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241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教案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输血和义务献血树立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难点: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

观看图片,讨论失血过多引起死亡的原因

分析资料

展示车祸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一、血液的组成

1.观看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现象

讨论回答:

样品血分三层

2.观看血液化验单,分析化验单上的各项代表什么意思,总结血液的组成

3.小组合作以表解的形式写出血液组成

3.猜测

1.演示实验:

提问:

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什么现象?

分几层?

2.分析血液化验单

提问:

化验单中的RBCWBCPLT

Hb都代表什么意思?

这说明血液由什么组成的?

请你用表解的形式将血液的成分概括出来

 

3.如果这些数据出现异常说明人得了哪些疾病?

 

 

 

 

二.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研究教材彩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

 

2.分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找到视野中的红细胞、白细胞

3.观察,思考讨论,代表发言

 

4.积极自学,完成表格

形态

结构

功能

异常时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5.进一步巩固总结

 

6.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收集到的血常规化验单,

(1)贫血

(2)炎症

(3)血流不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贫血病症,容易头晕、乏力、心悸等,应该补充含铁和含蛋白质的食物或听医嘱服用补血的药物。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炎症,想到自己发烧、伤口红肿、化脓等身体异常表现,应该注意消炎。

1.指导观察教材中血浆成分示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复习显微镜用法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

1)什么细胞数量最多?

2)如何识别红/白细胞?

3)能否找到血小板?

为什么?

4.组织学生查阅课本,自学完成表格,对比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多媒体展示

(1)红细胞(RBC):

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

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

功能:

运输氧

(2)白细胞(WBC):

有核、数量少。

功能:

吞噬细菌和病毒

(3)血小板(PLT):

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

凝血、止血

6.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PPT)

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哪种血细胞数目异常?

②他有什么病?

他的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

③对这个病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疗或缓解?

巡回指导,找出一些典型的单子,投影分析

①红细胞较少或血红蛋白较少

②白细胞数目过多

(血小板数目异常的单子比较少,可以让学生举例:

日常生活中血小板起作用的时候)

课堂小结

以组为单位,总结本节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功能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血常规化验单展开,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血液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以往的一些疑虑。

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令同学感觉到学为所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着眼于“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以学习血液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注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区别动脉与静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2、有关血管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

由曾经有输液和验血经历的同学,介绍输液或取血的位置。

同学聆听并思考,提出疑问。

图片展示输血或输液的情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激发探索热情。

 

 

 

 

 

一、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1、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教材第56、57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3.自学教材,填写三种血管的特点

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中需讨论的问题:

①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

②各种血管血流速度一样吗?

③管径最小的是哪种血管?

红细胞是怎样通过的?

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3.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了解三种血管的特点,完成自学表格的填写

 

 

 

二.动脉

 

1.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

2.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

3.观看照片,小组讨论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1.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3.展示动脉出血时的照片,追问如何止血?

三.静脉

1.观看静脉切面图,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

2.感受静脉的位置,思考静脉的分布特点

 

3.观察,了解静脉瓣的作用。

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在四肢静脉有静脉瓣的存在?

4.观看图片,进一步了解静脉瓣的作用

1.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2.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4.展示静脉曲张患者及其原因

四.毛细血管

1.观看图片和动画,总结毛细血管的特点

2.思考:

毛细血管为什么适于血液和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1.图片展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2.动画演示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五.三种血管间的比较

1.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

2.判断三种血管的类型

3.小组讨论,三种血管间的关系

1.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

2.画图演示三种血管的判断方法

3.指导学生讨论三种血管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完成表格,进一步畅谈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动脉:

心脏血液身体各部分

血流的管道—血管毛细血管:

最小动脉最小静脉

静脉:

身体各部分血液心脏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方案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输液、验血、诊脉等身边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制了各种形式的血管模型,对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特点不同有一定帮助。

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中、西医

知识了解有限,有些内容没能展开和涉及,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还有距离,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

提高。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

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心脏模型输液管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

