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074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体育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体育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体育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体育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大纲.docx

《体育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大纲.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学大纲.docx

体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总纲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依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

在总结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和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当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

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

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构建一个即符合国情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此次大纲修订,在进一步明确我院“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基础上,突出了单项课建设的特点。

大纲分为总纲和单项课教学大纲两部分。

总纲对我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评以及执行大纲的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教师依据总纲要求,结合各专项课实际,制定具有各自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课教学大纲。

使其成为,实施单项课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二、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经。

三、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主要适用于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

1.运动参与目标:

爱好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能够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

能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创伤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

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人际关系和谐,具有寻求他人和集体支持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我院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而确定的,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主要适用于运动训练课。

1.运动参与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能独立制定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

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具有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大学生以上等级比赛的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5.社会适应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体育事务并能发挥骨干作用。

四、课程设置

1.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院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每学期1学分,本科学生总计4个学分,修满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基础专项课、专项提高课、俱乐部活动课、运动训练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

打破系别、班级、男女生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择锻炼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4.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运动实践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播。

每学年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学时不少于10%,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5.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运动训练课管理。

平均每周训练不少于两次,根据出勤和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情况给予学分。

五、课程结构及内容

(一)课程结构

我院体育教学继续采用“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课程模式。

1.课内教学系统

基础专项课:

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采用专项课的组织形式,选用基础教材并辅以专项基本技术教材的方法。

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学习基础知识、锻炼方法,增强体质、提高体能为主要任务。

基础课教材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的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为主要内容。

专项提高课:

为二年级已达到基础专项课标准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主要任务。

2.课外锻炼系统

俱乐部活动课:

为1—2年级学生开设的活动课。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介绍新型体育项目,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和自学、自练、自我组织竞赛活动、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运动训练课:

为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专项提高课。

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主要任务。

(二)课程内容

我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基础专项课:

理论部分:

高校体育理论教程部分章节、专项理论部分内容

实践部分: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的基本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方法为主要内容。

        

2.专项提高课:

理论部分:

基础理论和各专项理论。

实践部分: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的基本技战术为主要内容。

3.运动训练课:

运动特长生和院级运动队训练。

4.俱乐部活动课: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健美、太极拳、健美操、跆拳道、绳毽、轮滑等俱乐部活动与竞赛。

六、课程教学管理

(一)选课程序和管理办法

1.学生入学后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选择一项适宜自己锻炼的项目进行学习。

根据我院场地、器材和师资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手球、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搏击、体适能等专项班,每班人数限定30人左右。

2.学生每学年可以重新选项一次,并允许跨年级选课。

开课两周之内,允许调换专项,中途不再办理转换项手续。

但每学期初允许在本专项的基础和提高课进行层次调整。

3.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每学期选择1-2项适宜自己锻炼项目,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

课外俱乐部活动课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

(二)课堂管理

1.上课时间:

上午10:

10-11:

40;下午2:

00-3:

30;运动训练、俱乐部活动课:

下午4:

00-5:

00

2.按教务处下达的课表,到各专项班指定位置上课,教师和学生不得迟到早退。

3.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调整教学计划必须经过教研室主任批准。

4.教师要严格执行课内教学和课外俱乐部活动课的考勤制度,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等进行评价,写好课后小结。

(三)考核内容与方法

依据课程目标和我院“课内外一体化”管理要求,体育为考试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分方法。

各专项课,制定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考核。

体育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法。

学期综合成绩合格获1学分。

1.课内教学系统占全部考试内容的60%:

其中所授教材技评、达标占40%;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占20%。

2.课外锻炼系统占全部考试内容的40%:

其中锻炼效果占20%;早操和课外锻炼出勤占20%;运动训练课根据出勤、表现及运动成绩由教练评定成绩。

3.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理论教程》的开卷或闭卷考试,而且将制定课外锻炼计划;准备活动以及体育游戏的创编;竞赛组织和裁判实习等纳入考试内容。

4.课外系统中的早操、课外锻炼出勤考核,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相应的俱乐部活动,每学期每人出操39次,课外锻炼24次,缺勤超过15%者,本学期课外锻炼为不合格。

5.课外系统中的锻炼效果考核,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要内容。

每学年测两次,第一学期进行耐力跑测试,第二学期进行健康标准六项内容测试,以检查学生锻炼效果,按测试得分换算出具体成绩。

6.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评相结合的方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

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7.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

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部考核组评议的方法。

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的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8.体育课程成绩统计。

每学期结课后两周内,教师完成本专项学生的成绩统计和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统计以及成绩输入工作。

成绩册及时上缴到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审核无误后,上报教务处和各系办公室。

9.学院规定,课内外一体化所确定的学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达到者不准毕业。

凡体育成绩不及格,补考后的成绩,只评及格与不及格。

学生每学期缺课1/3以上者,不予补考需重修。

七、各类课程基础理论教材纲要

(一)体育意识的培养

1.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2.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我院体育课程的目标和管理要求

(二)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1.健康的概念及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2.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3.增强心肺功能的途径与方法

4.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5.体格强壮及增加肌肉力量的手段和方法

(三)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1.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身心健康的自我评价方法

(四)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1.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取向

2.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五)体育运动与营养

1.大学生的营养特点及补充

2.合理营养的原则

(六)体育保健与卫生

1.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

2.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预防与处置

3.体育锻炼中的安全与卫生

(七)各专项课基础理论

1.各专项项目简介,锻炼价值及意义

2.各专项基本技术、战术理论

3.各专项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八、课内系统各项教材时数分配

部分

内容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学时

%

学时

%

基础理论部分

1.高校体育理论教程部分内容

2.专项课理论知识

8

11.11

8

11.11

实践部分

1.身体素质练习方法

2.专项基本技术

3.专项技战术

4.专项锻炼能力

52

72.22

52

72.22

体质健康测试

1.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

2.中长跑测试

8

11.11

8

11.11

机动

补考、补测

4

5.56

4

5.56

合计

72

100

72

100

注:

1.基础理论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