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745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第6章萜类与挥发油Word下载.docx

9.

下列分子属于(

B)

H3Cch3a.开链单萜B.单环单萜C.双环单萜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

10.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A)

11.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

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11.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A)

A.苯丙素衍生物B.桂皮酸类化合物C.水杨酸类化合物D.色原

酮类化合物E•丁香酚

12•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B)

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

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D.苯丙素类化合物E.双环单萜类化合

13.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C)

B.芳香族化合物

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

A)

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A.脂肪族化合物

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E.三萜类化合物

14.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A.6C—3C的基本碳架

C.内酯结构D.色原酮的基本母核E.6C—3C—6C的基本碳架

16.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B)

A.升华试验B.挥发性试验(油斑实验)C.泡沫试验D.溶血试验

E.沉淀反应

17.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A)

A.醚<酮<醛<醇<羧酸B.酮<醚<醛<醇<羧酸C.醛<醚<酮<醇<羧酸

D.羧酸<醚<酮<醛<醇E.醇<羧酸<醚<醛<酮

18.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B)

A.乙醇B.石油醚C.醋酸乙酯D.酸性水溶液E.碱性水

溶液

19•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D)

A.上行展开B.下行展开C.径向展开D.单向二次展开E.单

向多次展开

20.水蒸汽蒸馏法不能用于哪项提取(E)

A.挥发油B.挥发性生物碱

C.

小分子游离香豆素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21.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

(B)

22.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沢-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E)

A•双键的数目B•双键的位置C•双键的顺反异构

D.双键的有无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2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D)

A.特殊气味B.挥发性C.几乎不溶于水D.稳定性E.具有一定的

物理常数

24.

A)

C.2%高锰酸钾溶液

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A.亚硫酸氢钠试剂B.三氯化铁试剂

D.异羟肟酸铁试剂E.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25.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E)

A.径向展开B.上行展开C.下行展开D.双向二次展开E.

单向二次展开

26.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B)

A.三氯化铁试剂B.香草醛-浓硫酸试剂C.高锰酸钾溶液

D.异羟肟酸铁试剂E.2,4-二硝基苯肼试剂

27.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D)

A.紫杉醇B.

穿心莲内酯

C.龙胆苦苷

D.薄荷醇

E.银杏内酯

28.苷兀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D)

A.强心苷B.三萜皂苷

C.甾体皂苷

D.环稀醚萜苷

E.蒽

醌苷

29.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C)

A.酸性强于酚类

B.酸性弱于羧酸类

C.溶于60

〜70%硫酸

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

30.薁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A)

A.与FeCb呈色B.能溶于60%硫酸C.与5%溴/CHCl3

呈色

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E.能溶于石油醚

31.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D)

A.莪术醇B.莪术二酮C.马桑毒素D•青蒿素E.紫杉

3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C)

A•提取效率高B•没有污染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

便

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E.缩短提取流程

33.环烯醚萜类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中,原因是(A)

A.结构中具有半缩醛羟基B.结构中具有环状半缩醛羟基

C.结构中具有缩醛羟基D.结构中具有环状缩醛羟基E.结构中具有

烯醚键羟基

34.某一化合物能使溴水褪色,能与顺丁烯二酸酐生成结晶形加成物,该化合物具有(B)

A.羰基B.共轭双键C.环外双键D.环内双键

35•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这是因为其中含有:

B

A.鞣质酯苷B.环烯醚萜苷C.羟基香豆素苷D.黄酮醇苷

36•具有芳香化的性质,具有酚的通性和酸性,其羰基的性质类似羧酸中的羰基,而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的化合物是:

C

 

39.环烯醚萜类多以哪种形式存在:

D.萜源功能基

A.酯B.游离C.苷

40.用溶剂提取环烯醚萜苷时,常在植物材料粗粉中伴入碳酸钙或氢氧化钡,目

的是:

A

41.

卓酚酮类具有酸性,其酸性:

42.

