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0576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

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投影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组织学生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

分组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总结,并给出植物向光性的定义

理解向光性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

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这一问题的呢?

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并提出问题:

1、实验1和2对比说明了什么?

2、实验3和4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4、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给出达尔文的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过渡语:

达尔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呢?

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他结论中所说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产生向下传递呢?

要证明该如何设计实验?

展示鲍森。

詹森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肯定学生的结论并进一步提问:

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展示拜耳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2、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

通过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

其化学本质是什么?

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展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2、通过此实验能否知道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

如何才能确定?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那么生长素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讲解:

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绍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过渡:

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植物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产生后分布在哪?

如何运输?

引导学生总结: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分布及影响因素,讲解极性运输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组长,课上由组长统计组内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课堂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性检测,检查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

八、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生长弯曲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长素成分

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IAA)

生长效应物:

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相对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含量极少

作用效果显著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二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

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在野外不易看到明显弯曲的生长状况。

植株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发了生长状况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植株更好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方向的改变发生在植株幼嫩的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

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

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

)并提出问题:

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

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一组,P47)回答下列问题:

1、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 

实验结论是什么?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

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P47)提出问题: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由此说明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首次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为什么能够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

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IAA)

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具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

植物向光弯曲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单侧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引起两侧生长不均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请学生阅读书P48,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在哪?

2、生长素的运输,分析书P49,技能训练,

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

②从这个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

③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对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实验设计不严密。

也不严谨。

缺少对照实验,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因此这个实验需要把胚芽鞘倒置的对照。

总之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学生阅读思考概念中的重点词-------单侧光。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组的实验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

由此推断:

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

第一、三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该实验的结论是: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