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74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docx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

数说砥砺前行七十年新延平

—延平区建国70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七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七十年来,延平沧桑巨变。

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镌刻着七十年来延平人民励精图志、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一组组统计数据、一幅幅统计图表,是延平(注[1])经济社会发展七十年辉煌成就的最好历史印证。

一、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连上台阶

1949年延平地区生产总值(注[2])为1267万元,1960年突破1亿元,达1.36亿元,1961-1963经济困难时期分别下降39.8%、12.1%和6.2%,至1970年恢复到1.16亿元,1978年达2.03亿元,1949--1978平均增速9.69%,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每5年上一个台阶,1985年近5亿元,1990年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30亿元,2001年突破5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6年突破300亿元,2018年突破350亿元,达359.71亿元(见图1),比1949年增长了661.5倍。

1978—2018年平均增速为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2.5美元提高到1978年的348美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5.9倍;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达10977美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增长232.1倍,比1978年增长38.46倍。

 

 

(二)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从1949—1994年,原县级南平市时期的财政收入,由1949年197万元增加到1994年的22834万元,为1949年的115.9倍,其中1980年突破5000万元,1985年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2亿元,年平均增长11.1%;从1995年南平市改区至2018年,延平财政总收入由1995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6.0倍,市改区后年平均增速达19.9%(见图2)。

 

 

(三)固定资产投资强力支撑经济发展

1950年—1978年,受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各年度投资额波动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29年累计投资5亿元,年平均投资1713万元。

改革开放后40年,延平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1985年突破1亿元,1998年起突破20亿元,2009年起超过100亿元,2015年达到2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55亿元,年平均投资47.4亿元。

因统计方法改革,2015年以后不再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统计固定资产投资,从延平区发展看,1995年改区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至2005年起突破10亿元,2012年投资超100亿元,2017年投资达182.5亿元,比1995年增长152.1倍,年均递增25.6%;23年累计投资1226亿元,年均投资53.3亿元。

投资的强劲增长显著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4、图5)。

 

 

 

(四)工业迅速成长壮大

1949年,延平工业产值仅43万元,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部工业产值达347.96亿元。

随着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从2017年起,工业使用增加值指标进行计算,2017年、2018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6.2%,工业发展向着产业规模化、成分非公化、门类齐全化、产业绿色化方向迅速推进(见图6、图7)。

 

产业规模化。

解放前,延平只有火柴、碾米、化工、机修、印刷等规模很小的工业,建国后—1978年,依靠自力更生,逐步发展了冶炼、造纸、电子、机械、纺织、建材等国有工业,1978年仅有工业企业135家,总产值3亿元,企业平均产值222万元。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猛,2018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01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家。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迅猛,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三山(集团)南平市钢铁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老牌企业成为延平工业的领军企业。

成分非公化。

建国后—90年代中期,延平工业企业全部为国有或集体性质,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非国有工业得到空前发展,2018年末,非公工业企业达949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3.3%;延平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产值占99%,非公企业的市场地位凸显,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能力。

门类齐全化。

工业门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个发展到2018年的41个,涉及工业基本门类,初步形成了现代绿色农业、生物产业、先进制造业、数字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2018年实现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1%。

产业绿色化。

建国初期,延平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采矿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从最初的大力发展经济转换为绿色发展。

至2018年,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五大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绿色发展的目标。

(五)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1949—1978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科技水平等因素,农业生产力及效益相对较低,但较解放前有了长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137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5711万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3倍,年平均增长5.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农业连年丰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82年突破1亿元,1993年突破5亿元,1996年突破10亿元,2005年突破20亿元,2018年达到56.2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增长8倍,年平均增长5.5%,1949—2008年增长36倍,年平均增长5.3%(见图8)。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48.8万亩,总产量为3.3万吨,亩产94公斤。

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比1949年缩小67%,但总产量上升到6.0万吨,增长1.8倍,亩产373公斤,增长4.0倍。

2018年农业产值16.26亿元,是1978年的10.5倍。

林业生产快速推进。

1952年顺利完成山林改革任务,废除解放前封建地主山林所有制,结束了耕山人没有山、种树人没有树的历史。

1953年森林蓄积量达1770.6万立方米,为1949—2004年最高纪录,随后受“大跃进”过度消耗和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林政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影响,森林蓄积量降到1978年的939.2万立方米,下降47%。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治林、以法治林措施的有效推进,林业生产逐步恢复,1991年消灭宜林荒山,2003年实施林改—“分山到户”,至2018年末,森林蓄积量迅速上升到2080.10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1137.89万立方米,增长2.2倍;森林覆盖率达74%,比1953年提高26.4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更加优化。

