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253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docx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

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综述

摘要: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

该阶段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

因此,了解小学生自信心现状,分析其现状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培养、提高小学生自信心至关重要,也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

儿童;自信心;研究;综述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1]。

自信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和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2]。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有句名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心是个体人格结构中起驱动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均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自信心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在对小学生的自信心的研究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激烈,需要个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与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自信要以真实能力做基础。

莎士比亚曾说: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自信过头了,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自满,就是自负。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过: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挖掘的。

”一个人只有充满信心而不骄傲自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人生。

人类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那些包括有充分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开朗而进取的性格,多方面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

只有当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他的各方面才能获得全面而良好的发展。

而且,非智力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还会起到保证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在关键时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天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智商并没有多大变化。

把他们与幼年时同样智力高,成年后有成就的人相对照,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是否有坚强、专一等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美国《成功学》的作者克尼厄姆说过,人和人之间最早只有很小的差异,而就是这很小的差异却导致人们之间后来有了很大的差异,即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一事无成。

而这最早的很小的差异,就是自信心。

自信心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基石性的作用。

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社会的有益贡献者。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4]。

我们可以从许多伟人身上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不气馁,坚持不懈以至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那些伟人、名人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自信心的关键作用,而且在我们周围的优秀人才身上,也不断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

1998年北京市就把“保护自信,培养自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的主题;1999年完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培养幼儿自信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中也规定“为每个幼儿提供表达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5]。

可见,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在新时期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6]

二、3—9岁儿童自信心的发展特点

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是其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是时代赋予儿童的素质要求。

研究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特点,能指导父母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王娥蕊和杨丽珠在《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上研究得出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年龄差异特点

研究表明,3—9岁儿童自信心的总体发展显示出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

3—7岁呈曲线式上升趋势,7—9岁呈缓慢下降趋势。

3—4岁是儿童自信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6—7岁发展的速度仅次于3—4岁。

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之所以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主要是因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语言的使用等,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中所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自我情绪体验。

情绪的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因此由于儿童在各个时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不同,其自信心的发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性别差异特点

研究表明,3—9岁儿童自信心的总体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各维度上,除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外,男女儿童在自我表现和成就感这两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

同时,在自信心发展体以及各维度的得分上,女孩均略高于男孩。

与儿童自尊发展的研究相一致,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之所以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因为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对儿童赋予了文化所规定的不同的性别对待。

父母以及幼儿园、小学的教师都积极鼓励和强化孩子以适合性别的方式行动,并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行为指导,这就造成了儿童在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上的性别差异性。

例如,在教师的眼中,女孩一般都比男孩乖巧,她们的行为表现比男孩更能获得教师和父母的认可、表扬,使其经常能够获得成就感,自我表现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促使女孩在自信心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各维度发展水平上明显高于男孩。

本研究表明,女孩在成就感和自我表现这两个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孩,这也证实

了。

在儿童自信心总体发展上年龄的主效应差异非常显著,性别的主效应差异比较显著,但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了上述理论。

由于男女儿童在各项活动中自我期望的程度不同,对自我的评价也不同,这可能是造成儿童自信心性别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研究表明,男女儿童自信心在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它是随着年龄增长呈曲线上升的趋势,它以其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贯穿于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所有年龄阶段。

这说明自我效能感是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中最稳定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儿童自信心结构的核心因素,是儿童自信心发展的最高层面,属于心理认识层面。

第三、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年龄与性别交互作用的特点

研究表明,3—9岁儿童在自信心总体上及各维度发展上,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性别的主效应比较显著,但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儿童自信心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年龄和性别这两个因素分别对3—9岁儿童自信心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儿童自信心的同时,不仅要依据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还应注意到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

[7]

二、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与自我评价

一个人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其自我评价的影响。

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人生早期的不成熟期,思维尚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针对性,对自身的认识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判。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认识不断发展。

其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己经产生,小学时则进一步地发展起来,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其稳定性逐渐加强。

因而在小学阶段发展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自信的核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自信。

自我评价的能力反映学生心理成熟度和自信水平:

一个人对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价值等评价适当,就会增强自信;反之,则会导致对自己评价过高的自负和对自己评价过低的自卑两个极端,从根本上削弱自信。

1、个体的成败经验与归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

幼儿阶段己产生了对成就的追求和愿望。

成功体验是一种驱使人取得满意活动成果的强大内部力量。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

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人的自信,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

小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模式是影响自信心和行为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8]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外部三个维度分析归因问题。

在研究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倾向时他认为:

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使人满怀信心地对待未来事件);而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

我国研究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阶段,学业优生、差生在学习成败归因倾向上普遍存在着显著差异,优生多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可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而差生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非控制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

表现出差生对落后状态无法改变的心态或信念,即消极的自我概念或习得性无力感突出。

可见,成功的内部归因和失败的不稳定性归因,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2、个体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是影响其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往往活泼、开朗、积极主动、善于交往的小学生一般来说更富有自信心或者说更容易获得自信心。

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善与人交往的小学生,一般自信心水平较低或者说不容易获得自信心。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

此外,自制力的发展也有利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更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因失败而

妄自菲薄,也不因成功而狂妄自大。

[9]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

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有密切联系。

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发展特征的儿童。

[10]一般来说,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热情的、坚定而不严厉、使孩子充分享有自主、感受信任,会有利于孩子自信的发展;如果父母表现得过分溺爱、事事包办或过于严厉,使小学生缺少成功的体验,则会对子女的自信心形成和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若偏向惩罚、否认、拒绝和过分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及自卑心理,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2、父母态度期望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前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列夫的观察表明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取决于其父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倾向性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程度能够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期望程度和孩子实际上能够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完美协调是鼓励孩子取得成功和发展儿童自信心的关键。

父母对孩子产生较低的期望,将会阻止儿童发展建立自信心的技巧;产生较高的期望,则孩子可能因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丧失自信。

(三)学校因素

1、同伴间替代性经验

进入小学学习活动逐步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同伴是其重要接触模仿对象,学生的信心多受到其同龄同伴同学的替代性经验影响。

替代性经验即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当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