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模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谷氨酰胺是多种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癌细胞更是如此。
一个叫做ASCT2的蛋白质是将谷氨酰胺运输到癌细胞内的主要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SCT2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B.ASCT2与谷氨酰胺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ASCT2基因的表达需要消耗能量
D.谷氨酰胺可在癌细胞中合成,也可从细胞外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其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转化成癌细胞后变成球形;还有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与转移。
ASCT2是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其所运输的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SCT2蛋白是在ASCT2基因的指导下合成的,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而不是因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ASCT2减少,A错误;ASCT2是一种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其所运输的物质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特定的载体蛋白只能运输特定的物质,B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与翻译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均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谷氨酰胺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可在癌细胞中合成,也可从细胞外吸收,D正确。
【点睛】本题以癌细胞为素材,考查了癌细胞的特征、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转化与基因工程的实质是一样的
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都是设法单独直接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2P与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
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
(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详解】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与基因工程中“转化”的实质相同,都是基因重组,A正确;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相同,两者实验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由于上清液中有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或者由于培养时间过长,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故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学生识记肺炎双球菌的特点;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含量相同
B.甲、乙和丙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2条染色体
C.根据乙细胞可判断该细胞取自雄性动物
D.丙细胞中基因A和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甲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乙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因此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含量相同,A正确;甲、乙和丙细胞中染色体组分别为2个、4个和2个,染色体条数分别为4条、8条和4条,因此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都含2条染色体,B正确;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分裂均等,属于初级精母细胞,故应根据甲细胞,可判断该细胞取自雄性动物,而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判断该细胞取自何种性别的动物,C错误;由于二倍体动物细胞基因型为AA,丙图中存在a基因,因此属于基因突变产生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识记和理解细胞图像分裂方式的判断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4.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
C.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D.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的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可知:
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生长;一定浓度的激动素(KT)溶液促进主根生长而抑制侧根生长,而二者共同使用时,对主根与侧根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且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详解】据图分析,乙组中NAA对主根是抑制作用,对侧根是促进作用,说明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甲、乙对比说明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甲、丙对比说明KT能一定程度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甲、丙、丁对比,说明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不能说明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C错误;甲、乙对比说明,一定浓度的NAA能抑制主根的生长,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柱形图数据,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正确实验结论,此外还要注意是实验基本原则的应用。
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相同
B.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图中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此图是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②K/2处增长速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详解】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而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二者种类不同,A错误;田鼠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根据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志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故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高,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生物的K值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C错误;D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直到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因此D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6.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会引起细胞内基因重组,基因的种类也会改变
B.单倍体植株茎秆弱小,而且都是高度不育的
C.发生在玉米花药的变异比发生在玉米根尖中的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D.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就会引起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DNA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的重复、缺失、异位、倒位)。
【详解】同源染色体上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单倍体植株茎秆弱小,但不一定都是不育的,如由四倍体生物的配子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是可育的,B错误;发生在玉米花药的变异属于生殖细胞变异,而发生在玉米根尖中的变异属于体细胞变异,生殖细胞变异比体细胞变异更容易遗传给后代,C正确;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位置如果发生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此题容易混淆,基本知识必须扎实,易混知识必须区分清楚,注意A选项中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导致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互换属于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二、非选择题
7.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
将一株正常生长的该植物的幼苗放在透明且密闭的容器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如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②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植物根细胞中能进行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水,且起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一段时间内,锥形瓶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
(3)若图2烧杯中放入的物质是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则该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测得的结果代表该幼苗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量。
如果利用该装置测定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则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基质
(2).细胞质基质(3).②③④(4).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5).氧气释放(或吸收)量(6).先将装置移到黑暗处或不给予光照,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的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再给予一定光照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即净光合速率);然后将光照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即净光合速率)与黑暗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内的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相加,即为该光照条件下幼苗实际光合作用的速率
【解析】
(1)分析图1,可判断过程①为C3的还原,其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根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中②③④均属于有氧呼吸过程。
(2)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3)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可作为CO2的缓冲物质,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因此这种状态下测得的瓶内的气体变化应为O2的变化量,该变化量代表该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或吸收)量。
如果利用该装置测定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幼苗实际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将装置放入黑暗中,测出单位时间内的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再移至光下,其他条件不变,测出幼苗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即净光合速率);然后将光照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即净光合速率)与黑暗条件下幼苗单位时间内的氧气吸收量(即呼吸作用速率)相加,即为该光照条件下幼苗实际光合作用的速率。
8.图1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2是e神经纤维部分放大示意图,神经纤维分为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不能接触细胞外液。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f表示____________构成的感受器;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具有单向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处受刺激,则a处离子进出细胞的情况及运输方式是________,请在图2中画出此时膜电位分布及局部电流的发生情况。
(3)针刺手会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吗啡能阻断疼痛的产生,其原理如图3所示,疼痛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赖_____结构完成。
据图分析,吗啡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
(2).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Na+内流、协助扩散(或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运到膜内)(4).
