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200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Word文件下载.docx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贸易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实质\影响及其启示

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内外经济学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讨论,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一些解释。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可以从深层次上分析和解释此次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危机与货币信用危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危机往往是与整个经济的危机相伴而生的,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马克思对货币危机的研究是与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从《资本论》相关论述可以看到,货币危机往往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先导和表现;

而作为危机先兆的货币危机,并不是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说:

“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由此可见,研究金融危机,不能只局限于从金融现象本身来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必须深入到再生产过程中探本溯源。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上,如超前消费、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产品泛滥、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严、货币政策失误、投资者低估风险等等。

笔者认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基础上,是货币发行机制的超量发行和货币交易系统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存量货币与增量货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存量货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存储、借贷、汇兑等)沉淀在固定资产的投资或者游离于商品交易之外,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为补偿,增量货币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流通性不足,而客观上却不可避免地发生超量发行的问题。

但是,货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商品(与劳务)的交换,商品交换客观上存在价格扭曲的情况,而投资则客观上存在过度集中于某个产业领域的问题,这就造成货币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性。

当这种不对称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因此,金融危机只是货币与实体经济衔接过程的周期性表现,而不是根源于金融监管的问题。

金融监管的不同方法、力度强弱和金融机构的透明性,都不会从根本上避免经济规律中的金融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性特点,要求人类社会重新认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由于美元货币在不动产投资的多量,当相当比例的货币沉淀到某个不动产领域后,就会推动不动产价格的飞涨,而当该种不动产基本满足消费需求或者超过市场需求后,立即造成不动产流通量和再投资的迅速减少,其结果便是实体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直接导致货币紧缩。

货币紧缩的程度取决于货币退出商品市场的数量。

也就是说,货币紧缩程度与货币投资不动产的数量成正比,货币投入到不能够交换的不动产领域的数量越多,货币紧缩的程度就越大,而同时,金融危机的程度也就越深重。

二、国际金融危机充分体现了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破坏力发达国家的“双过剩”表现为以金融产品过剩为主,物质产品过剩为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早已从实体经济为主转入到虚拟经济为主的特殊阶段了。

例如在美国,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13%,金融产品则成为代表性的主要产出,从而确立了金融业作为美国主导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没有这个因素,当下危机就不会发生。

这场危机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发放。

美国政府为了走出2000-2001年股市泡沫破裂后的衰退困境,用低利率政策吹起了新的房产泡沫,迅速上扬的房价使得次级房贷拥有了比优质房贷更高的收益率。

经过房贷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把房贷收益流反复组合、倒手、拔高的“金融创新”,次级贷变成累进衍生、指数级放大的次级债。

再经保险公司为次级债投机交易保驾护航,又创新出诸如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当所有这些金融产品都卖给各国金融机构和公众之后,也就形成了一个蕴含巨大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全球债务链条。

而当利率终于走高、房价走低,房产泡沫难以为继之时,这些天文数字的金融产品就再也卖不出去,就是说,严重过剩了。

因此,这场危机才被叫做国际金融危机。

按照马克思的提示,次级债及其衍生品其实都是收入资本化的产物,即虚拟资本。

所以,这些金融产品过剩的危机亦即虚拟资本过剩的危机。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而虚拟化运行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

1.虚拟资本规模进一步膨胀。

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7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达50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30倍。

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32000亿美元,接近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日均交易量的80倍;

金融衍生产品日均交易额高达8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日均交易量的290倍。

2.虚拟资本的构成及其信用链条关系越来越复杂。

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通过多重打包和证券化技术,形成了一个信用扩张和虚拟资本膨胀的链条:

居民从房贷机构获得贷款,房贷机构又将贷款包装成住宅抵押贷款债券、抵押担保债券、担保债务凭证等衍生产品,卖给全球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则向个人投资者兜售。

