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87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结题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结题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结题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结题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论文.docx

《结题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论文.docx

结题论文

浅论《弟子规》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养成教育

 

【摘要】《弟子规》是蒙学经典,这部书延续了儒家学派的道德观。

它认为品德包括孝、悌、谨、信、仁、爱等部分并强调这些品德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

《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把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认真学习、人际交往等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做人的道德基本准则。

本论文阐述了《弟子规》中的道德思想及其价值,以及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行为;小学生;价值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蒙学经典之一,作者是清朝前期的学者李毓秀。

后来贾存仁先生将其修改、整理才使它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这本经典。

其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当中的一则,经过原作者和后来的修改者的努力写成了1000多字的内容。

《弟子规》包括《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份并加以分别论述。

“弟子”的意思比较广泛,原意是学生在老师面前的谦称,在今天可以泛指孩子及学生和年轻人。

“规”有着规范、规矩、规则、规劝的含义。

《弟子规》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教育后辈重视品德修养和培养善良的品质。

由于这本书中将品德修养细化为千余字的道德行为规范利于后辈学习和实践,所以被评价为教育年轻一代,保持诚实,塑造良好的家风的最优读物。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地改善,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追求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这种情况,推出了多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丰富公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

国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加高涨。

《弟子规》作为一部儒学经典,被社会上各种团体以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从相关书籍在各大书店的热销,到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弟子规》系列讲座,从众多企事业单位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促进管理,建设团队文化,到许多家长、学校也纷纷运用《弟子规》来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弟子规》正在闪耀着育人的光芒。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此期间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发展主要是受到父母、教师、同伴的影响。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儿童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存在着很大问题,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张扬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不加约束;而学校又重视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存在种种问题,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肆意疯闹,随手乱丢垃圾,在公物上随意涂画刻字;自理、自立能力差;没有爱心、自私自利等不良行为习惯随处可见。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启蒙道德教育经典著作《弟子规》,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将它用于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之中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弟子规》当中所蕴含的适用于当代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基础的观点,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为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直接应用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之中,依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吸收前人的智慧,加以合理运用,这样既弘扬传统文化,又为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为提高小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小公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另外,对当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统计得出的数据为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研究者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

根据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一些策略,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弟子规》对于道德内涵的界定

道德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很多人都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秦朝之前,在荀子的《劝学》篇中有关于这个词语的记载: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原本指人走的道路。

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则,而德的意思是顺应自然,遵循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

在儒家学派看来道是做人和施政的根本原则,德是德行、品德、是自己的行动、言语的规范。

宋明理学家将道等同于天理,“德”上升为本性,并主张克己复礼。

《弟子规》这部书继承儒家对于道德内容的理解,认为道德包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言语严谨、诚实守信、亲仁博爱等方面。

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需要在后天中进行教育来实现道的要求,这本书将“德”理解为自身行为、言语、动作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通过践行这种规范,自我约束才能实现“道”的终极目标。

三、《弟子规》中的道德思想

(一)以德为本的道德思想

这部书的总序一节,十分明确地交待了这部书来源于《论语》并提出了品德修养的步骤。

它首先提出孝悌的观点。

“悌”是本义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关系。

“孝”指的是,孝敬父母。

它将这两个字放在第一位表明作者认为加强品德修养必须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和睦兄弟。

这反映《弟子规》最为推崇和重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它延续了儒家文化中的伦理思想。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儒家传统中,孝是道德的根本和作为君子的基础,是一切教化的来源。

《弟子规》总叙中宣传教育中最根本的部分是教会孩子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学会孝悌,做到孝悌是成为圣贤的基础。

谨信意指恭谨诚信。

谨,指小心谨慎,形容言语行为上的恭敬严谨。

总叙在强调孝悌、谨信后又宣传儒家的仁爱思想,《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重要性这样阐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儒家学派认为人内在的修养更重于外在的文化知识,《弟子规》也这样认为“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部分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的基础,首先人就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而后学习文化知识,《弟子规》沿袭论语相承这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及孝、信思想,将之作为教育弟子的一个核心纲领。

《弟子规》在启蒙后辈的过程中极为推崇和重视后辈的道德教育,这体现了《弟子规》中以德为本的德育思想。

(二)严于律己的道德思想

在《弟子规》一书中处处都宣扬着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思想。

在《谨》这一部分对作息、个人卫生、服饰、步履等日常的生活细节进行严格规范。

如作息要求“朝起早,夜眠迟”。

这一环节是教育后辈一定要认识到律己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形象,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一定合乎礼仪以求养成谦谦君子的作风。

这表明高尚优良的生活习惯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严于律己是必不可少的操守。

这体现了《弟子规》强调律己思想并将其作为品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重在躬行的道德思想

历史上的先贤大哲们纷纷著书立说,讨论如何才能提升道德修养即修身,儒家经典主要是从理论上揭示道德的重要性,如《易经》中就主张“君子以厚德载物”。

《弟子规》则将儒家对于品德修养的论述细化为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规范。

以如何实现孝道为例,在《弟子规》中主要论述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侍奉双亲,践行孝道。