(5).突触(6).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解析】
(1)据图分析,e具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f为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构成。
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由题意可知,a处受刺激,Na+通道开放,表现为Na+内流,Na+在膜外分布多于膜内,因此为协助扩散。
兴奋从a侧传导而来,则a侧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而有髓鞘的b、d处不能与细胞外液接触,则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b处不能和a产生局部电流。
此时a区域和c区域膜内、膜外都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呈现跳跃性的传导特点。
(3)据图3分析,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了痛觉的产生。
9.某种猫的毛色有白色、黑色、黄色、黑白花色、黑黄花色、黄白花色、黑黄白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其中基因B控制黑色、基因b控制黄色,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可以共同表达;基因C控制白色,且CC抑制B、b的表达,Cc可与B、b共同表达;cc本身不表达,且不影响B、b表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猫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B、b与基因C、c是随着___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的。
(2)白色猫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两只白色猫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对黑黄白花色猫进行测交,理论上子代中黄白花色猫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基因型为CcXbY的雄猫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CccXb的精子,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同源
(2).5(3).白色(4).1/4(5).CXb、Y、Y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C(c)与B(b)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B控制黑色、基因b控制黄色,C控制白色,且CC抑制B、b的表达,Cc可与B、b共同表达;cc本身不表达,且不影响B、b表达,因此白色雌猫的基因型是CCXBXB、CCXBXb、CCXbXb,白色雄猫的基因型是CCXBY、CCXbY,CcXBXB表现为白黑花色的雌猫,CcXBXb表现为黑黄白花色的雌猫,CcXbXb表现为白黄花色的雌猫,CcXBY为白黑花色的雄猫,CcXbY表现为白黄花色的雄猫,ccXBXB表现为黑色雌猫,ccXBXb表现为黑黄花色的雌猫,ccXbXb表现为黄色的雌猫,ccXBY表现为黑色雄猫,ccXbY表现为黄色雄猫。
【详解】
(1)B与b、C与c属于等位基因,B与C(或c)、b与C(或c)属于非等位基因,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一致,在猫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B、b与基因C、c是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的。
(2)由分析可知,白色雌猫的基因型是CCXBXB、CCXBXb、CCXbXb,白色雄猫的基因型是CCXBY、CCXbY,因此白色猫的基因型共有5种。
由于白色猫都含有CC基因,且CC抑制B、b的表达,因此两只白色猫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均为白色。
黑黄白花色猫的基因型为CcXBXb,用其进行测交即CcXBXb×ccXbY,后代猫的基因型为及比例为CcXBXb:
CcXbXb:
ccXBXb:
ccXbXb:
CcXBY:
CcXbY:
ccXBY:
ccXbY=1:
1:
1:
1:
1:
1:
1:
1,其中基因型为CcXbXb、CcXbY的猫表现为黄白花色,其所占比例为2/8=1/4。
(3)一个基因型为Cc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CccXb的精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C和c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CCcc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CCcc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CccXb和CXb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
故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CXb、Y、Y。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方面的知识。
需要学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10.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
经1998年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一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一缺翅目昆虫(取食真菌孢子和小的节肢动物)。
近年来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和他的团队在该地区及西藏其它地区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这些种子很多被存放在冰库里,可以存放100至400年不等。
(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__。
雅鲁藏布江的野生玉米品种与赤峰的玉米品种体现了___________多样性。
(2)雅鲁藏布江的景色很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钟扬教授说他们“所采集的种子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能发挥作用,造福人类。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红豆杉通过_________过程同化能量,其所同化的能量除流入下一营养级之外,去向还有________。
(4)缺翅目昆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基因(或遗传)(3).直接(4).潜在(5).光合作用(6).在呼吸作用中以热散失,被分解者利用(7).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其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1)直接价值: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有实用意义;对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
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价值是生物价值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详解】
(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雅鲁藏布江的野生玉米品种与赤峰的玉米品种是从遗传的角度来考虑的,体现了基因(或遗传)多样性。
(2)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景色很美属于生态系统的旅游观赏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所采集的种子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能发挥作用,造福人类”说明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这属于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
(3)红豆杉属于绿色植物,其可通过光合作用同化能量,其所同化的能量分为三个部分,除流入下一营养级之外,还可在呼吸作用中以热散失及被分解者利用。
(4)缺翅目昆虫属于消费者,其与生产者与其他消费者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点睛】本题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有关生态系统及多样性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的概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及每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向等。
11.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发酵技术密不可分。
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有很多家庭开始酿制葡萄酒,甚至是葡萄醋。
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该过程常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其细胞呼吸类型是_______。
(2)在葡萄酒制作的过程中,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
若要随时了解不同发酵时期发酵液中的活菌数,则可选择_______法进行计数,其计数原则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个的平板计数。
(3)若盛放果酒的瓶口封闭不严,则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使果酒变酸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_。
若用于发酵的葡萄汁中混有该微生物,则在果酒发酵旺盛时期,该微生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形成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酵母菌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18~25℃(4).稀释涂布平板(5).30~300(6).醋酸菌(7).不能(8).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酸菌生长,且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低于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解析】
(1)果酒制作利用的菌种是酵母菌。
它在有氧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可大量繁殖以增多个体数;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计数,计数原则是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个的平板进行计数。
(3)若瓶口封闭不严,则果酒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带有明显的酸味,这是因为醋酸菌在有氧存在时,将乙醇变为醋酸。
醋酸菌是好氧菌。
若用于发酵的葡萄汁中混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又由于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低于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30~35℃),所以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形成醋酸。
1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