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223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4 大小:18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4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4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4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4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2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7级本科)

 

三江学院教务处

二O一七年六月

 

三江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编审委员会名单

 

主 审:

谢霞

主 编:

饶日忠丁小燕

编 委:

(按姓氏笔画顺序)

王步方荣荣权国睿李亚牟玉梅张天宇

周会俭林浩洪平贾军高程丽陶行

崔楠蔡瑶煜蔡舒

前言

三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建立了以文、工、经、管、理等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坚持应用型培养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确立“面向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体育教学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依据和主要文件,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

为了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运动技能,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是体育教学改革形势的需要。

本《大纲》是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以“三个面向”及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各项指示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在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及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兄弟院校教学大纲,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实践和我院现有条件及生源、专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写本大纲。

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施2013年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总结后修订编写的。

《大纲》对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使其成为实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本大纲经我部各有关项目的教学一线教师集体讨论,最终由一位教师主要负责执笔完成。

由于体育课程教学处在改革探索阶段,加上大纲内容涉及面广量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仁指正,以便在下次修订时完善。

本《大纲》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总纲),第二部分:

体育各专项课教学纲要,第三部分:

体育选修课教学大纲,第四部分:

附录。

体育部2017年6月

第一部分:

《体育》课程大纲(总纲)

(physicaleducation)

一、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

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引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应以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始终以终身体育作为根本的目标与方向,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向科学化方向迈进。

二、体育课程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江学院学院体育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施行“三阶段五形式”型的教学模式,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目的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培养体魄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任务

1)使学生认识学校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体育科学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具有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及为祖国献身的拼搏精神。

三、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件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

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制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

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四、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1.根据“三个面向”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理论和实践课都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增强组织纪律,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师资和学生状况,以及充分考虑到气候,学校体育传统和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3.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遵循高校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认知规律,教材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注重实效。

建立增强体质,提高体能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教材体系。

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4.强调理论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理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教材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并适应增加理论课时数。

5.要把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注重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实效性,并结合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体现出我校教材的特色。

6.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在选编教材时应体现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才能学以致用,养成习惯,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

7.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选编教材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对实用、实效、客观条件可行的教材,保证足够的学时数,注重教材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

8.要符合及充分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根据我国体育制度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列入教材。

五、课程设置与结构

1.课程设置

1)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我院的要求,我院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28学时,8学分)。

每学期16周,共计32学时,2学分。

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专项选项课(基础专项课、提高专项课)和运动训练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

打破班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自主选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氛围。

4)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运动实践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播。

每学年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不少于10%,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5)学校体育运动代表训练,纳入运动训练课管理。

每周训练不少于2学时,根据出勤和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情况给予评定体育课成绩。

2.课程结构(三阶段五形式型)

1)专项必修课

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以太极拳为主的必修课,辅以田径运动和体育游戏。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培养终生体育观念打下基础。

2)选项必修课

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全学年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形体、街舞、轮滑、瑜珈等专项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任选专项。

以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的侧重专项内容,同时注重学生体质和体能的提高与发展,增进健康。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培养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3)选项选修课

三年级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条件和学生的爱好开设选修课,以提高和发展学生体育兴趣、专长为主,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体育意识,加强个性发展,以促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康复保健课

二年级为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的体育康复保健课。

5)运动训练课

针对一到四年级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开设,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运动员给于必修课学分,三、四年级的学生运动员给于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运动训练课以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为主要任务,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为学校争光的荣誉感。

六、体育课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

体育课是公共必修课,应认真进行学期和学年考试。

通过考试和成绩评定,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

1.考试内容

1)体育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和选修教材内容的理论知识

2)技评达标

3)一般身体素质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4)专项课教学内容

5)学生运动参与、出勤、纪律、意志作风等

2.考试评分方法

1)体育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分,每学期评定一次成绩

2)专项课、选修课考核项目及比重(附表)

