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3600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与检测附答案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

(考试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分)

怫然(   )  徒跣(   )  陇亩(     )

鸿鹄(   ) 舴艋(   )社稷(    )

2.解释下面各组多义字 (5分)

(1)以A.祭以尉首            B.徒以有先生也        

(2)于A.使唐雎使于秦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然A.秦王怫然怒          B.虽然,受地于先王       

(4)徒A.亦免冠徒跣           B.徒以有先生也         

(5)故A.扶苏以数谏故          B.故不错意也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

(3分)

(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4分)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

(2)效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6、选择正确的译文。

(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A.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有不同

B.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相同

  C.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A.先帝不认为我品质行为恶劣,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B.先帝不因为我低微而鄙俗,降低自己委屈别人,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C.先帝不认为我低微而鄙俗,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7、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8.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

“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9、诗歌赏析 (3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1分)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⑵.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二、阅读理解(42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27题。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0.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

(2分) 

1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

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4.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15.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16.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日:

“君与俱来。

”庶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7.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4分)

躬:

             每:

           

惟:

              诣:

          

18.补出省略的词语。

(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19、填空。

(3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20.简答。

(4分)

(1) 徐庶对刘备说: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2.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         、         。

(2分)

(三)《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

“若⑤知具茨之山乎?

”曰:

“然⑥。

”“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

”曰:

“然。

”黄帝曰:

“异哉⑧小童!

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⑩。

”小童辞⑾。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

拜访。

②大隗:

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

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④涂:

同“途”。

即路。

⑤若:

你。

⑥然:

是的。

表应答。

⑦所存:

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

了不起啊。

异:

不寻常。

⑨非徒:

不但,不只。

⑩为天下:

治理天下。

⑾辞:

谢绝。

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

奚,何。

以,因。

异,不同。

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

叩头。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2)问涂焉(    )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4)黄帝再拜稽首(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5.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2分)

                                                                              

26.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2分)

                                                                              

27.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2分)

三、作文(50分)

28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学大师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

“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子’……”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吧。

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激起你感情的波澜?

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3.全文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fúxiǎnlǒnghúzéjì

2.

(1)用    因为    

(2)到  从   (3)。

的样子  这样

(4)空,引申为“光着” 只,仅仅     (5)缘故  所以

3.

(1)而且压抑 

(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言行品德恶劣(3)   深感遗憾极为憎恨

4.

(1)给予留给

(2)成效效果   5、A 6、.

(1)A   

(2)C  7、B 8、D 

9、⑴、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D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10、《出师表》诸葛亮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二)

17、_亲身、亲自常只拜访18.

(1)于

(2)之

19.

(1)诸葛亮

(2)一言不发(3)诸葛亮庞统

20.

(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21.

(1)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3)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22.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

23.

(1)拜见

(2)同“途”。

(3)罢了 (4)叩头

24.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25.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26.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27.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三、作文(50分)

28题,根据分项分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积累与运用(21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4分)

鸿鹄()所罾()倾颓()崩殂()

猥()自枉屈攘()除舴()艋()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分)

发闾左適戍渔阳通⑵为天下唱通⑶将军身被坚执锐通⑷故不错意也通⑸欲信大义于天下通⑹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

4、填空(8分)

⑴《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

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

⑵,衡阳雁去无留意。

⑶过尽千帆皆不是,

⑷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⑸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⑹鲁迅曾称誉我国古代名著《》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作者是5、文化积累——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作品及人物。

(3分)

①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作品:

《》人物:

②天蓬元帅高老庄娶亲作品:

《》人物:

③解救金氏父女野猪林救豹子头作品:

《》人物:

、阅读理解(49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23题。

㈠《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准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以光先帝遗德光:

⑵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⑶亲贤臣,远小人远:

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悉以咨之辍耕之陇上B.试用于昔日叹息痛恨于桓、灵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塞忠谏之路也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不知而不愠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2分)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诚宜开张圣听

C.不宜妄自菲薄D.叹息痛恨于桓、灵

9、请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0、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3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⑦、张謇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

①扶风,汉朝郡名。

②平陵:

汉朝县名。

③徐:

徐县,汉朝县名。

④永平:

汉明帝年号。

⑤固:

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

⑥校书郎:

官名。

⑦傅介子:

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2分)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

1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1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14、下面的句子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

(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謇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1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的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答:

(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適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已。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工资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

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发闾左戍適渔阳闾左:

(2)度已失期度:

⑶会天大雨会:

⑷宜多应者宜:

18、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四)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22、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分)

、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的鲜花是美的,飘落的树叶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是美的,高楼大厦是美的;五彩霓裳是美的,朴素整洁的服饰是美的;同样,童年的欢笑是美的,青春的歌声是美的,父亲额头的皱纹是美的,奶奶的白发是美的……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积累与运用(21分)

1(略)

2húzēngtúicúwěirǎngzéměng

3

適谪

唱倡

被披

错措

信伸

有又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塞下秋来风景异

斜晖脉脉水悠悠

沙场秋点兵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史记司马迁(每空1分)

5

三国演义关羽

西游记猪八戒

水浒传鲁智深(每空0.5分)

阅读理解(49分)

6、发扬光大挑选远离显示,表明(每题1分)

7、D

8、C

9、如果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教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10、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1分);建议言之有理即可(2分)

11、

去拜访

以……为耻辱

12、左右皆笑之

13、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14、通假字:

研,本字:

15、相同之处:

两文都有对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

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

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本文扣一半分)

16、D

17、

指代平民

估计、揣测

适逢、恰巧遇到

应当

18、偶然性:

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

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已”。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四)19、、

(1)“仓”同“苍”,青色

(2)道歉

20、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1、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每空2分)

22、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