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288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5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docx

《走进新课程》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24.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纲要》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25.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纲要》第七条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

(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

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

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

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

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

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

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6.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

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

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27.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表3.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下面我们就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做一简要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二)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案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案例]《数学课程标准》(1~9年级)

  (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例如《生物课程标准》中包含如下内容:

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四)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五)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28.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从2000年初项目申报到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历时一年零七个月。

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是由几百名大学科研人员、各地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制专家组不舍昼夜地辛勤劳动的成果,它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教育部以项目形式公开向师范大学及相关单位发布了项目概览,然后对各单位申报的方案经过公开申请、初审、复审等一系列环节的反复论证,组合各项目组后正式形成各标准研制专家组;2000年7月,有300多名专家参加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