽干的加重,

它是厥阴相火消灼津液。

还有个“饥而不欲食”的“饥”,这个饥饿是“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

可是他为什么不欲食呢?

这是“厥阴寒邪未退”,这

个“热”是“厥阴郁火暴发”而来的,这个“寒”是原来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原来就有寒邪,他为什么不欲食?

这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

脾是主运化的,脾的运化

功能好,胃才能够很好的受纳,现在寒邪犯脾,脾寒不运,所以不欲食,就是有一种嘈杂烦饿的感觉。

这就是觉得饿,但是不能吃。

所以这就体现了,他是一个“上热下寒”的

特征,这个“上热”是“厥阴相火暴发”所造成的,这个“下寒”是原本的“外来的寒邪”没有完全退却所遗留下来的。

如果勉强给他进食,他不是不欲食吗?

如果勉强给他进

食,“食则吐蚘”。

“虫”字右边加一个“尤”字,是蛔虫的“蛔”的古体字,注意这个字不能读“尤”,我在这里就写通用的简化字“蛔”,即“吐蛔”。

蛔虫有一个

特性,它是“喜温避寒”的,这是一个特性,还有一个特性是“喜欢钻孔”。

当病人体内的内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比方说,现在厥阴郁火上冲,出现了上热,而阴寒没有完全

退却,表现了下寒,蛔虫就感觉到它原来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不太适合它,它就容易往上跑,它不是喜温避寒吗?

原来它在小肠寄生,由于人体的内环境发生了上热下寒的变化,

蛔虫就喜温避寒而上行,往上走,就离开了小肠,一旦离开小肠,上行跑到胃的时候,那么只要一吃饭就会呕吐,一呕吐就把蛔虫给吐出来了,所以“吐蛔”这个症状本身就是

“上热下寒”的表现。

当然如果他能吐蛔的话,这个人必须有寄生虫,有蛔虫他才能够吐蛔虫,如果这个人没有蛔虫的寄生,他即使是发生上热下寒也不会发生吐蛔这个

现象。

·771·

-----------------------Page782-----------------------

郝万山讲伤寒论一个寄生虫在体内的生活状况,提示了这个人的体内内环境的状况。

我好像是不是给大家举过这个例子啊,两

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小男孩用一个三棱刮刀,把那个小男孩从左胁下给他扎进去了,我举过这个例子吧?

然后穿透了肺,穿透了脾,穿透了左肾,穿透了肠和胃。

在我们东直

门医院的外科手术室里头,开腹之后把脾和左肾切除,然后胃肠修补,气胸引流,那么这样的话呢,不断的输血,血压还是零,测不到。

请董建华老师会诊的时候,那是第二天

了,董老说:

“这个孩子有没有大便?

有没有小便?

”护士长说:

“小便量很少,大便有一次,是柏油样便,消化道有血,还拉出一条蛔虫。

”董老说:

“这个蛔虫是活的还是

死的?

”那个护士长说:

“我看了,这个蛔虫是死的。

”然后董老说:

“那我就不开方儿了。

”我陪着董老下楼的时候,就问董老,“您为什么不给他开方啊?

”他说,“他连

一条蛔虫都养不活,他人自己还能活吗?

”我们会诊完的第二天,这个小伙子18岁,就死了。

所以这就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发。

有时候我们去买菜的时候,一看洋白菜

上有虫子眼儿,我就不要这棵菜,结果那个小贩儿说:

“这说明没有农药的污染,虫子都能活着,这叫什么菜?

这叫环保菜。

”一个蛔虫在小肠正常的寄生,说明这个人

没有“上热下寒”的这种病理状态,它只要不能够在小肠正常的寄生,它被吐出来了,说明这个病人本身就有“上热下寒”。

因为蛔虫它非常非常敏感,它是喜温避寒的,我们

人自己还不知道,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寒”的这种病理变化的时候,它就已经感觉到了。

所以在临床上,只要看到吐蛔的,这绝对是“上热下寒”。

所以见到吐蛔,我们也可以

把它作为一个判断“上热下寒”的一个客观症状。

那么这样一个证候,热是真热,寒是真寒,应当清上温下,寒热同治,而不能够把它当成实热邪气,虚实的“实”,不

能用下法。

如果用苦寒攻下,必然就会更助下寒而造成下利不止。

原文我们做了这么多分析。

那么到底仲景描述的是个什么证候啊?

神乎其神,“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原文是“气上撞心”在前头,“心中·772·

-----------------------Page783-----------------------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

(1)疼热”在后头,我现在把它反过来了,因为病人持续有胃脘部的,上腹部的一种火辣辣的热痛的感觉,发作

性的出现“气上撞心”,这是个什么证候?

我觉得我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胆道蛔虫证,胆绞痛发作的时候,它有“钻顶样疼痛”,疼得让你辗转反侧。

我遇到一

个胆道蛔虫证的病人,他说:

“大夫,我这个胃这个地方、胸口这个地方,火热火热的。

”这不就是“心中疼热”吗?

疼痛而伴有热感。

一阵一阵的,像个大木头棍子一样往上

杵,这不就是“气上撞心”吗?

西医把它描述成“钻顶样疼痛”,是个胆道蛔虫证的胆绞痛。

那么大家捉摸捉摸,这种病人他开始就有“上热下寒”的病理基础,因此蛔

虫不安其处,不能够非常安静的生活在它原来生活的地方,它才上窜。

蛔虫第二个特点是喜欢钻孔,所以钻到胆道里头,从胆总管奥迪氏括约肌那个地方钻进去,那就形成了胆

道蛔虫证。

一旦形成胆道蛔虫以后,蛔虫把肠道的细菌带入胆道,那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就合并了感染吗,合并了感染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就出现了明显的上热的现象

吗?

所以就加重了上热。

而胆绞痛的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