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140.40KB ,
资源ID:2604324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0432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docx

1、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周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先秦时期(1)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2)主要特点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2秦朝时期(1)中央体制皇帝制度:皇帝总

2、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2)地方体制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重点深化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2017江苏卷,1

3、)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抓题眼商周时期用作祭祀的被视为“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找错点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答案B1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

4、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2(2018无锡二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

5、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考点二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秦朝(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2汉朝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

6、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4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5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6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2)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7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2)南书房: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3)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重点深化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7、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8、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抓题眼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和提高决策职能部门的地位,反映的实质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即削弱相权。找错点三省六部制在唐初是主要中枢机构,“已被废除”说法错误;执掌行政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不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不等于决策权的扩大。答案C3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答案B解析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

9、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4(2018南通一模)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

10、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2汉朝(1)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2)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朝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4宋

11、朝(1)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5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6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重点深化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2018新课标全国卷,2

1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抓题眼“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由朝廷驻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骄纵的藩镇。答案D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

13、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答案B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A项错误;据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据材料“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6(2018高邮一模)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

14、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C解析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便于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错误。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和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演变

15、(1)夏、商、西周世官制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2)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3)两汉时期察举制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

16、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5)隋、唐、宋、明、清科举制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重点深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

17、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抓题眼从唐代“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到宋代“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说明宋代科举彻底去除了门第的影响,采用密封考卷形式,成绩客观,考试的方法公平公正。找错点“科目减少”、“进士及第”、“录取人数

18、”,材料中没有涉及此类的信息。答案A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

19、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8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答案D解析从材料“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说明宋明非常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故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命题点1唐宋元中央机构比较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

20、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A解析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命题点2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

21、A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史论链接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比较周秦政制理解察举制命题点3比较历史现象的相同本质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 D设置官员

22、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县制下官员权力由中央规定,故D项错误。命题点4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读下表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

23、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D解析“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举时空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被察举者大都名

24、不符实。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继承与弘扬命题点5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魏晋行台的职能是中央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与刺史不同,故A项错误;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

25、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史论链接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二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秦汉历史特征学术前沿命题点6从时代特征理解历史研究最新学术观点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答案D解析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

26、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指隋唐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廉政建设及文化自信命题点7古代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

27、监察官员的效果答案A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议政由三省长官轮流主持,体现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盖印才能生效体现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权的滥用,故A项正确。命题点8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 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 D都认同了华夏文明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南北朝皆自视为华夏文明,视对方为蛮夷,说明此时南北朝均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中国古代政治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

28、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常规型大题(2014江苏卷,21)(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

29、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指导语悟透“削弱相权”的含义。注意“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等信息。试答: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指导语从唐代制度上思考。“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是刘祎之的直接理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试答: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指导语一答职责,二析原因;教材知识调动内阁的职责与地位。材料信息注意“起草”“修画”等语。试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指导语要答出“策略”与“原则”两个方面。试答: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