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518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1].doc

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甘孜州地震带与发生的典型地震案例,对比玉树、汶川地震救援经验、教训,采用文献研究与专家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地震救援出现的突出问题,研究地震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建议与对策,并结合玉树、汶川抗震救灾的启示,提出了切合甘孜州实际的地震救援对策。

主题词:

高寒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建议

2010年4月14日,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玉树州发生了7.1级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

我州石渠、德格、白玉等县也遭受到了此次地震灾害的冲击,房屋等受到破坏。

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西段,震源机制为左行走滑兼逆冲性质,地震所在地不仅海拔高,其高山、峡谷地质结构也很复杂,给救援工作带来障碍。

按照州委的安排,根据我州实际情况,为作好地震应急预案,探讨甘孜州高寒地区发生地震后救援方案,开展玉树石渠等高寒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研究课题调研,课题组先后深入到石渠、巴塘、道孚、炉霍等发生地震县开展调研,与有关专家座谈,结合当地抗震救灾的经验与教训,根据专家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

针对甘孜州的实际,课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述

  1、地质、地貌及气候基本情况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全州总人口109万人,藏族占80.4%。

地处我国最高一级阶绨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介于东经97°22″-102°29″,北纬27°58″-34°20″之间。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东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

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境内山峰高耸,河谷幽深。

地面平均海拔3500米。

5000米以上山岭,终年积雪,冰川发育。

最高峰贡嗄山7556米,其东坡的大渡河谷地,水平间仅隔29公里,而相对高差达6400米。

地貌分为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型。

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

南北跨六个纬度,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六个纬距范围内,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

北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区低于-20℃以下,石渠低达-37.7℃,无绝对无霜期。

  2、地震断裂带及发生震级情况甘孜州是地震多发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展布着众多的地震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居全省之首。

自1700年以来至今300多年来,甘孜州境内共发生MS(震级)≥5.0级地震23次,全省17次7级以上地震我州就有9次,最大地震为1786年6月1日康定、泸定间的7.7级地震,平均3-4年发生一次5.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9年左右发生一次6.0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建国以来,我州地震更是频繁发生,5.0级以上地震多达41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的6.0级以上的地震就有13次,其中包括1955年康定7.5级地震,1973年炉霍地震。

56%的县发生过6.0级以上强烈破坏性地震,色达、丹巴、得荣县虽未发生破坏性地震,但属地震波及区。

  甘孜州自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的大幅度抬升和印度板块北东向的挤压,使新构造运动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地震活动断裂带,这些活动断裂带控制着甘孜州的地震活动。

(1)鲜水河断裂带。

这里所指鲜水河断裂带系指狭义的鲜水河断裂带,北端起于甘孜县东谷附近,向南东经炉霍县、道孚县、康定县、至泸定县磨西以南与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交汇,全长约400公里,全省80%的地震发生在此断裂带上。

(2)甘孜-玉树断裂带。

该断裂带实属广义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北段,南东起于四川甘孜县石门坎附近,向经玉隆、德格县竹庆、石渠县洛须、真达、奔达,进入青海玉树、结隆、当江,消失于东布里山北麓勒玛曲第四纪盆地,全长约650公里,我州境内270公里。

(3)金沙江断裂带。

该断裂带呈南北向展布于金沙江河谷及其东西两岸,北端延出我州境内,向南经白玉、巴塘、得荣、延入云南中甸、剑川一带与红河断裂带相接,全长约70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是一条几乎呈南北走向延伸右旋断裂带。

  (4)理塘-德巫断裂带。

是纵穿我州中部的一条主要活动断裂带。

该带北端起于蒙巴北西、向南东经查龙、毛亚坝、理塘、甲洼、德巫,延至木里以北,长约350公里,走向西北,主要由理塘—德巫、擦忠、木拉三条断裂组成。

(5)玉龙西断裂。

是一条展布在我州康定县、九龙县境内的断裂带。

南西端被前波断裂所截断,向北经九龙县八窝龙、上团、汤古、康定县贡嘎山乡、甲根坝乡、呷巴乡继续向北东延伸,与鲜水河断裂带交汇,全长170公里。

二、甘孜州地震典型案例记载

1、现有资料记载康定地震:

