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02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压轴题.doc

初二期末复习题

1.△ABC、△ADE都是正三角形,CD=BF.

(1)、求证:

△ACD≌△CBF

(2)、当D运动至BC边上的何处时,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且∠DEF=30°,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⑴.证明△ACD≌△CBF已经有了CD=BF,而△ABC、△ADE都是正三角形又可以给我们提供条件,根据“”判定方法可以证得△ACD≌△CBF.

⑵.根据⑴问的△ACD≌△CBF得出,又△ADE是正三角形的,所以;要使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证.

若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则;当时,就有,此时就能证得.由正△ADE可以得出,则,;由于等腰三角形具有“三线合一”的特征,所以当D运动至BC边上中点时,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

2.D为□ABCD外一点,∠APC=∠BPD=90°.求证:

□ABCD为矩形

分析:

判定矩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在已知了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的情况下,要判定是矩形的途径有两条:

其一、找

一内角是直角;其二、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

由于本题的另一主要条件是∠APC=∠BPD=90°,要根据题中条件和图形位置转换成四边形的内角为90°比较困难,所以本题我们先想办法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

我们发现本题在和的两斜边的交点恰好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知:

同时是的中点;所以自然联想到连结这条两直角三角形公共的中线(见图).根据以上条件,在和中就有:

故,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判定是矩形.

C

A

B

H

D

E

F

3.△ABC中,∠BAC=90°,BD平分∠ABC,AH⊥BC于H交BD于E,DF⊥BC于F,求证:

四边形AEFD是菱形

分析:

判定菱形方法主要有三种,三种方法都可以使本题获得解决.

下面我们选择“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一途径来分析.

可以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进而容易证明

≌,所以;再证明≌

可以得到(也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推出

所以,于是,故四边形是菱形.

4、如图所示,在菱形中,,为正三角形,点分别在菱形的边上滑动,且不与重合.

⑴.证明不论在D上如何滑动,总有?

⑵.当点在上滑动时,探讨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

分析:

⑴.先求证,进而求证为等边三角形,得进而求证≌,即可求得

⑵.根据≌可得;根据四边形===即可解得.

⑴.证明:

连接AC,如下图所示.

∵四边形为菱形,∴

∴∵∴∴和都为等边三角形

∴在和中,∴≌∴

⑵.解:

四边形AECF的面积不变.理由:

由⑴得≌,则.

故四边形===是定值.作于点,则来源:

学科网]

图25-1

四边形=S

5、

(1)在图25-1中,已知∠MAN=120°,AC平分∠MAN.

∠ABC=∠ADC=90°,则能得如下两个结论:

①DC=BC;②AD+AB=AC.请你证明结论②;

(2)在图25-2中,把

(1)中的条件“∠ABC=∠ADC=90°”改为∠ABC+∠ADC=180°,

其他条件不变,则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

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25-2

5、

(1)证明:

∵∠MAN=120°,AC平分∠MAN.

∴∠DAC=∠BAC=60∵∠ABC=∠ADC=90°,

∴∠DCA=∠BCA=30°,

在Rt△ACD中,∠DCA=30°,Rt△ACB中,

∠BCA=30°∴AC=2AD,AC=2AB,

图25-2

∴2AD=2AB∴AD=AB∴AD+AB=AC.

(2)解:

(1)中的结论①DC=BC;②AD+AB=AC都成立

理由如下:

如图24-2,在AN上截取AE=AC,连结CE,

∵∠BAC=60°,∴△CAE为等边三角形,

∴AC=CE,∠AEC=60°,∵∠DAC=60°,

∴∠DAC=∠AEC,∵∠ABC+∠ADC=180°∠ABC+∠EBC=180°,∴∠ADC=∠EBC,∴∴DC=BC,DA=BE,∴AD+AB=AB+BE=AE,∴AD+AB=AC.

6如图所示,直线:

y=-与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在y轴上有一点C(0,4),动点M从A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轴向左移动.

(1)求A、B两点的坐标;

(2)求△COM的面积S与M的移动时间

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t为何值时△COM≌△AOB,并求

此时M点的坐标.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4,0)、B(0,2);

(2)∵C(0,4),A(4,0)∴OC=OA=4,

当0≤t≤4时,OM=OA-AM=4-t,S△OCM=

1

2

×4×(4-t)=8-2t;

当t>4时,OM=AM-OA=t-4,S△OCM=

1

2

×4×(t-4)=2t-8;

(3)分为两种情况:

①当M在OA上时,OB=OM=2,△COM≌△AOB.∴AM=OA-OM=4-2=2

∴动点M从A点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向左移动2个单位,所需要的时间是2秒钟;

M(2,0),

②当M在AO的延长线上时,OM=OB=2,则M(-2,0),即M点的坐标是(2,0)或(-2,0).

y

F

EAOx

7、如图,直线y=kx+6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点E和点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0,6)。

(1)求k的值;

(2)若点P(x,y)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探究:

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的面积为,并说明理由。

解:

(1)把E(-8,0)代入直线y=kx+6中得:

0=-8k+6,解得:

k=

(2)直线是:

y=x+6即P坐标是:

(x,x+6) 所以:

