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979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9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二O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1

第二部分

一、24式太极拳教学大纲

二、32式太极剑教学大纲

三、三路长拳教学大纲

四、游泳教学大纲

五、康复保健教学大纲

六、乒乓球教学大纲

七、羽毛球教学大纲

八、网球教学大纲

九、篮球教学大纲

十、排球教学大纲

十一、足球教学大纲

十二、健美健身教学大纲

十三、健美操教学大纲

十四、散打教学大纲

十五、跆拳道教学大纲

十六、体育舞蹈教学大纲

十七、瑜珈教学大纲

十八、体能训练教学大纲

十九、形体教学大纲

二十、女子防身术教学大纲

二十一、八段锦、易筋经教学大纲

二十二、太极推手教学大纲

二十三、太极扇教学大纲

二十四、棍术教学大纲

二十五、气排球教学大纲

二十六、基础体育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苏发【2008】3号);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及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教体艺【2014】5号)的精神。

本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近年来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我们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促使每个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是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具体指导,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教体艺【2014】5号)为及依据,在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由体育部全体教师共同完成。

本次体育教学大纲经修订后,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选择、评价指标的选定及评分方法等方面均力求体现新时期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大纲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学生选择项目的自由度,充分考虑学生健康的需求、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及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与机能提高的需求,做到技术教学和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专项考核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结合。

在教学模式上,选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三自主”式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1、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体育课程是把身体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劳动技能教育、心智开发等寓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采取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考虑到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少数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1、基本目标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二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通过体育活动自觉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定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体育才能;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3)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使身体更强健。

(4)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和健康事务。

体育课程结构

为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以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能、情意等为基本内容的课内教学、课外锻炼与运动训练有机地组成体育课程的结构。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具有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课,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和知识。

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

(一)健身性:

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实效性:

根据学生特点、气候及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情况选编内容,力求少而精,讲求实效。

(三)发展性: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及锻炼打下基础。

(四)科学性:

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五)可接受性:

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六)民族性和世界性:

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体育课程的设置

(一)根据我校课程设置规定,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

(二)学生必须在一、二年级的两学年中连续完成144学时的教学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4学分。

(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上课时间及学时、学分分配。

教学内容:

基础体育课程

上课时段:

第一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教学内容: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上课时段:

第二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教学内容:

体育选项课程

上课时段:

第三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教学内容:

体育选项课程

上课时段:

第四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四)康复保健体育课程

对不能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康复保健体育课程(学生须持由校医院及以上等级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证明。

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学校医院批准,报体育部,方可参加保健体育课)。

上课时段:

第一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上课时段:

第二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上课时段:

第三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上课时段:

第四学期

学时:

36学时

学分:

1学分

(五)根据我校的场地条件、教师配备及选课方法,共开设下列项目(见体育课程项目及授课对象性别表)。

体育课程项目及授课对象性别表

序号

课程项目

授课对象、性别

1

篮球

男、女

2

足球

男、女

3

排球

男、女

4

网球

男、女

5

羽毛球

男、女

6

乒乓球

男、女

7

体育舞蹈

男、女

8

健美操

男、女

9

健美健身

男、女

10

女子防身术

11

跆拳道

男、女

12

散打

男、女

13

形体

14

瑜伽

15

康复保健体育

男、女

16

体能训练

男、女

17

游泳

男、女

18

太极推手

男、女

19

二十四式太极拳

男、女

20

三十二式太极剑

男、女

21

八段锦、易筋经

男、女

22

太极扇

男、女

23

棍术

男、女

24

三路长拳

男、女

25

气排球

男、女

26

基础体育

男、女

学生体育课程选课规定

1.本科生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必须在第一至第四学期中完成,基础体育课程36学时为1学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36学时为1学分;体育选项课程72学时,2学分。

学生应按要求连续学习,修满4个学分方可毕业。

2.本科生在体育课必修阶段,不得无故不选体育课。

如因病、出国交流、休学等特殊情况不能按规定正常上课,应持有关证明及申请,经体育部主管领导批准后,在体育部办理缓修或重修手续。

3.重修或补修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须在开学后两周内到体育部办理选课事宜,此类学生不参加选课系统选课,由体育部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项目。

