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909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政专业复习笔记Word格式.docx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

一、个人与社会。

二、思想和行为。

三、教育主体和客体。

四、内化与外化五、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须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

但不能简单套用,而是借助于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

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前者研究所有的教育现象,后者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独特的领域。

伦理学:

是研究道德起源、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伦理学则是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二者在研究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

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只有掌握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政治学:

研究范围很广,它所研究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影响极大,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教育任务的重要依据。

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学只研究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有关政治思想准则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

社会学。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的人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群体、社会控制、青少年问题、家庭、人口、就业、犯罪问题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

6、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

是从各种文献(报纸、刊物、图书、档案、报表、报告和各种音像材料等)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包括历史文献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字材料。

观察法:

是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方法。

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大类。

实验法: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的方法。

包括;

标准实验和自然实验。

社会调查法:

包括社会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两部分。

方式:

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四种。

具体方法:

访谈法和问卷法。

在运用上述方法时,要注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总结经验法:

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是思想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把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才能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促进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发展。

这一原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必须据此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作用,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进步的要求,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万能论”这两种错误倾向。

8、人的本质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为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社会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这就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不同结论。

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有可能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根据。

10、简述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特点:

(1)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2)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3)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性:

(1)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

(2)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3)“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古为今用”:

(1)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1、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1)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3)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1)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12、如何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进行“洋为中用”?

(1)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2)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3)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1)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7——1935.1);

(2)成熟时期(1935.1——1945.8);

(3)发展时期(1945.8——1957.2);

(4)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2——1978.12);

(5)拨乱反正和发展新阶段(1978.12——今)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二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

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

答案:

“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

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

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

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

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

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

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

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

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

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

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

(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

(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

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

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

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

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

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答案:

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

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

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

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

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

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

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

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

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

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

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

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

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

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

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

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

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

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

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

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

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

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

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

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

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

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额基础。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

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联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

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

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

任何超越于这种党性之外的科学性都将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