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112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docx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涧头集镇高山后小学姬长太

传统上,中国儒家将“天、地、君、亲、师”五者相提并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堪比天地、君王和至亲。

古人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

”“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

”这种对教师怀有特殊情结的观念历经千年积淀和传播,俨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

可尊重并不代表重视,重视也不代表问题都能解决。

现实是,教师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经济地位究竟如何呢?

尊师重教这么多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究竟有无提高?

教师还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吗?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但是教师即不是神也不是圣!

教师需要生存,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

教师还需要养家,还需要自我发展。

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万万不能少的,工资待遇从某方面也是一个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

今天,教师自己要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难。

说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吧,可是他的待遇比公务员差,比农民工强不了多少;说它是“一个吃亏不讨好的职业”吧,可是社会偏偏对它的期待颇高;希望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应该是圣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教师的身体状况在下降:

教师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工作琐碎繁忙,经常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体质明显下降。

因此,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我们的心理疾患成隐忧:

升学、工作、家庭、子女……多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也受到上述多方面的压抑,不堪负重,一些教师出现“畸型心理”,或者存在心理疾患。

教师的人格尊严受损多:

教师被打骂事件时有发生,但往往是不了了之,教师人格尊严受到损害,希望法律能为教师维权。

事实历历在目,真的令我们很心寒。

今天教师竟然成了弱势群体。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

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

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

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0分钟?

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

当我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

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

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

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今天,我们台儿庄的高效生态课程改革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

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

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

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

他说: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

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

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

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他提出:

“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又写到:

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

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

“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

”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

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

这是不能容许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

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

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

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

     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

“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

“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

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

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

”在具体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告诉我们:

“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

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

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在谈到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需要“精神纽带”,如果教师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那么,教学过程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

他认为,“刻意挑选一些尖刻的字眼”刺激学生,也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表现”。

他精辟地指出:

“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想用呵斥来压制少年的倔强,迫使他们处于一种颤巍巍的俯首贴耳的听话状态,这就如同是挤压弹簧,我们愈是用力挤压它,危险就愈大,因为它会压断或是反弹起来击中那个挤压它的人。

掩卷沉思确是灵魂洗涤之旅。

阅读他的著作,就似一位虔诚的教徒重踏礼佛之路。

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孜孜不倦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他是一位导师,他是一本教科书,他也是一面镜子。

现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好久了,我们教师如何去适应时代,适应学生?

我们必须知道:

我们的孩子最渴望什么样的教师?

近日“知心调查”组发布调查数据,让我们从孩子们的真心话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的期待。

调查组历时三个月,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8347名中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283个孩子接受面对面采访。

面对不同环境,孩子们都渴望被当成一个极大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瓶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最期待什么样的教育。

一,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

在学校里,最让你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很久以来,学习成绩一直被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硬指标”。

“当学生的,首先就得学习好。

”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

但在孩子们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

只有21.07%的孩子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或在竞赛中取胜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

25.52%的孩子希望被评价为“人品好,值得信任”;22.54%的孩子希望获得“积极热情,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公益精神”的评价。

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为“学习能力强,让人仰望的学霸”。

通过为集体服务,帮助自己的同学,孩子们能够在伙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

“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价值感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快乐源泉,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

二,渴望有情感的老师

孩子们的心目中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近半数孩子表示:

自己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

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

孩子们呼唤着有情感的老师。

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认知的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讲情感比讲道理更有用。

老师不能把孩子当成瓶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种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才能培育出有情有感有创造力的人。

渴望启发思考互动式课堂。

79.22%的孩子表示:

他们喜欢能够启发自己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

7.66%的孩子最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10.08%的孩子最爱课堂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

调查结果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他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很多孩子却不能真心爱上学习这件事,因为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求知的热情,而是发挥主动性的机会。

长久以来,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由老师主导,孩子们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这是造成孩子们学习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渴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在今天,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孩子们可能更加忙碌,补习班、听讲座、逛博物馆、网络课堂……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扩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压力。

但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抵触课外时间去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24.8%的孩子表示,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拓眼界”;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成年人应该反思,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各种“被安排的学习”已经足够丰富,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

这些经历和知识,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

四,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过上怎样的生活?

在调查中,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过上有钱而富足的生活”。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说:

“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前途。

”或者“你不努力,以后没有好工作,别人都会瞧不起你。

”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标准,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在意的教育结果。

比起别人眼中的成功,他们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许,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会选择一条与儿时梦想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

但梦想始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因为梦想而付出汗水泪水、经历的磨难考验、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老师们,同仁们,现在你还在抱怨吗?

还在彷徨吗?

还在为不被社会理解而得过且过吗?

明确了孩子最喜爱什么样的老师;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你就会耳目一新,你就会斗志昂扬。

你就会为你是一名教师而自豪.高兴,幸福。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幸福。

教育为了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

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

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长,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然而,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学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场景中展开。

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建构属于自己的幸福。

所以学生有时候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通过每一个内容的学习,真正地是从思维训练,从规律方法的高度来对待,那么相信他是在变得聪明、变得优秀。

我们只能全力以赴地把孩子的大脑变得聪明变得优秀变的严谨,让他用过硬的实力,去打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这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