3)康复保健课,按照康复保健课考试办法评定

4)一般身体素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办法评定

5)学生每学期缺课三分之一以上者(含三分之一)不予评定体育成绩,应重修

6)凡体育成绩学期或学年不及格者,按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办理

7)三、四年级未开设体育课的学生体育成绩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计算

8)三年级学生参加选修课,可按规定给予评分

9)学生的平时成绩除考勤外应参照平时或期中的考查等情况予以评定。

专项课、选修课考核项目及比重

性别

学容

男生

女生

考核内容

百分比%

考核内容

百分比%

身体素质

30

身体素质

30

太极拳

40

太极拳

40

理论考试

10

理论考试

10

运动参与

20

运动参与

20

身体素质

30

身体素质

30

专项技术

40

专项技术

40

理论考试

10

理论考试

10

运动参与

20

运动参与

20

身体素质考核

30

身体素质

30

专项技术

40

专项技术

40

理论考试

10

理论考试

10

运动参与

20

运动参与

20

身体素质

30

身体素质

30

专项技术

40

专项技术

40

理论考试

10

理论考试

10

运动参与

20

运动参与

20

五~六

选修课内容

70

选修课内容

70

学习态度

30

学习态度

30

3.注意事项:

1)每学期的考试内容,开学初应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加强锻炼,争取优良成绩。

2)考试应严肃认真,严格遵守各项考试制度。

因病假、事假,且符合请假手续,不能参加正常考试的学生,可按照教务处的规定办理缓考手续。

3)体育成绩不及格者,统一安排在下一学期开学四周内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参加体育重修课,体育重修课时间安排在补考的学期进行(按照教务处对课程重修的要求办理手续,由大体部安排上课时间)。

4)旷课或考试作弊者(技术、理论课),该课程以零分计,成绩注明“考试作弊”字样,并报系、教务处。

如认识错误好,确有悔改表现,经体育部批准,可给予重考机会。

5)为院各运动项目代表队的学生,运动训练课即为体育课;其体育课成绩由教练员依据学生训练、竞赛等综合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6)学期体育课成绩,必须填写学生考试成绩单(一式二份)。

防止错填漏填,成绩经教学秘书核查后统一送教务处,体育部留一份备案。

七、成绩评分标准

1.身体素质评分表

女生身体素质评分表(试行)

分数

50米跑(秒)

100米跑(秒)

800米跑(秒)

立定跳远(米)

掷实心球(米)

一分钟仰卧起坐

100

7.5

15.8

3分30

2.06

8.6

48

95

7.7

16.1

3分40

2.00

8.3

44

90

7.9

16.5

3分45

1.94

8.0

41

85

8.1

16.9

3分50

1.88

7.6

38

80

8.3

17.3

3分55

1.82

7.4

35

75

8.5

17.7

4分00

1.76

7.2

32

70

8.7

18.3

4分05

1.70

7.0

29

65

8.9

18.7

4分10

1.64

6.7

27

60

9.1

19.1

4分15

1.58

6.4

25

55

9.4

19.4

4分20

1.54

6.1

22

50

9.7

19.7

4分25

1.5

5.7

19

45

10.0

20

4分30

1.46

5.3

16

40

10.3

20.3

4分35

1.42

4.9

13

注:

每学年第一学期素质项目均为800米,第二学期素质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男生身体素质评分表(试行)

分数

50米跑(秒)

100米跑(秒)

1000米跑(秒)

立定跳远(米)

掷实心球(米)

引体向上(次)

双杠屈臂撑(次)

俯卧撑

100

6.2

12.8

3分30

2.66

11.5

8

16

46

95

6.4

13

3分40

2.58

11

15

42

90

6.6

13.2

3分45

2.52

10.5

7

14

38

85

6.8

13.4

3分50

2.46

10.0

13

34

80

7.1

13.6

3分55

2.40

9.5

6

12

32

75

7.4

13.9

4分00

2.34

9

11

28

70

7.7

14.2

4分05

2.27

8.5

5

10

24

65

7.9

14.5

4分10

2.20

8

9

22

60

8.1

14.8

4分15

2.14

7.5

4

8

20

55

8.3

15.1

4分20

2.08

7.0

7

18

50

8.5

15.4

4分25

2.02

6.7

3

6

16

45

8.7

15.7

4分30

1.96

6.3

5

14

40

8.9

16

4分35

1.92

6.0

2

4

12

注:

每学年第一学期素质项目均为800米,第二学期素质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专项课、选修课考核内容评分标准(详见第二、三部分)