1949年末,猪、牛、羊、家禽存栏数分别为2万头、0.2万头、0.3万头、25万只,1978年末,发展到9.6万头、0.8万头、0.4万头、42.7万只,分别增长3.8倍、3倍、33.3%和70.8%;改革开放后,经营体制和模式的改变,发展速度加快,以长富为标志的乳业发展带动了奶牛业的发展,至2018年乳牛存栏1.6万头,是1978年的48倍,成为全省最大的奶牛基地;同时以养猪业为主的畜牧业迅速成长,近年来为保障畜牧业绿色发展,延平区集中进行了畜禽污染整治,2016年末,生猪存栏75.89万头,是1949年的38倍,1978年的8倍,2017年开展畜禽污染整治后牧业产量大幅下降,至2018年末,生猪存栏30.15万头、羊存栏1.57万头、家禽存栏205.05万只,分别是1978年的3倍、4倍、4.8倍,牧业产值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是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畜牧业结构的表现。

渔业取得长足发展。

至2018年末,全区淡水产品产量8983吨,是1978年的116.88倍,渔业产值1.6亿元,是1978年的388.4倍。

(六)商贸流通市场新型化

解放前,城乡商贸经济落后,市场萧条,建国后商业从“竹杆街”、“棹面店”、“货郎担”发展成为今天覆盖城乡、行业门类齐全的庞大商业网络。

195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433万元,1978年为7086万元,1980年突破1亿元,1988年突破3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8年突破50亿元,2014年突破100亿元,2018年达148.05亿元,比1952年增长1057.5倍,年平均增长10.9%,比1978年增长208.9倍,年均递增14.4%。

从国有和非公经济发展看,至1984年非公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比重从零上升到7.6%,此后的非公经济迅猛扩张,至90年代末,非公经济基本取代了原来占绝对主体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商贸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流通业态上看,从国营商店和供销社逐步转变为遍地开花的独立小商店、摊位,而后向着规模化量贩超市、连锁超市、专卖店、大型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发展,极大改变了城乡流通和消费格局,2018年商贸法人企业1890家,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8家,实现零售总额34.5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3%。

(七)外经旅游后期崛起

1949—1978年,对外经济有所发展,但总量不大,出口总值从1955年的1.1万元起步,出口产品主要以笋干、香菇、土纸、羽毛、兽皮及竹木制品等土特产为主,工业品只有新闻纸、皮革制品、汽车配件、水轮泵和发电机等少数品种,到1978年增至392.7万元,年平均增长29.1%;1978年后,地处山海结合部的延平敞开对外门户,特别是1988年后,步伐更快。

出口贸易发展为以工业品为主,且出口行业品种多样化。

1988-2008年,延平累计出口14.94亿美元,年均递增26%,其中区级出口6.45亿美元,年均递增23.3%;从实际利用外资看,2012-2018年,延平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2亿美元,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601万美元。

从旅游业看,1988年后兴起了以生态游为导向的旅游业,2018年旅游人数为960.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8.21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5.2倍和4607倍。

(八)居民储蓄存款大幅提升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南平专区中心支行开始办理居民储蓄业务,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6万元,1978年末上升为1092万元,是1950年的181倍,年平均增长9.4%。

2018年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00亿元,年末达239.62亿元,是1950年的218倍。

2018年末,延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4.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498.49亿元。

二、产业发展实现战略转型

(一)三次产业由二产为主向合理结构转型

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0.8:

1.4:

27.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195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4:

36.0:

29.6,二产首次超过一产,越居主导地位,并以持续态势增长。

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3:

58.3:

19.4。

在改革开放前期的10年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延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第一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随着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政策出台,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延平的三次产业结构开始进入一产向三产的战略转型。

1992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真正开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到199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92年的18.9:

58.6:

22.5迅速调整为18.1:

49.3:

32.6,一产、二产分别下降了0.8个、9.3个百分点,三产提升了10.1个百分点。

此后至今保持着“二三一”结构的发展态势,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2:

49.6:

42.2,一产比1949年下降62.6个百分点,二产上升48.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14.4个百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