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9183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文档格式.docx

这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信仰的缺失。

三、城乡、东西部和社会各阶层的贫富悬殊,激化了很多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总有一天会演变成两极分化。

封建社会里农民造反的例子不胜枚举了。

在那时候,当贫富差距到达顶点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动乱甚至引起改朝换代。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中国目前的社会构成已经与封建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主。

那种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不会回来,人民的政治以及文明意识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

当然不会发生封建社会下才有的动乱之类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中国的农民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都是社会的底层。

贫富的悬殊激化了中国人的仇富心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仇富心理,加之贫富悬殊,将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数据,中国还有9000万人达不到一天一美元的购买力标准。

这应该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说严重一点,在目前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背景下,农民越来越穷,这么多人就是社会不安的一颗定时炸弹。

四、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诸多问题,如沙尘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五、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

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

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

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

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定时期内手段和条件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们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程度。

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所带来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伟大的决策,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没人能否定。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我们在庆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在骄傲于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三十年来,我们出现过什么样的失误,以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的问题。

只有在吸取教训,认清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

改革开放前,我们经过了三十年的奋斗,建立起了宏伟的基业,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国际环境。

这一时期,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不像现在,特别是今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人民和政府的矛盾又加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太多的社会问题。

一、政治改革缓慢,与经济改革现状明显不一致

十三大以后,本来时要按照既定的蓝图和规划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料国内外发生了众多震惊世界的事件。

当时有一种非常有害的倾向,就是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重新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错误道路上。

当时党内高层和国家领导人对时局的估计,做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政策的修改。

从消除“总病根”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转向了完善人大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等。

这样,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中共越走越远,越来越边缘化。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构成尖锐的矛盾冲突。

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钳制,导致原有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党委集权和书记集权)更加严重,从而使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不断深化,经济发展难以顺利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腐败现象继续泛滥而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虽然在在重要文件和讲话中写写、说说,但总也不见实质性的行动。

即使有一些改革举措,也只是肤皮蹭痒,作些表面文章,实际上往往劳而无功,甚至还有负功。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质的核心的问题上,非但没有前进,反而有所倒退,滞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和突出,这就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新闻体制改革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改革的只是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单位的组织形

式等,改革的只是政府和新闻单位的关系问题,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我们要的改革是言论和出版自由,而这一点,毫无疑问,政府的改革并没有做到,现在的新闻审查制度还是非常严格。

胡适先生说: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

”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做为一个自由的人,我们却没有读新闻的自由,我们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信息。

二、官员贪污腐化,引发各种冲突

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贪污问

题越来越严重。

三、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了众多丑恶现象

四、城乡、东西部和社会各阶层的贫富悬殊,激化了很多问题

五、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污染环境的高昂代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我们要在总结以往成就经验的同时,放眼未来,挑出毛病,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提供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和问题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小康目标实现程度—

朱庆芳

摘要: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理念,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8个重要指标,建立了能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本文运用了3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3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关键词:

社会和谐度评价、建设成就、社会问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重大转折,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提高,社会基本稳定。

本文将运用指标体系和翔实的统计数字,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95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14.9倍,29年年均递增9.8%,比改革前的26年平均递增6.1%快了3.7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至2007年的6.0%。

由世界总量的位次从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的行列。

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97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2007年发展至166740亿元(折21939亿美元),增长469倍,占GDP的比例由9.7%上升至66.8%,中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

出口占GDP的比重达37.5%,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出口中初级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50%降为5%,进口商品中由34.8%降为25.4%。

由于连年贸易顺差和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5282亿美元。

(二)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运行机制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以来物资短缺问题,不仅生产资料靠计划分配,生活消费品市场化程度也很低。

从1954年实行粮票制到20世纪70年代,全国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达77种,有的地方多达近百种。

1978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才允许将剩余产品向市场买卖,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农民生活消费品中商品性比例由过去的41%上升至86%。

城乡许多商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从1993年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所有供应票证。

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已基本形成。

劳动力快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三十年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居民的需求,加快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速度,1978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2007年上升至24917万人,比1978年提高了4.1倍,年均递增5.8%,

1

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比例由12.2%提高到32.4%。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也由23.9%提高到40.4%。

2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递增率为10.8%。

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的公有制为以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结构转化。

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提出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变化最大的是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75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从0.04%上升到16.6%,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8.5%降为8.3%,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从从业人员从12.1%上升到26.9%,三资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从无到有,2007年已占6.1%,农民从生产队社员转变为家庭承包制农民,比例由69.3%降为42.2%。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仅繁荣了市场经济,而且减轻了就业压力。

(三)人口素质快速提高

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口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29年中人口素质指数增长了5.5倍,年均递增6.7%,是各类指数增长最快的,全国1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7年的8.4年,初中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25%提高到2007年的5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每万人口大学生在校生由8.9人提高至143人,增长了15倍,每万职工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了3.9倍。

计划生育取得很大成绩。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过去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降至2007年的5.2‰,计划生育以来共少生了四亿多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口和劳动就业压力,也简接提高了人口素质。

(四)生活质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1978-2007年,城乡人均收入水平,29年均递增7.1%和7.2%,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至2007年的7081元,实际增长了7.2倍,年均递增7.5%,比改革前26年2.2%的年均递增率快了5.3个百分点。