八、执行大纲的要求

为保证《纲要》和《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1.教师教学观的创新原则。

新大纲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对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挖掘大纲教材的思想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

体育教育必须从体育只是传输、技术的机械训练的老路走出来,构建一种有效的、有感染力的体育情景、氛围,促发学生对体育的切身体验和主动参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所传递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对体育和对健康的信念,然后再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具体体育运动的行为。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

在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地域的特点、气候的情况、场地器材及师资队伍的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程设置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连贯性原则。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项目内容的新发展,新趋势,并且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原则和每个学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并使之有机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所学、所用、所练。

4.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掌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书育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完成大纲提出的目的、任务。

5.有条件的教学区优先开课的原则。

因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的各种限制,个别项目在有条件或条件成熟的教学区优先开课,在校区在基础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逐步开课。

6.教师要积极参加体育部的业务学习和教研室外的集体备课,认真观摩教学(每学期不少于二次,并填写看课记录表)。

积极参加省、市高校举办的体育科研学术活动。

7.体育基础理论的讲授,年级教研室可聘任主讲教师上大课和任课教师上小课相结合,专项理论课由任课教师按教学进度讲授。

8.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对“差生”给予特殊辅导,关心其进步。

9.体育教学、活动锻炼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如出现事故应及时向部汇报,以便妥善处理。

10.教师因病、因故不能上课时,应按手续事先请假,交班级点名册和教案,由年级教研室安排代课,不得私自请人代课。

 

第二部分:

体育课专项教学纲要

课程编号:

学分:

8

开课单位:

体育部

总学时:

128

课程类别:

通识通修课

课程性质:

必修(核心)/限选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学生(大一、大二)

注:

课程类别是指通识通修课/学科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

课程性质是指必修(核心)/限选/任选

1、篮球课教学纲要(女生)

(1)教学目的与任务

1.通过篮球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篮球基本战术并能实践运用。

2.全面地发展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3.了解篮球比赛的规则和裁判法,提高欣赏篮球比赛的能力。

(2)教学要求

1.通过篮球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各项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3.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健康第一”原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4.通过篮球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篮球比赛的规则,提高学生参加比赛及欣赏比赛的能力。

(3)教学内容

1.基本理论知识

1)介绍篮球运动的特点,价值及发展趋势

2)篮球基本技、战术理论

3)篮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2.基本实践知识

1)篮球基本技术

2)篮球基本战术

3)教学比赛

(4)教学时数分配

内时

学时数

百分比

理论

4

12.5

专项教材

18

56

素质练习

10

31.5

合计

32

100

(5)成绩考核

1.成绩分配

考核

内容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素质

理论知识

合计

成绩

分配

20%

40%

30%

10%

100%

2.考核内容

1)初级班

1 直线运球(20分)

考试方法及要求:

A、在篮球场一端罚球线与对面端线之间往返运球两个来回;

B、除正常运球外,不得做诸如抛球、地滚球等其他企图走捷径动作;

C、考试过程中如出现掉球、无意脚踢球而导致偏离运球方向等情况,须由本人捡回继续运球;

D、运球中如有违例,每出现一次扣2分;

E、达标与技评同时进行。

评分方法:

达标占15(见表1),技评占5。

技评分由老师视学生完成情况酌情给分,但技评与达标合计总分不得超过20分。

表1直线运球达标评分标准(时间以秒为单位)

时间

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0

得分

15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2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20)

考试方法及要求:

罚球线前移50cm处投篮,共投10球,只达标,不技评。

(见表2)

表2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评分标准

进球数

1

2

3

4

5

6

分值

6

12

14

16

18

20

2)提高班

1 五点投篮,往返一次共10个球。

(20分)

考试方法及要求:

沿三秒区外沿与底线交叉的零度角(第一个点)开始,分设五个投篮点,五点包括:

两个0°角,两个45°角和一个90°角(罚球线后)。

测试者原地接球投篮,第一个球投完后,迅速移动到第二个点接球再投,以此类推,直至完成10个投篮。

评分方法:

达标占15分(见表3),技评占5分。

技评分由老师视学生完成情况酌情给分,但技评与达标合计总分不得超过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