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0411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doc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教育应对措施

姓名:

于素蕾学号:

20021534055

摘要:

当今社会,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就业领域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探讨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教育促进就业的可能性,提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可行性教育措施。

关键词:

就业形势;就业问题;教育措施

Abstract:

Nowthesociety,theemploymentquestionispaidmoreandmoreattentionbypeople,itisextremelyurgenttosolvetheemploymentproblem.Thistextisdirectedprimarilytotheoutstandingproblemthattheemploymentsituationofourcountryandemploymentfieldfaceatpresent,throughprobingintoeducationandtheconnectionofemployment,functionplayedinemploymentofeducation,proposesolvingtheproblemfeasibleeducationmeasureofemployment.

Keywords:

Employmentform;Employmentquestion;Educationmeasure

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后,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

教育与就业问题有相当的联系,并能够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就业问题显示出的不同特点,探讨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联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透视

2005年,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但是,在当前的就业领域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据统计,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

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

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1]。

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就业难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

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

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

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

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三)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加上往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

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大一批数量的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今年军队缩减名额,退役军人的数量将有所增加。

虽然安置人员总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会就业严峻形式和体制政策不完善的影响,就业安置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

(四)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下岗职工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

在资源枯竭的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的衰退,失业人员增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另外,面临就业困境的还有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

这三个方面的就业问题在当前都较为突出,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当前在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农村新增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不容小觑,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和服务有待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扩大和稳定。

二、教育促进就业的可能性

(一)发展教育可以减轻劳动力供给压力

由于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降低劳动参与率,可以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力数量。

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仍然成上升的局势,巨大的人口总量加上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加大了劳动力的供给量。

发展教育,可以有效地减轻劳动力供给压力。

据统计,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由于教育供给不足,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代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

1999~2001年,中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三年共计扩招323万人[2],相当于使同等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至少推迟就业3~4年,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培养和储备的功能,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未来新增劳动力的水平和结构也得到极大改善。

  

(二)教育产业与就业创造  

教育既是一门事业,又是一门产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带动教育行业自身和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出版印刷等与教育相关的服务行业就业岗位的增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能够创造就业岗位。

  

教育部门担负着传播和扩展科学知识的任务。

教育还能使青年人为非直线式的职业道路以及在其工作生涯期间数次变更职业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应当开发青年人的即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普遍具备处理迅速变化世界的复杂情况的能力。

这就是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在各种教育中都应当着力培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针对高等院校指出:

“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

这些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关于能力建设的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科技和教育基础与实力也越雄厚。

中国的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科技对就业岗位的创造效应不够显著。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赶不上入学率的增长速度,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就业难度逐步增大。

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要求他们必须转变求职择业的传统思维,走向自主创业。

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不同程度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据《全球创业观察》2002年的报告,在全球37个国家的创业活跃程度评估中,中国创业活动指数为12.3%(即100人中有12.3人在创业),排名第9位,表明中国正处于创业活动期。

但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0%~30%。

这说明,当前中国除了要改善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育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通行证  

伴随着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新兴的行业、职业和技术对素质和技能较高的人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

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要求的最低标准不断提高,导致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力大量积压,而文化程度水平较高或较高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上述现象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日趋两极分化,高端市场人才比较稀缺,低端劳动力市场相对过剩,教育成就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其新的动力源。

但是,在中国现有的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还较为稀少。

造成如今找大学生容易,找高级技师难的突出矛盾。

学校教育结构如何更好地反映市场需要,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人才,同时尊重教育规律,使教育结构之间能够相互提供保障和支持,相互拉动和推进,有利于高效、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是中国教育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  

目前中国的贫困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以及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的贫困。

另外一种类型是经济转轨冲击造成的贫困,主要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包括部分在职职工、下岗、失业、离退休人员、残疾、疾病及部分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仅直接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而且还提高了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使其免于收入贫困。

社会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口表现为没有就业或就业不充分,其主要原因是其劳动力素质或人力资本禀赋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获得。

  

加速城镇化进程,将农业劳动力更为迅速地转移为非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但城乡教育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拓展就业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民要具备基本的发展能力,必须从教育和培训抓起,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在城市,文化程度低、缺乏专门技能、年龄偏大的人往往会落入贫困人口的行列。

经分析,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主要在于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教育水平偏低,就业和创业能力较差,他们基本上是遭受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严重破坏的那一代人。

在城市下岗职工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体现在其教育程度上的劣势。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改善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分配状况,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

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采取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逐步加大对弱势群体教育扶贫的力度。

三、应对就业问题的教育措施

(一)大力发展教育,降低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

1、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可以降低初中毕业生的劳动参与率,从而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

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并不仅仅只起到暂时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只要保持已经形成的高中教育规模,高中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流作用就是长期性的。

高中阶段教育对缓解就业压力的贡献除了分流作用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有效的降低结构性事业。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低学历的就业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着更严重的事业威胁,同时也更难以实现再就业。

因此,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还可以缩短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使得社会在同等失业率下减少实际的就业压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工人、干部下岗的压力越来越严峻。

如果不能及时地启动我国居民的高等教育消费,将会造成高考落榜生与下岗职工争夺有限工作岗位的不良局面,使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式更加雪上加霜。

高等学校能够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入学,可以给下岗职工腾出大量的工作机会,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