(1)1786年6月1日康定地震,震中位置在四川省康定东南大渡河畔。

震中地理坐标:

29.8°N,102.1°E。

震级:

里氏7.5级。

震中烈度11度。

在泸定县、康定县一带极震区,山崩、城塌、房屋全倒。

清溪县(今汉源县附近)、磨西面山嘴两处发生山崩,形成堰塞湖。

堵塞大渡河水淹至泸定桥。

至第10日,堰塞湖水溃决,大水涌出,势如山倒。

沿河两岸村镇一扫俱尽。

一日一夜,水头至嘉定府(今乐山),城墙倾倒约700米,观水落江者不计其数。

涌水顺岷江而下,至宜昌一带水势暂平。

据当时记载,地震死亡仅430余人,但因地震堰塞湖所淹没及坝倒大水冲刷使沿河两岸村镇因水灾死伤近10余万众。

(2)1955年4月14日,康定折多塘地区发生7.5级地震。

地震死亡112人,伤数327人。

震中的藏式木结构土石房屋倒塌90%左右,其中全部倒平的约占50%。

粮食、家具、器械均有严重损失。

榆林乡受灾户达到80%以上,房屋大部分倒塌。

地震有感范围达甘孜、成都和云南水胜,最远距离达400公里。

灾情发生后,省、州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干部和医务人员开展救灾工作。

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后救济。

西康人民政府拨款7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3)2001年2月23日8时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康定间发生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9.4度,东经101.1度。

雅江、康定、九龙等部分地区震感强烈,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越西及雅安地区宝兴等地有不同程度震感,波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20多个乡,位于雅江的核桃坪电站340多米的引水渠道断裂,渠道上游来水大坝已关闭来水闸门,电站停止发电。

此次受灾区几个乡交通、通讯都不方便,受灾情况只能靠电台联系,其中地震灾害最严重的4个乡均是藏族聚居区。

地震发生后,雅江县、政府带领3个工作组到达灾害现场,迅速展开救灾工作。

省、州组成的救灾工作组及时赶赴现场指挥救灾。

2、炉霍、道孚地震记载:

(1)1919年5月29日,炉霍、道孚曾发生6.3级地震。

当时正是五四运动期间,很少有报纸关注此次地震,迟至同年8月8日,上海的《字林西报》才作了报道。

(2)4年后,1923年3月24日,炉霍、道孚爆发7.3级大地震,死者约在3000人以上,《民国档案》中有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向各部院的电文,中间说“数百里之内炊烟断绝,成为丘墟……约计全县伤毙人口三千名以上。

当时地方政府的救援手段非常有限,得不到中央政府的帮助。

政府仅从炉霍商会暂借3000元去灾区一线“择要急赈”,同时要“两县知事开仓借给粮食,免误农工”,此外,还设置了一些数量不多的临时医院,以救治伤员。

6月14日,道孚、打箭炉又发生较强余震,据《新闻报》报道,死亡人数高达1300人。

该报道结尾说:

“人民群相走避,全市顿处于黑暗之中”,这是炉霍地震灾民遭遇的一个缩影。

震后,政府始终没有组织专业队伍进入灾区调查,以个人身份最早进行调查的是史学家任乃强。

他于1929年入康定考察一年,凭借访问材料及相关文献写成《西康图经》,其中《地文篇》记录了此次地震,中间说“压死2700余人……炉霍农村经此剧变,约废十分之一”。

(3)1967年8月30日上午12时22分炉霍地震。

这次地震为6.7级,震中地区在距炉霍县城西北45公里的朱倭,波及色达、新龙等县,死亡39人,轻重伤121人,倒塌房屋1186户,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地震后省里来了以天宝为团长的慰问团。