首先在父母在世时,言语上面对父母的(呼、命、教、责)作为子女一定要及时应答父母的呼唤和去做父母所命令的事,虚心接受父母的建议,不要和父母争辩。

给父母提建议时一定要用温柔的语气,不要让父母感到心烦。

生活中上多关心体贴父母,约束自己的行为。

作为子女要随时随地为父母着想,时刻将孝字放在自己的心中。

在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让父母的葬礼体面、风光。

子女祭拜父母时要真诚,守礼。

作为子女要时常怀念父母,不要因为父母的离世而忘记对父母的感恩。

与儒家经典《孝经》相比《弟子规》注重的是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践行孝道,在点滴中做起一步步实现孝的目标。

这反映了重在躬行的德育思想。

(四)强调仁爱的道德思想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

意指人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宽容地对待别人,推己及人。

爱是指儒家的博爱思想。

作者在《弟子规》中强化了这种仁爱意识。

在这部书中作者宣扬“凡是人,皆须爱”。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友爱才能共创和谐。

这种博爱是在全人类的高度上要求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同胞。

对于如何实现仁的目标作者这样认为:

首先在提升自身修养中实现仁,“行高者,名自高”。

其次在取舍中实现仁,不啊哟因为贪图财务而丢掉自己的良心。

最后在感恩中实现仁,对他人的帮助要知道回报。

除此之外,在交友上还要注意向贤良的人学习,远离那些品行恶劣的人。

亲近贤良的人有无限的好处,亲近奸邪的人有无限的坏处。

它延续的是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作者将其在书中深化为全人类的博爱思想和细化为生活细节上的亲仁。

这表现了《弟子规》一书将仁爱置于品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教育后辈时高度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四、《弟子规》在小学生的道德习惯养成中的价值

(一)深远的教育意义

1.对学生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学习和实践《弟子规》,有助于增进学生孝亲尊长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川引,良好品质的塑造和规范举止的形成,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幸福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学校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学校教育虽然把德育作为重要来抓,但德育的地位却降低了。

目前的德育工作是善后性、弥补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

由于受道德标准重心偏高的影响,学校德育总是从教条和理想出发,没有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导致基础德育的缺失。

《弟子规》将道德培养寓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通过规范学生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塑造其谦虚恭顺、诚敬好学的品格。

3.对家庭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向来注重伦理道德。

然而,现今的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传统伦理,伦理亲情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不断增加的单亲家庭、家庭意识的冷漠淡化、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等等。

可见,许多社会问题与家庭相关联。

《弟子规》强调“孝悌”二字,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伦理亲情,教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懂规矩,守规矩,用亲情维系、巩固家庭。

因为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对社会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弟子规》所倡导的思想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弟子规》首先注重的是家庭内部关系:

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对待同辈,进而扩展开来,如何对待一般民众。

其次,它注重个人的修养,包括如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人文化涵养,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

当今的社会,经济在迅猛地发展,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社会的进步,以《弟子规》所蕴含的思想来引导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力提升国民素质。

(二)明确的教育目标

《弟子规》是一本生活规范,汇聚了儒家经典的精华。

它一开始就阐明了“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读本。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尊重长辈;其次要“谨信”,从言语、行为到思想上,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然后“爱众’’、“亲仁”,就是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还要向有修养的长者学习请教;最后“有余力,则学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受益一生。

(三)丰富的教育内容

《弟子规》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把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认真学习、人际交往等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现代学生礼仪与规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溯源到《弟子规》。

1、孝亲尊老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二十四孝。

而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都有点为我独尊的味道,在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自以为很对,跟父母顶嘴。

而《弟子规》中对“孝悌”二字论述很多,强调对感恩之心的重视。

如要求子女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其意思是子女要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决不能随意应付,并将训示的内容牢记在心。

如果子女犯了错误,更应当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

”因为季节的时间的不同,对孝也有了具体且不同的规定。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习惯。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乃至以后的每一步成长,无不伴随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应当对父母心存感恩。

《弟子规》倡导敬老爱老,敬老为先。

在这种敬老爱老的氛围下,孩子们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明白如何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原则,现代的小学生不仅好逸恶劳而且更重要的是缺乏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弟子规》把诚实守信作为人生重要的道德修养之一。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意思是要借用别人的东西,就应明明白白地向人家借。

如果没有征求人家的同意,就私自把东西拿来用,那就和偷是一样的。

用完借来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再用时,借起来比较方便。

凡是自己说出去的话,要以“信”字为先,不能心存欺诈,不可讹传乱语。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要求学生对于尚不确定的事情不轻易许诺。

《弟子规》认为,诚实守信应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约束,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和自觉性,在外在的道德规范下,逐步内化成自身的道德需求,并形成一种“自动自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3、举止文明

《弟子规》处处体现尊重之礼。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爱是基础,尊重是表现形式。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大意是: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先坐下来,长辈坐下的时候,招呼我们,允许我们坐下,我们才可以坐下来。

在长辈面前说话的声音要放低一些,但是声音不要低得听不清楚,那也不恰当。

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注视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如果把钱财物品看得淡一些,兄弟间的怨恨又从哪里生呢?