观察思考,分析人体内血液循环流动离不开心脏的作用。

问题情景创设,连通的两组输液管模拟封闭的循环管道,怎样使其中的液体流动?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心脏模型,认识心脏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

2.总结交流:

(1)心脏分为四腔,同侧的两个腔相连通

(2)四腔中,心房的壁比心室的壁薄,左心室的壁最厚

(3)与心房相连的血管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血管是动脉

(4)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和动脉瓣

3.观看彩图,认识心脏的工作规律

小组归纳总结

(1)心脏工作规律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心房、心室舒张

(2)心室收缩时动脉瓣打开,房室瓣关闭,心房收缩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1.提供心脏模型,巡视指导科学的进行观察。

2.提出问题:

(1)心脏四个腔中,哪两个腔相连通?

(2)心脏四腔中哪个腔的壁最厚?

(3)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4)根据动脉静的概念,推测一下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

3.出示彩图,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心脏工作的模式图

出示问题:

(1)心室收缩时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什么状态?

(2)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什么状态?

(3)心脏是不是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观看挂图,小组讨论总结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

(4)经过体循环,血液和组织细胞发生气体交换,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经过肺循环,血液和肺泡发生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的动脉血。

(5)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身体的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同时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2.学生观察冠脉循环,了解心脏的自身营养

 

出示血液循环挂图讨论: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样的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

在回到心脏前,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

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的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3)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联系?

(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2.出示心脏冠脉循环示意图

课堂小结

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体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左心房肺静脉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有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认识、发现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强烈,主动性强。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

本节课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总结体肺循环的相关概念,减少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4.4.4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认同同型输血。

2. 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境导入

观看多媒体课件,培养珍爱生命的态度

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出示并宣读报纸报道,由于意外事故,有大量人员受伤,其中部分伤员因失血过多,救治无效死亡。

提出问题:

应该如何进行急救?

 

 

 

 

 

一、血量与输血

1.阅读教材,了解血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聆听教师的讲解,进一步明确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3.讨论:

输血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交通事故后,伤者被送往医院,需要紧急输血。

[提问]:

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2.[讲述]:

失血≤血液总量的10%(400ml),对健康没有影响;失血≥血液总量的30%(1200ml),影响人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二、血型与安全输血

 

1.观看课件,思考其中提到的输血技术

直观地发现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2.小组讨论:

自己是什么血型,如何确定自己的血型?

3.观看课件,理解血型分型的依据

 

4.直观感受红细胞凝聚成团的现象

思考:

红细胞凝集成团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

 

5.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血型鉴定

得出结论:

O型是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输血的原则是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没有同型血时才可输入少量的异型血。

6.填写输血关系图

 

1.课件展示:

输血技术的探索。

2.[提问]:

你知道小故事中提到的ABO血型吗?

[讲述]:

除了ABO血型系统外,人类还有一些其它的血型系统,比如Rh血型系统等。

3.课件展示:

A

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

血型

凝集原

(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抗B

4.课件展示:

红细胞凝集成团。

[讲解]: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5.[提问]: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

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

[实验]:

模拟“血型鉴定”。

[背影知识]:

血型

A型

标准血清

B型

标准血清

A

不凝集

凝集

B

凝集

不凝集

A

B

凝集

凝集

O

不凝集

不凝集

[总结]:

输血的原则:

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异型血。

6.指导学生填写输血关系图

三、成分输血与无偿献血

1.观看图片,讨论输血时应有针对性

2.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

3.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1.出示照片:

几种不同类型的缺血病人,提问对于不同的病人,输血时输入的血一样吗?

 

2.展示无偿献血照片

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

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与输血

二.血型:

ABO血型系统

三.输血的原则

四.无偿献血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除了使学生了解血型与输血的基本知识外,还应使其珍爱生命、奉献爱心

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观看“模拟血型鉴定”实验的视频,巩固输血知识,初步体验血型鉴定的一般过程,通过调查活动使本节内容得到巩固延伸,建立起

课上课下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