同期,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上,由65.9%降至40%,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城乡居的居住面积有了较大改善,住房质量大有提高。

居民生活的现代化、电气化程度逐步提高,综合体现在人均生活用电量有较大提高,从1978年的16.4度提高到2007年的275度,增长了16倍;

电话和移动电话已基本普及;

上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城镇已基本普及,电脑、摄像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工具已进入较富裕家庭。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用于文教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重均有明显提高,农村由1980年的5.1%上升至9.5%,城镇由1981年8.4%上升至13.3%,此外,在食品支出的构成凸显了营养和健康的需求,医疗保健费和外出旅游费增速和比重也有较大提高。

(五)2007年小康目标实现程度

根据24个主要指标组成小康指标体系,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的结果是:

2007年中国全民小康社会

2

建设已实现2020年目标的60%,其中,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实现64.7%,生活质量和环保子系统实现56.8%,社会稳定子系统只实现55.6%。

不过,未来十几年中,只要生活质量子系统及社会稳定子系统的小康目标年均实现进度分别达到4.4%和4.6%,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实现进度达到3.4%,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从近十年来这些子系统的小康目标实现进度达到了年均5.9%、11.2%等情况看,这些实现小康进度目标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详见附表1)。

从主要指标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计比重、城镇化比重及社会总支出比重,2007年均已实现目标65-75%左右,今后13年为达到目标的年均递增速度是2.3-3.4%,考虑到近七年年均递增在2.4-3.1%,这些要求大致是可以实现的。

在人均GDP指标上,若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计算,2020年时的人均GDP应达到31400元,2007年实现人均GDP18934元,达到目标值的60%;

根据近7年的递增速度,这一目标可提前六年实现;

若按年均递增6.5%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人均GDP可达到42600元,折合美元为6870美元,高于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值。

生活质量及环保子系统指标值在近七年年均递增达11%,而为实现2020年目标所需进度为年均递增4.4%。

其中,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3786元和4140元,比2000年增长96%和52%,年均递增10.1%和6.2%,而为实现2020年目标均所需进度为年均递增6.2%的速度,城镇一定能超过,农村如能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这个目标也是可以期待的。

环境投资占GDP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要达到目标,未来需要年均递增9%和8%,人均生活用电量目标根据近七年的递增速度看是有可能达到的,但环境投资占GDP比重差距较大,而且目前环境质量较差,2007年环境质量指数只有69.4%,实现小康目标并非易事。

环境质量的提高,牵涉到江河湖泊水质的改善,大气质量的改善需遏制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将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工程浩大,需巨额投资,其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难度较大。

要求各级决策层改变观念、改变经营方式,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显著的,社会是基本稳定的,但在发展中也有不协调之处。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在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是制度创新与冲突并存,是各阶层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不和谐及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

下面用指标体系对这一时期产生的主要社会问题加以剖析。

(一)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福利等支出,实际是有关民生的支出,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7年

3

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32500亿元,占GDP的13%,人均2466元。

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7800亿元,占GDP的7.1%,人均1350元;

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4700亿元,占GDP的5.9%,人均1115元。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明显偏低。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中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国、法国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20%左右的比例。

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估计为7000亿元左右,仅占GDP2.8%。

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平均7%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

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造成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文盲率仍达10%左右。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较少。

2007年卫生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700亿元,只占GDP的1.1%,人均仅205元。

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也严重不公平,约有80%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改革难度较大,改革进度慢,看病贵、看病难仍是居民的后顾之忧,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80%左右的农村人口无医疗保障。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7年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370亿元,占GDP的0.9%,人均180元。

文化事业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07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710亿元,占GDP1.5%,此比例低于国际水平,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明创造少且质量不高。

2007年国家和企业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为17800亿元,占GDP7.1%,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很少。

中国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3.4%,其中城镇覆盖率为62%,农村只有11%,大部分农民生活缺乏安全感。

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尤其是退休较早退休的人员退休费过低。

(二)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下降趋势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

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来,居民消费水平年均递增7.5%,低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8.6%的速度。

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7%降为2007年的35.4%,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世界各国消费率为60%~80%之间,高于中国20~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率(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9.8%上升至2007年的52.2%,但投资效益下降,每百元投资的新增GDP(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78年的53.0%降为30.3%,降低了43%。

其次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偏低。

据调查,约有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购买力较弱,消费能力最低的贫困人口居高不下,贫困率高达6%,消费能力较强的高收入者只占总人口的10%左右,比例偏低。

第三是当前中低收入者承受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

2007年,

4

三项支出约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1/4和1/3左右,因此居民不敢大胆消费而增加了储蓄。

(三)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1.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贫富差距是各种收入差距的综合反映。

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的城乡住户调查,20%的高收入与20%低收入的比较,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为6.5倍,比1978年的2.7倍扩大了3.8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的水平,比1984年的0.26扩大了近1倍,不仅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且也超过了美、法、日、英、德、韩等国0.3~0.4的水平。

2.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7年已扩大至3.33倍。

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

随着农村改革加快,农民收入翻番,城乡收入差距今后将有可能缩小。

3.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2007年,证券业的年人均工资最高,达14.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次是其他金融活动和软件业,达6.96万元和6.22万元;

最低的是畜牧业、农业职工,分别仅为9521元和9861元。

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比上年的7.8倍扩大了7.2倍,如果计入高收入行业的灰色收入,则行业收入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