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552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docx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

  

  左xx,男,现年56周岁。

地质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32年,历任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

参加过近百个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担任过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测负责人,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撰写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并出版专著一部,成果丰富,业绩卓著,是我院地质专业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一、山水作证,他为水利水电勘察奔忙一辈子

  他1981年7月毕业于xx省水利学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在学校他是个好学生,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和学习委员,一米七不到的个子一直活跃在校园内外。

当老师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专业前景时,他做梦都想尽快到一线去工作。

三年的学习任务结束之后,他被分配到队部位于邵阳市境内的我院第二地质勘测队。

从那天开始,无论到哪里工作,他的理想和追求都与白山黑水紧紧联系在一起。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工作,而水利水电行业的地质工作更加突出,这项工作目的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前期服务,比如要建一个水电站,首先要解决选址问题。

如果事前不把地质条件、存在的地质问题一一搞清楚,就无法为电站选址作出科学的决策。

地质工作中,有一项基础工作是“跑地质点”,是地质调查的基础,是编制地质资料的关键。

所有地质点都是靠地质队员一步一步跑出来,而这些地质点往往分布在高山峡谷之中,地形原始,人难走,路难行,荆棘遍地,危险四伏。

以城步白云水电站选择坝址为例,在零点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跑了3000多个地质点,几乎寸寸节节留下了地质人员的足迹。

  他毕业后第一次出差就尝到了野外工作的艰辛。

这年七月,他按照队部的要求,去安化县境内的敷溪口坝址。

这里是个大山沟,不通公路,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工地离长沙不到二百公里,却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抵达。

等他们辗转到达目的地之后,被安排住进了工棚。

这种工棚结构简单,黑油毛毡盖顶,竹篱笆立面糊上黄泥巴充作墙壁,稍微用手推一推,整体都能摇晃。

这就是勘测队员的“家”。

工棚设在资江边,背靠大山,四周是荒郊原野。

夏天屋里与屋外一样热得像个蒸笼,白天无法休息,夜里要等到河风吹起才能慢慢入睡。

冬天风从墙体缝隙中飕飕刮进来,雨雪从屋顶上趁机渗透进来,满屋子好像冰窖里摇风车——凉得透心刺骨。

唯一的取暖方式是挖个地炉烧煤块,但随你怎么烤着,下半身热了上半身始终是凉的。

同事们开玩笑说,除了心是热的外,其余都是冰冷的。

  物质生活的艰苦算不了什么,精神生活的匮乏,才是最大的考验。

那个时候,业余文化生活是收听收音机。

他有一台新华字典大小的收音机,大伙经常围在一起,听刘兰芳说评书,听苏小明唱歌,听马季讲相声,打发时光。

偶尔对着江面练嗓门,吼号子;围着江河岸边奔跑,用作释放压力。

特别那年过春节,他和三个同事被安排留守工地,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母亲身处异乡过年。

当深夜来临,四周一片寂静,躺在床上听到远方的农家开始燃放鞭炮时,他惶惶然,无法入眠。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地质工作者的辛劳注定相伴终生。

  左xx一次次从野外工作中,在体验艰苦的同时,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他从未言过累,叫过苦。

1985年至1989年他担任了城步县白云水电站的主要勘测负责人,前后4年时间,经历了自身成长、提高水平、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人生的主要阶段。

该项目是个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地形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他初次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既要向老同志学习技术提高水平,又要负责工地的人员安排和生产调度,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但他知难而进,从没退缩,白天带头攀悬崖爬峭壁搞地质调查,晚上整理资料做分析研究,还要考虑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在他的带领下,排除了许多艰难困苦,做成了优质工程。

在深山老林测量时,遇到过一条两米来长的毒蛇从树干上直愣愣地掉下来,掉在他的斗笠上,再掉到他的脚跟前。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他从没考虑退缩。

夏天,进山里勘测,必须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否则辣逼子、毛毛虫会毫不留情地伤害皮肤。

