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04324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周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先秦时期

(1)主要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

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②宗法制:

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③礼乐制:

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点

①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②地方分权: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③等级森严: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秦朝时期

(1)中央体制

①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九卿制: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地方体制

①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抓题眼 商周时期用作祭祀的被视为“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

找错点 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 B

1.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2.(2018·无锡二模)有学者认为: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1.秦朝

(1)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2.汉朝

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5.元朝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6.明朝

(1)废丞相:

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2)内阁:

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

7.清朝

(1)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

(2)南书房:

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3)军机处: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抓题眼 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和提高决策职能部门的地位,反映的实质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即削弱相权。

找错点 三省六部制在唐初是主要中枢机构,“已被废除”说法错误;执掌行政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不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不等于决策权的扩大。

答案 C

3.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这主要表明(  )

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

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

答案 B

解析 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

4.(2018·南通一模)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秦朝

郡县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2.汉朝

(1)郡国并行制:

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

(2)推恩令:

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节度使:

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宋朝

(1)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5.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6.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重点深化] 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抓题眼 “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由朝廷驻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骄纵的藩镇。

答案 D

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这一变化说明(  )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答案 B

解析 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A项错误;据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据材料“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6.(2018·高邮一模)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答案 C

解析 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便于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错误。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和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演变

(1)夏、商、西周——世官制

①内容: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②影响:

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2)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

①内容: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影响: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3)两汉时期——察举制

①内容: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②影响: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②影响:

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5)隋、唐、宋、明、清——科举制

①内容:

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②影响: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

(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

[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趋势如下: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抓题眼 从唐代“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到宋代“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说明宋代科举彻底去除了门第的影响,采用密封考卷形式,成绩客观,考试的方法公平公正。

找错点 “科目减少”、“进士及第”、“录取人数”,材料中没有涉及此类的信息。

答案 A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8.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

这说明中国古代(  )

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说明宋明非常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故D项正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命题点1 唐宋元中央机构比较

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命题点2 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

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

不再设立巡按御史。

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

史论链接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始终矛盾交织: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

比较周秦政制·理解察举制

命题点3 比较历史现象的相同本质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

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下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县制下官员权力由中央规定,故D项错误。

命题点4 正确理解材料信息

读下表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 D

解析 “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举时空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被察举者大都名不符实。

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继承与弘扬

命题点5 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

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

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

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

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魏晋行台的职能是中央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与刺史不同,故A项错误;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史论链接

⊙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二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秦汉历史特征学术前沿

命题点6 从时代特征理解历史研究最新学术观点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

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初创大一统帝国

答案 D

解析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指隋唐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廉政建设及文化自信

命题点7 古代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

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答案 A

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议政由三省长官轮流主持,体现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盖印才能生效体现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权的滥用,故A项正确。

命题点8 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

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注:

“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

”岛夷:

海滨南蛮土著。

这反映(  )

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

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D.都认同了华夏文明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南北朝皆自视为华夏文明,视对方为蛮夷,说明此时南北朝均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政治包含两种专制模式:

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常规型大题

(2014·江苏卷,21)(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

指导语

悟透“削弱相权”的含义。

注意“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信息。

试答: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指导语

从唐代制度上思考。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是刘祎之的直接理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试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

指导语

一答职责,二析原因;教材知识调动内阁的职责与地位。

材料信息注意“起草”“修画”等语。

试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

指导语

要答出“策略”与“原则”两个方面。

试答:

答案 

(1)举措:

任用贤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