说话时做到相互忍让,不要太冲动,说出伤感情的话,那么忿恨自然就消失了。

《弟子规》通过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得体的举止仪态,在生活中对长辈,对朋友做到尊重有礼,温文尔雅,礼貌得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人们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团结共进,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才能更和谐。

4.勤奋学习

《弟子规》中说: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味理真。

’’意思是说:

学了文化知识,但没有把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只是装样子的话,只会增长浮华。

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去做,而不学习圣贤文章,就会变的自以为是,这就违背了真理。

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即读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到“三到”,就是眼到,手到,心到,这三条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在学习中遇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就要随手记录下来。

等找到老师、朋友及时求教,弄清楚真正的含义。

如果学生的学习的态度端正了,学习的习惯养成了,学习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5、人际交往

《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

《弟子规》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

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

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

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

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

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

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

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

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

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四)积极的教育方法

作为童蒙教材的《弟子规》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

注重内省、环境陶冶、身教示范等等。

1.注重内省法

《弟子规》提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跛。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大意是:

看到别人的善行和优点,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得还很远,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在心里先反省自己,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要马上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也要自我警惕。

自省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它如同一面镜子,能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完美与不足,使自己不断的完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

2.环境陶冶法

《弟子规》中说道“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

书房要清雅,四周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整洁,笔和砚台要摆放整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格外用功地读书。

井井有条的环境有助于小学生的归纳记忆的形成,当物品都有序摆放时,他们在无形中养成了一种“类似物品分类和概念归类’’的思维模式。

有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在整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在脏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

良好的环境不仅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让人心情愉悦,做起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身教示范法

《弟子规》提到: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意思是说:

能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一定会获益良多:

品德会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过错会一天比一天少。

不亲近有仁德的人,就有无限的害处;品德不好的人就会乘机接近你,很多事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对我们会产生诸多的影响。

所以,小学生从小多亲近品德优良的人,或尊为老师,或交为朋友,有助于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

(五)摒弃其中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思想

《弟子规》作为一本融入儒家精华的著作,成书于封建道德体制下,由于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它反映出作者思想上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继承学习其中的一些道德规范。

1.“老好人”的消极态度

《弟子规》中说: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

道人善,即为善。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话说不如少:

惟其事:

勿佞巧。

”书中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书中让孩子少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

这明显在教人如何做一个好好先生,强调的是明哲保身,只顾自己。

从道德礼仪方面来讲,或许有道理,但这样做,无疑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冲突,窒息了孩子率真的天性。

同时,在对待别人的缺点时,我们不能总是熟视无睹,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并及时加以指正。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老好人”的态度。

有位哲人曾批评道:

“只有在私有制社会中才会存在这种不分是非,不负责任的自私心理。

这是与当今时代所讲求的原则性,并且积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道德标准背道而驰的。

2.愚善愚孝的守旧传统

《弟子规》中说: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里强调父母如若去世,要守孝三年,常常悲伤地哭泣;自己住的地方改为简朴,并戒绝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办理父母亲的丧失要合乎礼法,不可草率马虎,不能随便的对待死去的亲人,要像亲人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他。

这里的有些说法是十分不合适的,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

守孝三年无可厚非,但应提倡薄葬简葬。

诸如“父母责,须顺从”、“亲所恶,谨为去”等教义也需要我们判断一下父母的行为是否合理,再决定处理方式。

如果对父母长辈的一切要求都要毫无选择的做到做好,对长辈的一切言行都言之必行,这很容易导致愚孝现象的发生,也就是当父母长辈发出一些错误的命令时会盲从。

3.墨守成规的平庸思想

《弟子规》中提到: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句话的意思是:

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不能任性,自作主张,要及时告诉父母;如果随性而为,自己的道理就有亏损,是不孝的行为。

从表面看似乎正确,孩子年龄小,还没有任何经验,因此要求孩子有什么事情事先向父母请示。

虽然这样可以得到父母的经验指导,但有的时候,父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不给孩子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

《弟子规》中说:

“对尊长,勿现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意思是说:

在长辈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藐视长辈。

路上遇到长辈要赶紧上前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有和我们讲话,就要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的候着。

如果自己骑着马要下马或者乘着车要下车,等长辈走出百余步远之后,再上马或者上车离开。

尊卑过于分明,依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是一个顺民、一个良民,这符合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而这与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不适宜作为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

总的来说,《弟子规》的积极因素还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我们要用批判和继承的态度来认识,再充分发扬传统伦理精髓的同时,也要从细微处着手,紧跟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把其中的优秀思想发挥极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哪怕是真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弟子规》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使它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得以纠正和改良。

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当中,始终把做人的习惯养成放在第一位,这也正是养成教育的精髓。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求真思想还是生活教育,也都无处不显现出对于滋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

追溯我国教育的本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那如何让他们成为文明、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呢?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初浅认识:

1、学习弟子规

    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是人生最好的交际,“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