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96842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 古代诗歌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理解诗意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析】选B、D。

诗歌尾联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更重要的意图在于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B、D项与此意不符。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本诗首联”是分析的重点,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理解首联内容,意为: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据此,可分析诗人性格。

答案:

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评分标准】点明性格特征给2分;

结合首联分析给4分。

2.[2017·

全国卷乙卷·

T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选BE。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情形,如同战士衔枚肃然疾走,不闻号令的声音。

E项,“表示……完成”错,是希望其他考官严格把关,精心阅卷,不是“依靠”。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鉴赏句子时,首先分析其表达技巧,然后分析相应的表达效果。

此句从表达技巧上看,运用了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

比喻生动贴切,衬托效果尤佳。

分析表达效果,不要遗漏作者的情感。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考生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017·

全国卷丙卷·

T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诗意助读】一篇《长恨歌》写尽爱恨悲欢,十首《秦中吟》却是雅正诗篇。

常被元稹偷学近体新诗,苦教李绅服输古体歌行。

世间功名富贵与我无缘,百年之后文章自当出名。

不要责怪我夸夸其谈,十五卷诗就在眼前。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选C、D。

C项,“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曲解诗意,“短李”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表明两人关系密切。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曲解诗意,诗人“世间富贵应无分”,仕途失意,诗歌自然不被认可,但作者的期望和无奈也蕴含其中,“身后文章合有名”既是自信也是当时失意的牢骚之语。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这首诗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

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

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对人生的慨叹;

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

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评分标准】每条3分,意思对即可。

4.(2017·

江苏卷·

T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解析】注意对古诗词中的内容的理解,把中间两联逐句分析并加以概括。

“醉”“乾坤迮”“病入中年”“百战铁衣空许国”都是应该展开描述的点。

壮志难酬,抱负未展;

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评分标准】每条2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解析】基本的解题思路是“手法+翻译+表达效果”。

手法上考查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虚写”。

情感上从“系钓舟”可以看出归隐之情,古诗词中的“渔”和“樵”都是非常典型的关于“归隐”的意象。

以“丹枫”照应“秋”;

寓情于景,诗人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评分标准】手法1分,诗句大意2分,表达效果2分。

5.(2017·

天津卷·

T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境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找出第二联中的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并且要分析其中描写或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然后描绘出画面内容。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评分标准】概括出画面特征1分,准确描述画面1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命题意图】该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分析。

如“清游”“静处”“心无累”“世有机”等。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评分标准】能够答出“闲适之心”之类的意思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尾联所运用的手法。

诗歌写的是“日落”时的情景,尾联所写的是“更待夜深”时的景物,表现一种清幽的意境;

同时,尾联还是写景,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意味深长。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赏析2分。

6.(2017•浙江卷•T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这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诗的前八句详细叙述了百姓遭遇春旱和秋早寒的灾难,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采地黄的事。

诗的后六句叙述的是卖地黄的场景和目的。

据此,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再填空。

采地黄 卖地黄

20.这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