4.对不能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因患病、残疾、体弱、高龄、特殊体形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应持由校医院及以上等级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证明,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学校医院批准,开学两周内到体育部教学秘书处办理确认手续,统一安排康复保健体育课程。

5.学生在第一学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习体育基础课程;学生在第二学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在第三、四学期体育选项课程中,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24个项目中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老师上课。

每个学生不得重复选一个体育项目。

6.体育课程原则上按学期计划安排,学生第一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选课时间为第一学期第4周内;第二、三、四学期的传统保健和体育选项课程的选课时间在开学后一周内。

7.未能选上体育课的学生,须及时到体育部教学秘书处办理选课事宜。

8.体育选项课程可以跨年级选课。

上课时间:

周一——周五

1、2节课8:

20——9:

40

4、5节课10:

50——12:

10

6、7节课14:

00——15:

20

8、9节课15:

40——17:

00

10、11节课17:

10——18:

30

9.基础体育、太极拳是我校本科生体育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在第一、二学期选修基础体育、太极拳体育课程。

10.学生如在前一学期的体质测试中成绩不合格,必须在后一学期选体能训练课。

学生必须在体质测试合格后才能进行体育选项课程的选课。

11.体育部不接受期中退课申请。

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

(一)课程考核

1、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和权重

学习态度15%,教学内容85%。

2、教学内容考核及标准见《体育专项课程教学大纲》。

3、学生学习态度考核评分标准

学生选课学期内缺课超过三分之一者,不能评定成绩,不能获得学分。

无故旷课者,每旷课一次在体育课程考试成绩中扣5分。

迟到或早退一次在体育课考试成绩中扣1分,累计3次迟到或早退,算一次旷课。

4、体育课程评分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生体育课程考核合格后,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800米(女)、50米(男、女)、1000米跑(男)、立定跳远(男、女)的评分标准评定体育课程等级,其中考核的三个项目所占比重各为三分之一,如其中一项缺考则体育课成绩视为缺考。

选修康复保健体育课程的学生体育课程等级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5、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如下内容的考核

(1)基础体育课程、太极拳课程

(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每学年)

(3)完成体育选课项目的考核内容

(二)评价

评价主要分为

评价内容:

体能、技能、出勤、基础知识。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师评。

1、评价内容

(1)出勤:

同上

(2)体能: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执行,每学期800米(女)、1000米跑(男)、立定跳远(男、女)、50米(男、女)项目在体育课中进行考核。

(3)技能:

在体育课中进行技能考核,方法、标准参照《体育专项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纲要与安排

一、传统保健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

1、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和内容

2、传统保健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3、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和功能

4、开设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意义和作用

5、传统保健体育的学习步骤和练习方法

6、传统保健体育动作图解的看与学

二、专项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

1、专项的简介、简史与发展

2、专项的特点与作用

3、专项的技术与战术或内容与分类

4、专项比赛的规则与裁判法

5、专项比赛的观赏

6、专项锻炼计划的制定教材:

(1)《高校体育教程》

(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中医药院校公共体育课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2)《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

(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体育课程身体素质要求

(一)身体素质与机能中的一些项目作为体育课的教材和测试项目,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我校的场馆设施情况选定的。

(二)身体素质与机能反映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身体素质项目不仅要“课课练”,而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操、课外辅导进行积极锻炼。

(三)身体素质练习可单独作为课的一个部分进行练习,也可有机地安排在专项的素质练习中。

每节课的练习时间为15分钟左右。

(四)身体练习项目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本教材所列的范围,各教研室可结合专项和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项目。

(五)身体素质项目主要是:

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要求,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校将对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阶段学生进行《标准》测试,向教育主管部门报送《标准》的达标数据。

我校自2004年新学期开始实施《标准》

一、实施方案

1.《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标准》中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方法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有关要求进行,测试结果按百分制记分。

2.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

3.各组别的测试指标均为必测指标。

其中,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测试项目

权重值

50米跑

20

坐位体前屈

10

立定跳远

10

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10

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20

4.本标准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

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

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

5.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

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每学年评定一次成绩并记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片》。

如出现不及格,毕业年级返校后,进行最后一次补测,补测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6.《标准》的测试对象与要求:

