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0548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5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初中教学设计 全Word下载.docx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探究

【假设】: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2、“空气”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

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

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

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

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

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形

纳成

总概

结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

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观看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合得出结论

比较: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3、《认识氧气》教学设计

《认识氧气》选自粤教科学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教材以氧气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为切入口,然后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最后引出氧气的用途。

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

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氧气的性质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中设置了3个实验和3个现象记录以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氧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让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更深刻的认识。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探究情景,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氧气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因此采取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是:

探究主题—实验事实—表达与交流—解释与结论。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成分》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

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变化反应类型的开始,学好本课,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了解氧化反应,理解化合反应定义,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性质的课堂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培养严谨科学态度,以及对化学的好奇心、探究欲。

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环节

预期效果

学生回忆

巩固旧知

1、追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物理性质

回答前面学习过的知识: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导入新课

假如你去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你将准备哪些必需用品?

为什么?

交流、发言。

创设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引出本节研究的内容。

思考阅读

物理性质

1、提出问题:

大家和氧气做了十多年的“好朋友”,请问你了解的氧气是怎样的?

2、展示一瓶氧气

3、设计简易方案探究氧气物理性质,如:

(1)在高山的山峰和山脚体验呼吸。

(2)水中生物为何可以存活等。

4、阅读教材得到相应数据。

观察分析

阅读总结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已知的向探索未知过渡,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探究

观察思考

指导学生实验方法,提示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分组实验

细致观察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美。

小组研讨

全班交流

引导

1、描述实验现象。

2、以组为单位讨论每一实验现象和结论。

3、各组间相互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分析归纳

形成概念

点评

讨论氧气化学性质和文字表达式的特征,归纳得出化合、氧化反应等概念。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从而学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随堂练习

巩固提高

精讲点拨

做课本习题

进一步达到课程目标。

播放录相

联系运用

电脑播放工厂燃烧煤炭等多个生活实景录相。

根据情景写出有关文字表达式和指出反应类型系列问题。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

复习性质

学得用途

1、复习氧气性质

2、结合课本3-3图引导学生讲出氧气各种用途。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寻找表达氧气用途最佳的词语。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概括能力,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重要化学思想。

过程回顾

师生总结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何体会?

2、补充说明。

小结、交流。

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让学生体会知识脉络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布置作业

课外查阅资料,上网搜集更多“氧”的故事,为专题报告会做准备。

参考网站:

1、

2、

3、

4、

5、

6、

4、“自然的水”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

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

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

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

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

定量。

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

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

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

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1课时。

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

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

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

(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

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或制做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

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

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

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

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

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5、“分子”教学设计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

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

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

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

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

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

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

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将宏观现象作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

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

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

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