45.临床应用的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有:

A.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双酯衍生物B.穿心莲内酯磺酸钠衍生物

C.穿心莲内酯乙酰化衍生物D.穿心莲内酯甲醚衍生物

46•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时常选择哪种物质为超临界流体物质:

E

A.氯化亚氮B.乙烷C.乙烯D.甲苯E.二氧化碳

13.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可用:

A.5%NaHCO3和2%NaOHB.1%HCI或H2SO4C.邻苯二甲酸

D.Girard试剂T或PE.2%NaHSO3

47•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酚酸性成分可用:

A

C.邻苯二甲酸

A.5%NaHCO3和2%NaOHB.1%HCl或H2SO4

48•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含羰基类成分可用:

D

A.5%NaHCO3和2%NaOHB.1%HCI或H2SO4

49•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可用:

A.5%NaHC03和2%NaOHB.1%HCI或H2SO4

D.Girard试剂T或PE.2%NaHS03

50.下列化合物可制成油溶性注射剂的是:

C

A.青蒿素B.青蒿琥珀酸酯钠C.二氢青蒿素甲醚

D.穿心莲内酯磺酸钠E.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单酯钾

51.挥发油中的芳香化合物多为(D)的衍生物。

A.苯酚B.苯甲醇C.苯甲醛D.苯丙素E.苯甲酸

52.区别油脂与挥发油可利用下述哪项性质较为可靠:

D.不饱和度E.油斑

D.浸取法E.共

A.气味B.折光率C.相对密度

试验

53.提取某些贵重的挥发油,常选用的方法是:

A.水蒸气蒸馏法B.吸收法C.压榨法

水蒸馏法

54.

Girard试剂的反应条件为:

55.分离挥发油中羰基成分,采用亚硫酸氢钠试剂,其反应条件为:

A.回流提取B.酸性下加热回流C.碱性下加热回流

低温短时振摇萃取E.加热煮沸

酯类

3.萜苷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常采用的方法有(ABC)

A.溶剂法B.活性炭吸附法C.大孔树脂吸附法D.水蒸汽蒸馏法

E.升华法

4.非苷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可选用(CDE)

A.酸性水溶液B.碱性水溶液C.乙醇D.氯仿E.甲

5•能利用加成反应进行分离、纯化的有(AC)

6.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利用的特殊官能团有(ABCDE)

A.内酯键B.双键C.羰基D.碱性基团E.酸性基

7.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AD)

A.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B.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C.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D.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及其它化合物

E.

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不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为(BCDE)

C.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快D.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

E.化合物的极性与洗脱速度无关

11.挥发油中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包括(ABCDE)

A.醇、酚B.醚C.醛酮D.酸E.酯和内酯

12.常用于分离、鉴定挥发油的色谱法为(ABC)

A.硅胶吸附色谱法B.氧化铝吸附色谱法C.气相色谱法

D.离子交换色谱法E.大孔吸附色谱法

14.挥发油主要存在于植物的(ABCD)

A.腺毛B.油室C.油管D.分泌细胞或树脂道E.导

15.挥发油的存在形式有(AC)

A.油滴状态B•盐的形式C.苷的形式D•与粘液质、树脂共同存在

E.分子复合物的形式

16.挥发油易溶的溶剂有(ABDE)

A.石油醚B.苯C.水D.乙醚E.氯仿

17.能用于挥发油鉴别的物理常数有(BCD)

A.酸值B.比重C.比旋光度D.折光率E.熔

八、、

18.挥发油氧化变质后,一般的现象有(ABCDE)

A.颜色变深B.比重增大C.聚合形成树脂样物质D.失去挥发性

E.气味改变

19.挥发油中各组分与结构有关的因素包括(ABCD)

A.碳原子数不同B.含氧官能团极性不同

C.是否具有双键D.双键数目不同E.是否形成环状

20.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包括(ABCDE)

A.水蒸汽蒸馏法B.溶剂提取法C.冷压法D.油脂吸收法

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1.挥发油组成成分有(BCDE)

A.环烯醚萜B.脂肪族小分子C.芳香族化合物D.单萜

E.倍半萜

22.挥发油具有的通性有(ABCE)

A.特殊气味B.挥发油C.几乎不溶于水D.稳定性E.具

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23.下列化合物属于单萜的有(ABD)

A.B.C.D.