往往这样一趟回来,身上没有半根干纱,皮肤长痱子甚至溃难也是常有之事。

1986年5月,他在野外作业,突然山洪爆发,平常只有10余米宽的河道,洪水咆哮而来,树木、滚石横冲直撞,临时便桥瞬间被冲走,悬崖峭壁下无处藏身的地质队员只能冒险渡河,一个大浪打来,差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在野外,类似的考验几乎天天发生,而对于那个年代的他来说,总是一笑而过,从容淡定,从没跟领导和家人说起。

  1989年,他担负汝城县满天星水电站勘测负责人。

这里远离城市,人迹罕至,是一片原始的未开垦的处女地,从住地到规划发电厂房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可是真正到达目的地却要走两个小时以上。

原因就是中间隔着一座高山,需要翻越。

每次从山谷走向山峰的时候,要歇两次脚,饿了就借山上烧木炭的铁锅煮碗清水面充饥,或者到山上找些野果子吃,渴了就舀瓢山泉喝下。

日复一日,经过7个月才圆满完成野外任务。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多次担负着重要任务。

1996年10月,被第一次派遣出国到缅甸昆河水电站担任勘测技术副总负责人,这是一个行政与技术兼顾的职务,在技术上主要负责枢纽区地质平面调查工作,在行政上负责财务后勤保障。

  工地位于该国的昆河中游。

这里原始森林茂密,荆棘丛生,出入没有道路,周边荒无人烟。

同来的15人经过简短的修整后火速投入工作。

该工程没有前人留下的资料,工作的起点很低,基本的地质调查没有任何基础,只能凭自己的水平和智慧开展工作。

从工作的角度讲,左xx和同事们一道做得十分出色,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克服了毒蛇、野象、蚂蟥袭击的种种危险,凭着细致的工作和高超的水平,制作了全新的地质图,摸清了枢纽上下游十多公里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资料。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克服了酷暑和疟嫉的威胁,正当他们集中精力忘我工作的时候,一位职工突发高烧至41℃,并且打摆子。

大伙都以为患了感冒,可是经过吃药后,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致使神志昏迷,恶心呕吐,这一下可把大伙弄“懵”了。

左xx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不但要把工程完成好,而且要保证人员安全,有责任把人平安带出来,更有责任把人平安带回去。

看着躺在床上痛苦无力的同事,大伙焦急如焚。

老实讲,这样的情况谁也没见过。

虽然长年在外,经历的考验多,但这是头一遭遇到的打击,随即,项目部果断派出随队翻译,火速与当地的医院联络,方才知道同事患的是疟疾,是当地的一种地方病,一般由蚊虫叮咬所至,重症患者两三天可导致死亡。

如果当时不及时救治,很可能酿成生命的悲剧。

这是一次重创。

同来的另15位同事,一共有10位先后得了这种病。

剩余的5位同事,一方面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感染,另一方面要完成工作任务,在工期不变的情况下,可见他们的劳动强度加大了多少倍,他们克服困难,一人顶几人用,顽强拼命,硬是把这一艰巨任务完成了。

如今边境线上多了一座电站,更多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有句俗话:

“有女莫嫁地质郎”。

其实说的就是地质工作者的艰苦。

和左xx一起分来的同事,年纪都比较大,因为他们高考前大都有在农村或岗位锻炼多年的经历,到单位后都面临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城里的姑娘只要听说是野外工作,就摇脑壳,挂出免谈牌,因此“谈恋爱”成了他们莫大的奢望。

因为这个问题,数年后,队里有些同事相继调走,或改行,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左xx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目标,他在报到的欢迎会上说过自己至少要干二十年专业,他始终遵守自己的承诺,踏踏实实工作在第一线,他相信有奋斗就会有回报、有收获。

  在白云水电站工作期间,新婚后3天就去了工地。

  1986年9月,妻子早产难产,住进了医院,需剖腹产竟找不到签字的人。

由于当年通讯条件差,他在数百公里外的大山里无从晓得,直到三天后接到岳父的电报才将信将疑知道孩子降生。

他连夜安排好工作,次日清早赶往长沙,夜晚从火车站下车后一路狂奔,挤在医院关门前几分钟到达产房,前后用了15个小时。

当他见到身体虚弱、躺在床上的妻子时,妻子没有说话,只有怨气化作的无声的泪水,而他自己他只能忍受着苦涩的泪水和汗水,强作欢颜给妻子以安慰。

事后得知,手术是岳父从上海乘飞机赶回长沙到医院签字才实施的,住院数天,全靠从老家赶来的七十多岁的母亲做饭送饭,母亲不识字,不懂长沙语言,经常坐错车,走错路,个中滋味,有谁能知?

