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031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docx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解读

  一、《课程计划(修订)》的修订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微博]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京教基〔2004〕13号)进行了修订。

  二、《课程计划(修订)》所遵循的理念是什么?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特别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即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环境,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三、和原课程计划相比,《课程计划(修订)》的核心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育人导向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是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四是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布置的形式及总量均发生较大变化。

  五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六是课程适应性的变化,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及课时保障,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七是明确课程自主权的进一步下放,增大区县和学校的课程自主权,课程结构中大小课、长短课体现更加灵活和契合学校,凸显区域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特色。

  八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课程计划(修订)》颁布实施后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是对课程总量的结构化调整,各区县和学校依据要求实施课程计划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变化。

  一是促进观念的转变。

此次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促进课程管理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对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的认识。

  二是创新课程的建设。

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创新实验,提升了课程建设自主权和积极性。

  三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此次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时的长短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验等方面给予老师们更宽阔的改革与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在教学方式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计划实施中,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哪些变化?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焕发课程活力是新的《课程计划(修订)》的着力点之一。

《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五大变化。

  一是更加强调连贯性。

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学时实行总量控制。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

  四是关注学生学习规律。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五是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

此次修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六、中小学如何依据《课程计划(修订)》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关于如何充分利用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需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探索发展。

从与2004年课程计划相比的变化程度,可大致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第二,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第一种情况,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

这种情况适用于综合改革条件尚不成熟,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完成统一的课程计划的学校。

这类情况学校的课程方案重点是充分利用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都要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符合此次修订对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要求。

虽然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但仍要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

  1.要保证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时数量。

学校应在课程方案中明确出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的总学时数。

例如,修订的课程计划中要求历史和地理共有35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可将这35学时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学科课程学时中,如历史20学时,地理15学时。

  2.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学时数。

除分学科组织实践活动外,鼓励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可组织与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家交流,到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代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可安排时事讲坛和电子报制作、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历史社会类博物馆,组织到公园、山地等开展地质调研。

  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电子报的制作,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可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现代农业园、化工厂等开展实地调研。

  艺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可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的展览,合唱节和舞蹈节等表演,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校外可组织到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等文艺演出场所感受艺术的魅力,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

  第二种情况,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这种情况适用于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和丰富的自主排课经验的学校,在原有自我课程创新体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突出主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

  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有内容、学时统筹使用。

尤其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可以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的实验。

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据内容的特点,安排适宜的活动时间。

  2.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更关注联系实际主题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课程内容就包括了人文、科学、数学、社会等各学科领域。

  3.尝试集中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七、《课程计划(修订)》在学科方面有哪些调整?

  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

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

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

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

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

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

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

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

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八、《课程计划(修订)》对作业有哪些要求?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

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

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

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九、《课程计划(修订)》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在原来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强调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适度地出出力、流流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计划(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

也鼓励结合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1083学时。

(品生、品社、思品学科70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35学时,科学学科33学时,语文学科140学时,数学学科105学时,外语学科70学时)。

  十、《课程计划(修订)》中10%的学科实践活动如何落实?

  学习内容方面:

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学时方面:

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

  课时安排方面:

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

  活动数量要求:

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