【判断题】

1•二萜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挥发性。

"

2•青蒿素是一种具有二萜骨架的过氧化物,是由国外研制的一种高效抗疟活性物质。

X

3•从数值上讲,皂化值就是酸值和酯值的综合。

V

4•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单萜,其碳架符合异戊二烯规则。

5•水蒸气蒸馏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

6•挥发油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加重,颜色变深,甚至树脂化。

7•挥发油是植物体内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能挥散的油状液体化合物。

8•当药苦酯苷的苦味比当药苦苷强100倍以上。

9•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聚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

10.含羰基结构的挥发性成分,都可以和亚硫酸氢钠加成生成水溶性盐。

11.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属于单萜类衍生物。

12•萜类成分的沸点随着分子量增大,双键数目增多而升高。

【填空题】

1•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化学结构分为三类:

萜类、芳香族类、脂肪族

类,其中以萜类为多见。

2•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浸取法)、(冷压法),所谓“香脂”

是用油脂吸收提取的。

3•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皿,例如薄荷脑、樟脑。

4•分馏法是依据各成分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物理方法,分子量增大,双

键数目增加,沸点升高,在含氧萜中,随着功能基极性增加,沸点升高,

含氧萜的沸点大于不含氧萜。

5•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化合物常采用—亚硫酸钠—和—法。

6•挥发油应密闭于棕色瓶中低温保存,以避免空气及光线的影响发

生分解变质。

7.Sabety反应和Ehrlich氏试剂可用于检出薁类成分,若含有此类化合物,则Sabety反应显蓝紫色或绿色,Ehrlich反应呈紫色或红色。

8.硝酸银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萜类化合物的分离,Rf值大小与双键

数目和位置有关,双键数目越多,Rf值越小。

9.青蒿素来源于植物青蒿(黄花蒿),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恶性疟疾,为提高其水溶性,临床上将其制成青蒿琥珀酰单脂,以充分发挥其疗效。

10.挥发油的色谱中,常用的通用显色剂有(硫酸)、(香兰素-浓硫酸)、(茴香

醛-浓硫酸)、(五氯化锑)、(三氯化锑)、(碘蒸气)、(磷钼酸),而专属性显色剂如2,4-二硝基苯肼或邻联茴香胺用于检出(醛和酮)类物质。

11.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在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首先合成活性异戊烯前体物,即由乙酰辅酶A与乙酰乙酰辅酶A生成甲戊二羟酸单酰辅酶A,后者首先还原成甲戊二羟酸,再衍生为各类萜类化合物。

12.龙脑又称樟醇,俗名冰片。

其左旋体主要得自艾纳香;

右旋体存在于白龙脑香树挥发油中。

合成品为消旋体。

13.薁类化合物具有五元环和七元环的骈合环,是一种非芳香

烃_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在中草药中的主要是愈创木醇衍生物。

14.挥发油的物理常数有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凝

固点。

衡量挥发油质量的化学指标有酸值、酯值、皂化值。

酸价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的含量;

酯价是代表挥发油中

酯类成分的含量。

15•低分子量和含功能基少的萜类,常温下多呈液态,具有挥发性

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极

性增大,沸点也相应增高。

16•青蒿素是过氧—倍半萜,系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疾有

效成分。

17.卓酚酮类是一类芳香单萜,其酚羟基由于邻位羰基的存在,酸性强于

一般酚羟基、弱于羧基。

18.萜类是一类有天然烃类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戊二烯分子聚合

而成,符合(C5H8)n通式。

5.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_中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挥

发性油状液体。

19.萜类的主要分类法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异戊二烯单位数目进行分类。

萜由20个碳组成。

20.某些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固体成分,此固体习称为脑。

如薄

荷醇也称薄荷脑__。

21.含有醛基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GirardT(P)反应给以分离,含有

醇类成分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邻苯二甲酸酐法与其它成分分离。

22•环烯醚萜类多以苷类形式存在,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

遇氨基酸或者与皮肤接触可以发生颜色变化。

23.奥类成分多存在于挥发油高沸点部分,呈兰、紫色,不但溶于石油醚,还可溶于强酸(60〜65%硫酸)。

24.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生而来的。

25.环烯醚萜为蚁臭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分子都带有烯键、醚键,属于环状单萜

衍生物。

26.在挥发油分级蒸馏时,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到蓝色或绿色的馏分,这显示有薁类成分。

【鉴别题】

答:

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B,无上述现象的是A。

ab

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a,无上述现象的是bo

【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某挥发油中含以下几中成分,如采用硅胶薄层检识,以醋酸乙酯-石油

醚展层,试写出各成分Rf大t小排列顺序:

>

>

>

Rf大t小排列顺序:

D>

E>

B>

A>

理由:

硅胶TLC是极性吸附,极性大的吸附牢,Rf小,反之Rf大,上述

化合物的极性大小排序是:

C>

A>

E>

D,所以,Rf大t小排列顺序:

D

2.含2.0%AgNO3处理的硅胶柱层析,以苯:

无水乙醚(5:

1)洗脱下列

两组化合物的洗脱先T后顺序为>

洗脱先后顺序为

采用硝酸银柱色谱分离,双键数目相同时,比较空间位阻的影响。

A是反式双键较顺式双键空间位阻大吸附力弱于B,C有末端双键因为空间位

阻最小,较非末端双键吸附牢,最后洗脱;

所以洗脱先t后顺序依次为

AtBtC。

3.