这个链条,比马克思所描述的信用交错关系更为复杂,也就更加容易引发经济机体的过敏现象。

3.虚拟资本利用高杠杆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风险更加突出。

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创造业绩和赢得巨额利润,都采取高杠杆的金融资本运营方式,用尽可能少的自有资本去支配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本,将投资更多的集中在高风险产品上。

一旦金融基础产品的信用关系出现清偿问题,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来的倒金字塔式的整个金融产品市场就会轰然坍塌。

“危机一旦爆发,问题就只是支付手段。

但是因为这种支付手段的收进,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依赖于另一个人,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将会发生对市场上现有的支付手段即银行券的全面追逐。

”以美国为源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恶化,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这段论述。

这说明,马克思阐述的虚拟资本理论,对揭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启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资本全球化,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各个国家之间的投资、贸易和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国际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国际生产特别容易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市场特别容易过度膨胀,而资本跨境流动又极其敏感,所以金融危机特别容易产生,而且注定是国际性的。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已经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加上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存在着国际信用关系断裂的风险。

世界经济的一端是发达国家的低储蓄高消费,另一端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低消费,作为世界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积累了庞大的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缺口,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而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多通过购买美元债券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了美国政府和居民的高负债消费。

美国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一直靠滥发美元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提供融资,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美元长期贬值的风险和损失。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储备货币单极化矛盾的加剧,是金融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进而迅速波及全球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关联程度很高,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金融大国,还是制造大国,抑或是资源大国,全都无法与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脱钩,从而验证了马克思关于“出现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的市场会同时发生危机”这一论断的预见性。

从这场危机之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表现来看,尽管周期波动在时间上有先后,但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比以往更为明显,几乎可以说是一损俱损,这意味着国际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比过去更强了。

同时,金融危机也说明政策有助于暂时缓和危机,但明显具有暂时性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风险。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货币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危机,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货币就会加剧恐慌。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出的救市措施如出一辙,都实行了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是西方大国凭借其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采取直接创造货币的方式来制造通货膨胀,企图以此来挽救本国的危机并向别国转嫁危机。

从政策效果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有助于避免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然而其负面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出于挽救危机而采取的政策正在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准备条件。

从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变动的情形来看,有几个方面的风险应当予以密切关注:

1.国际股票和商品期货市场动荡的风险在上升。

从这场危机以来全球股票和商品期货价格大幅波动,主要原因是世界各国救市政策大大增加了全球的货币供给,但大量注资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直接或间接流入了股票和商品期货市场。

以美国金融机构为首的全球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在获得注资缓解了财务窘况之后,又一次在国际股票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掀起投机狂潮。

2.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在上升。

2009年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英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由于英美两国经济模式大同小异,救市手法又如出一辙,令国际投资者忧虑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将步英国之后尘,于是纷纷抛售美国国债,造成美国长期债券价格大幅下挫。

2010年以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表明欧美发达国家靠无节制发行债券来挽救危机、刺激经济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事件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信用危机阶段。

3.美元持续贬值的风险在上升。

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基于一篮子货币编制的美元指数,在短短数月之间上升超过20%,反映了欧洲、日本经济衰退超出预期,且金融体系比美国更为脆弱,于是全球避险资金只能回流美国。

2009年以来,由于环球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回升,令美元的避险货币地位丧失,加上市场担心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扩大,美元汇率再度出现大幅下挫态势,美元指数跌幅达10.9%。

从短期来看,影响美元汇率升跌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不过从长期来看,美国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等同于向全世界发行更多的美元,因而美元贬值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剧。

4.世界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在上升。

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国际金融市场重新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局面,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幅上升,然而世界经济企稳以至复苏却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必然面临两难境地:

若改变宽松货币政策、撤回刺激货币供应的措施,实体经济领域将面对融资收缩的压力,从而使经济持续低迷,甚至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

如果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取向、继续无节制地发行货币,金融市场投机浪潮将更加高涨,资产价格

/h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