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159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精品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

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

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

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

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

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

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

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

“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

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

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

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卡片。

  设计理念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展示、发展的广阔平台。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已经接受了合作、探究、表现式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进行这种学习的一般能力,并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培养的几个历史教学小助手也比较得力,能独立地有创见地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大多数学生对近现代史学习的兴趣较浓厚,找相关的资料也相对容易,所以完全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

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

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拟定学习、活动草案,召开小助手会议,听取小助手建议,确定、布置活动任务。

  2.指导、协助各小组制定本组活动安排表,指导小组准备。

  3.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包括黑板美化设计,张贴三位代表人物的图像等。

  4.协助学生制作多媒体展示材料,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卡片。

  学生准备

  1.制定本组活动方案,明确各成员任务。

  2.分头查找资料、准备实物、撰写解说材料、编写短剧剧本等。

  3.创办本组的历史小报,每组至少三份。

  4.确定本组展示主持人,课余排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师:

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

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

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

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

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

你又将怎样做呢?

  生:

思考,回答。

相机点拨,引出本课。

  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

(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

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投影投示)

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

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

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

(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

(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

“……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

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

可以谈谈吗?

古语说:

“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

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

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

第三小组主持人:

(投影出示胡适像,有感情地解说)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

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他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请欣赏:

  同学二人:

(有感情地朗诵)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17年2月

  第三小组主持人:

胡适不仅自己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上台讲胡适让学生用文言文拟电报稿的故事。

感谢同学们的展示。

尽管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后来也未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道路,但他在倡导白话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展示“新文学巨匠――鲁迅”的风采。

  投影出示鲁迅像与《自嘲》中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小组主持人:

提起鲁迅,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上学期咱们还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鲁迅自传》一文,深切感受了他彻底反封建、反压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文化伟人,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历,感受他的风采。

上台展示自己按课文内容提示刻出的三枚图章:

“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

有感情朗读《狂人日记》片断。

上面同学朗读的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

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

  同学五人:

表现如下场景:

  场景一:

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正奋笔疾书;

  场景二:

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

  场景三:

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

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

(投影出示试题)

  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最后发出了的呐喊。

  A.救救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