含20%AgNO3处理的硅胶柱层析,以苯:

无水乙醚(5:

洗脱先后顺序为a>

b>

_c

b、c双键多、吸附力〉a双键少、吸附力

c为环外双键吸附力〉b环内双键吸附力

【名词解释】

1•萜类化合物。

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VA)才是萜类化合

物真正的基本单元p219

2.挥发油。

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P258-260

3.精油。

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4•超临界流体(SF)。

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5.脑。

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6.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p22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p220

8乙酰价;

碘价(值);

Girard试剂p246;

酸值、酯值、皂化值p265;

薁类化合物p236

【问答题】

1.萜类化合物分为几类?

萜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各类萜在植物中主要以何

种形式存在。

p219-220

分类依据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异戊二烯的单元数进行的。

将含有两个异戊二

烯单元的称为单萜;

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倍半萜;

含有四个异戊二烯

单元的称为二萜;

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倍半萜;

含有六个异戊二烯

单元的称为三萜,依次类推。

并根据各萜类分子中具有碳环数目的有无和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2.挥发油的水蒸气蒸馏液,若由于其中的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或挥发

油含量低,不易分层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

水蒸气蒸馏液中的油水混合物不易分离时,则可将饱和盐水(如硫酸钠、

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其中,利用盐析作用促使油水的分离,或在盐析的同时用

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作两相溶剂萃取以萃出挥发油,然后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即可得到挥发油。

3•用单向二次展开的薄层色谱法检识挥发油中各成分时,为什么第一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最好大于第二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

单向二次展开先用极性稍强的展开剂进行第一次展层,当展开剂展至薄层板的一半距离时停止,立即挥去薄层板上的溶剂。

此时挥发油中极性较大的成分被分离展开,再改换极性较小的展开剂作第二次展层,极性较小的成分则被展开到终端,从而可使极性小的成分更好地分离展开,达到在一块薄层板上实现极性大小不同的多种成分都得到较好分离的目的。

4•挥发油的哪些性质可用于挥发油的检识?

可用于挥发油检识的性质有:

挥发性、气味、比重、比旋度、折光率等。

5.简述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

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为:

含氧单萜的沸点大于单萜,

在单萜中,沸点随分子中双键数目的增多而增高,一般三烯〉二烯〉一烯;

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增大而升高,醚〈酮〈醛〈醇〈羧酸,酯的

沸点比相应的醇沸点高(分子量大的原因);

含氧倍半萜与含氧单萜分子结构

相差5个碳原子,沸点更高。

6•为什么可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挥发油测定器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含量?

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也可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测定器中进行。

关键是在加热前,预先加入1ml二甲苯于测定器内,然后再进行水蒸气蒸馏,使蒸出的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溶于二甲苯中。

由于二甲苯的相对密度为0.8969,—般能使挥发油与二甲苯的混合溶液浮于水面.在计算挥发油的含量时,扣除加入二甲苯的体积即可。

7.挥发油的通性有那些,应该如何保存,为什么?

p261

8.卓酚酮是一类变形的单萜,试根据其结构讨论其应该具有的化学性质。

P227

9.试述加成反应在萜类化合物的鉴别、分离、提纯上的意义。

P243

【提取分离题】

1•槲皮素、多糖、皂甙、芦丁、挥发油,若采用下列流程进行分离,试将

(1)各成分填入适宜的括号内,

(2)并指出划线部分的目的。

(1)药材粉末

水蒸气蒸馏

烝馏液水煎液药渣

(挥发油)浓缩,加4倍量乙醇、过滤

沉淀滤液

(多糖)回收乙醇,通过聚酰胺柱分别用水,

含水乙醇梯度洗脱

r

水洗液

稀醇洗脱液

(芦丁)

n

较浓醇洗脱液

(槲皮素)

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1

水层

正丁醇层(皂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