OPA的面积是:

S=×|OA|×(x+6)=×6×(x+6)=x+18  (-8

 =x+18  x=-6.5y=×(-6.5)+6=即当P点运动到(-6.5,)时面积是。

8、在△ABC中,∠B=60°点P从B点开始出发向C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线段AP的长为y,线段BP的长为x(如图甲),而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乙所示  Q(1,  )是函数图象上的最低点  请仔细观察甲、乙两图,解答下列问题  

 

(1)请直接写出AB边的长和BC边上的高AH的长;

(2)求∠B的度数;

(3)若△ABP为钝角三角形,求x的取值范围 

试题分析:

(1)从图乙可得当x=0时,y的值即是AB的长度,故AB=2;

图乙函数图象的最低点的y值是AH的值,故AH=

(2)在RT△ABH中,AH= ,BH=1,

故 (3)①当∠APB为钝角时,此时可得0<x<1;

②当∠BAP为钝角时,过点A作AP⊥AB,

 

则BP=4,

即当4<x≤6时,∠BAP为钝角  

综上可得0<x<1或4<x≤6时△ABP为钝角三角形 

9、如图,已知点A,点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P为直线AB上的一点,PA=PB,AM、BN分别垂直与x轴、y轴,连接PM、PN.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如图1,P、A、B在第三象限,猜想PM,PN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点P、A在第三象限,点B在第一象限,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

(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1)∵点A,点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直线AB的解析式是y=x;

(2)PM=PN且PM⊥PN,

理由是:

过P作PE⊥x轴于E,PF⊥y轴于F,过A作AQ⊥y轴于Q,

∵A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PM⊥x轴于M,

∴AM=AQ,∠AMO=90°,∠MOA=45°,

∴∠MAO=∠MOA=45°,

∴OM=AM,

同理OQ=AQ,

∴OM=OQ,

同理OE=OF,PE=PF,

在△MEP和△NFP中

ME=NF

∠MEP=∠NFP=90°

PE=PF

∴△MEP≌△NFP(SAS),∴PM=PN,∠EPM=∠NPF,∵PE⊥x轴,PF⊥y轴,x轴⊥y轴,

∴∠EOF=∠OEP=∠OFP=90°,∴∠EPF=90°,

∴∠MPN=∠MPE+∠EPN=∠FPN+∠EPN=∠EPF=90°,即PM⊥PN;

(3)成立;

证明:

延长BN交AM于E,连接EP,

∵A、B在第一、三象限角的角平分线上,

∴∠MOA=∠BON=45°,

∵∠BNO=∠AMO=90°,∴∠NBO=∠EAO=∠NOB=45°,

∴AE=BE,BN=ON,∵∠ENO=∠NOM=∠EMO=90°,

∴四边形EMON是矩形,∴ME=ON=BN,∠AEB=90°,

∵P为AB中点,AE=BE,

∴∠MEP=∠NBP=45°,EP=PB,∠EPB=90°,

在△EMP和△BNP中

EP=BP

∠MEP=∠NBP

EM=BN

∴△EMP≌△BNP(SAS),

∴PM=PN,∠EPM=∠NPB,

∵∠EPB=90°,∴∠MPN=∠MPE+∠EPN=∠BPN+∠EPN=∠EPB=90°,

即PM⊥PN.

10、如图,点A的坐标是(-2,0),点B的坐标是(6,0),点C在第一象限

内且△OBC为等边三角形,直线BC交y轴于点D,过点A作直线AE⊥BD,垂足为E,交OC于点F.

(1)求直线BD的函数表达式;

(2)求线段OF的长;

(3)连接BF,OE,试判断线段BF和O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OBC是等边三角形,∴∠OBC=60°,OC=BC=OB,

∵点B的坐标为(6,0),∴OB=6,

在Rt△OBD中,∠OBC=60°,OB=6,∴∠ODB=30°,∴BD=12,∴OD=

122?

62

=6

3

∴点D的坐标为(0,6

3

),

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kx+b,则可得∴直线BD的函数解析式为y=-

3

x+6

3

(2)∵∠OCB=60°,∠CEF=90°,∴∠CFE=30°,∴∠AFO=30°(对顶角相等),又∵∠OBC=60°,∠AEB=90°,

∴∠BAE=30°,∴∠BAE=∠AFO,∴OF=OA=2.

(3)连接BF,OE,如图所示:

∵A(-2,0),B(6,0),

∴AB=8,在Rt△ABE中,∠ABE=60°,AB=8,

∴BE=

1

2

AB=4,∴CE=BC-BE=2,∴OF=CE=2,

在△COE和△OBF中,

CE=OF

∠OCE=∠BOF=60°

CO=OB

∴△COE≌△OBF(SAS),

∴OE=BF.

11、如图,A(1,0),B(4,0),M(5,3).动点P从点A出发,沿x轴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右移动,且过点P的直线l:

也随之移动.设移动时

间为t秒.

(1)当t=1时,求l的解析式;

(2)若l与线段BM有公共点,确定t的取值范围;

(3)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点M关于l的对称点落在y轴上.

解:

(1)直线y=-x+b交x轴于点P(1+t,0),

由题意,得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