成都军区步兵十三团,骑兵一团迅速派出指战员,投入抗震救灾。

在各地的支援下,得以很快恢复,重建了家园。

(4)1973年2月6日,炉霍县雅德发生里氏7.6级地震。

地震损失严重,死亡2175人,受伤2756人,绝户88户,孤儿43人;房屋倒塌1.57万幢,破坏2867幢,损失牲畜40427头、粮食201万公斤。

极震区内房屋倒塌几乎百分之百。

从炉霍县的俄米到则儿位,藏房全部倒平。

“崩科房”及全木结构房屋也遭到严重破坏或倾斜。

县城的5600幢房屋,全倒4600幢,严重破坏880幢,出现裂缝90幢。

川藏公路有17处遭严重破坏。

滑坡、地裂、山石滚落普遍。

地震还造成一些公路桥梁破坏和电讯线路破坏,使通讯中断。

地震发生后,州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党中央立即发出慰问电,并派出慰问团、医疗队,深入灾区进行亲切慰问;四川省委、省革委、成都军区党委也组织力量支援救灾;北京、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市兄弟县和人民解放军以及本省有关单位派出49个医疗队,大批的解放军、医疗队和各地救灾人员、地震研究机构火速赶来;人民空军出动了飞机实施空投物资。

空投场设在一片开阔河谷地带,地势平坦。

空投下来的物资迅即分送到灾民手里。

中央拨出1700万元进行重建,一座新城短短几年从废墟上拔地而起。

3、理塘地震记载:

(1)1948年5月25日,理塘发生7.3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5月25日下午,震中在平原地带,多数村民正在地里忙着收麦子,伤亡被降低到较小的程度。

地震发生后,国民党政府没有组织专业团队进入灾区调查,也没有科学工作队自发前往。

直到建国后的1960年,国家南水北调工作队在当地调查时,才作了一些简单统计。

1966年,中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对理塘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理塘地震的全貌终于被逐次勾勒出来:

房屋倒塌600余幢,损坏1000余幢;压死埋没800余人,伤数百人;部分村庄的房屋倒塌达100%;区内地裂密集成带,长约100公里,最宽处达80米。

(2)1986年8月7日在四川省理塘县拉波区发生了5.6级地震,省、州救灾工作组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救灾工作。

4、巴塘地震资料记载:

(1)1870年4月11日(清朝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巴塘发生地震。

记载说,地震山崩不时发生,觉地中声隐约如雷,盘旋顶撞,如登浪舟,汉番军民恐慌万状,巴塘幸存者仅1000余人,其中跌压受伤者甚众,汉番军民喇嘛等约毙1000多人。

地震后又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守卫城市的20名官兵,当地的土司头人,400名喇嘛和大约4000名老百姓死亡。

有3名住在市内的法国传教士侥幸逃出,但他们的住所及教堂全部毁坏。

(2)1989年4月16日在四川省巴塘县发生6.7级地震,4月25日再次发生6.7级地震,5月3日又发生6.4级和6.2级地震,演变为地震群。

至9月30日,余震(MS≥1.0)共达1.96万次。

地震波及理塘、白玉、乡城、稻城、得荣等县,造成山坡崩塌、滚石、地裂、房屋破坏严重。

据地方政府统计,地震造成9人死亡,重伤34人,经济损失达4亿元人民币。

地震发生当天,李鹏总理访日归来在机场闻知此事,非常重视,当即指示“一定要把抗震救灾工作搞好”。

并委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转达他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州上也立即派出救灾工作组和医疗组于当晚11时赶赴灾区救灾。

国务院、国家民委发来慰问电。

省慰问团到达灾区慰问灾区人民。

国务院从国家预备资金中拨出1亿元,用于巴塘灾后重建。

(3)1996年12月21日16时39分,巴塘、白玉地区发生5.5级地震,有2人死亡,60人受伤,其中13人重伤,房屋破坏56.7万平方米,受灾乡镇7个,人口1.1万,直接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间接损失约200万元。

省州甘孜州立即到达救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并拨付专款开展重建家园工作。

综上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