这一幕幕往事,也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憾事。

  左xx所走过的地方艰苦程度无法描述,但他不在乎。

他想到的是怎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经过艰苦实践磨炼,他由一名普通技术人员逐步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1997年提拔为专业主任工程师兼地质大队队长,但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先后担任洞庭湖区21个城市防洪、株洲航电枢纽初步设计、洞庭湖区十一个重点垸等大型工程的勘测负责人,环洞庭湖21个城市、洞庭湖区数千公里堤防上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迹,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冬,都有他奔忙在湖区的身影。

  20XX年正值南方冰灾,已年过半百的他亲自担任了湖北青龙水电站前期勘察负责人,该项目地处鄂西地区的深山峡谷中,周边是千米以上的高山峻岭,没有道路,每天需要淌水渡河,需要攀爬悬崖峭壁,平时很少出山,长达一个多月的冰灾期,满山遍野的冰雪,使人往而生畏,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困在深山农民家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困难,每天只能以土豆和玉米做主食,至今提起吃土豆,就有想吐的感觉。

  新疆塔日勒嘎、夏特、八村三个水电站位于祖国最西边陲,号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那里处于帕米尔高原,天山与昆仑山在此交汇,地震频发,风沙肆虐,方圆百里,无人居住。

他和同志们一道,住羊圈,睡帐篷,在野外吃风沙伴饭,喝简易过滤的河水,一年呆在工地超过7个月,他作为老同志,默默工作,一样爬山,一样涉水,无怨无悔,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

  朝迎曙日升,暮送夕阳下。

他由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奔“六”之人,但他的信念没有变,他的野外情节没有变。

三十多年来,他走遍了三湘四水,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所走的路程可以绕地球打两个圈,每年野外工作超过200天,他写过的各种技术文字报告超过30万字,画过的技术图纸达2000余张。

他为水利水电勘察奔忙一辈子。

  二、成果作证,他为水利科技进步奋斗一辈子

  工程地质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技术的发展却日新月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曾出不穷,左xx同志学历不高,他深深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才有立足之本。

因此,他在工作的同时,把学习知识、钻研技术、解决难题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数十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注重实践,解决难题

  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工程中遇到实际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是他的一贯作风,他凭着刻苦的钻研精神,解决了许多实际的工程难题。

  提出红层溶蚀风化新概念,解决复杂地基选址问题。

20XX年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株洲航电枢纽初步设计勘察总负责人,该工程位于湘江干流,属大型航电枢纽工程。

闸坝河段存在8个红层溶蚀风化深槽,对坝线及其他建筑物选择产生极大影响,交通部多次组织专家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研讨。

红层溶蚀风化深槽的形成机制、破坏形式、分布范围、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处理方案都是需要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勘察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些主要问题做工作,最终选择了一条唯一优秀的闸坝线,提出了地基综合处理措施,处理方案十分经济、合理、安全。

  制定了城市防洪勘察的技术标准,为国内城市防洪勘察提供了样本。

1999年担任xx洞庭湖区21个城市防洪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总负责人。

21个城市包括长沙、岳阳、常德、益阳四个地级市和环洞庭湖17个县城(市),工程区分布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总投资20多亿元,是一个特大型国家重点项目。

xx是最早启动城市防洪工程的省份,地质勘察没有经验可循,工作难度很大,防洪标准差别大,建筑物的级别和标准相差悬殊,勘察精度要求也不一样,建筑物种类繁多,勘察技术要求不同,分布地域广,有的城市分布在洞庭湖腹地,有的分布在洞庭湖边缘,地质条件多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