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阶段学生,每学年测试一次共测四年,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送《标准》的达标数据。

7.测试计划

序号

内容

时间

1

体测器材准备

每年2月、3月

2

体质健康测试:

大一、大二体测

每年4月

3

体质健康测试:

大三、大四体测

每年5月

4

体质健康补测:

大三、大四

每年6月

5

体测数据汇总计算公布

每年7月

6

外出见习实习学生体测

每年9月

7

体测奖学金成绩公布

每年10月

8

体质健康测试:

新生

每年10、11月

9

体测数据汇总计算上报

每年12月

10

全校体测工作年度小结

每年12月

8、成绩说明

大一上学期(每年9月)体测成绩为当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一年级体测成绩。

大一下学期(每年4月)体测成绩为当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二年级体测成绩。

大二下学期(每年4月)体测成绩为当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三年级体测成绩。

大三下学期(每年5月)体测成绩为当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四年级体测成绩。

二、实施办法

1.《标准》由体育部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并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体育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集、汇总数据,向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教处上报。

2.《标准》采集汇总的数据每年同时须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网址中文域名: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英文域名:

),报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上报数据的时间为每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3.《标准》的实施工作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4.本《标准》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体育部、校医院、各学院学工办、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标准》的测试应与学生的健康体检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测试。

各测试项目的成绩,由体育部汇总,并按照《标准》的要求评定成绩、确定等级,记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在毕业时放入学生档案。

5.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及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评奖学金。

对《标准》测试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则学年评定成绩不及格。

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准予毕业;《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学校按肄业处理。

6.奖励与降低分数的办法

(1)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奖励5分,不同项可累计加分:

①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时间达到一小时者;

②获等级运动员称号者;

③参加校运动会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名次者;

④学生体育干部在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中认真负责者。

  

(2)对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无故缺勤,每缺勤一次在该学年《标准》总成绩中扣除1分,一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或因病、事假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1/3者,其《标准》成绩应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7.因病或残疾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校医院及学生所在学院证明,体育部核准后,可以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

8.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实施《标准》的情况,要认真检查监督,定期抽查,并进行通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分。

9.实施标准时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全各项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的安全检查。

要认真做好学生的体检工作,对生病学生实行缓测或免测。

10.为使《标准》的实施更加科学、准确、简便易行,选用的测试器材必须是经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检测达到测试要求的合格产品,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使用计算机,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三、评分标准

体重指数(BMI)单项评分表

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

等级

单项得分

正常

100

17.9~23.9

17.2~23.9

低体重

80

≤17.8

≤17.1

超重

24.0~27.9

24.0~27.9

肥胖

60

≥28.0

≥28.0

 

等级

单项

得分

肺活量(毫升)

50米跑(秒)

男12

男34

女12

女34

男12

男34

女12

女34

优秀

100

5040

5140

3400

3450

6.7

6.6

7.5

7.4

95

4920

5020

3350

3400

6.8

6.7

7.6

7.5

90

4800

4900

3300

3350

6.9

6.8

7.7

7.6

良好

85

4550

4650

3150

3200

7.0

6.9

8.0

7.9

80

4300

4400

3000

3050

7.1

7.0

8.3

8.2

及格

78

4180

4280

2900

2950

7.3

7.2

8.5

8.4

76

4060

4160

2800

2850

7.5

7.4

8.7

8.6

74

3940

4040

2700

2750

7.7

7.6

8.9

8.8

72

3820

3920

2600

2650

7.9

7.8

9.1

9.0

70

3700

3800

2500

2550

8.1

8.0

9.3

9.2

68

3580

3680

2400

2450

8.3

8.2

9.5

9.4

66

3460

3560

2300

2350

8.5

8.4

9.7

9.6

64

3340

3440

2200

2250

8.7

8.6

9.9

9.8

62

3220

3320

2100

2150

8.9

8.8

10.1

10.0

60

3100

3200

2000

2050

9.1

9.0

10.3

10.2

不及格

50

2940

3030

1960

2010

9.3

9.2

10.5

10.4

40

2780

2860

1920

1970

9.5

9.4

10.7

10.6

30

2620

2690

1880

1930

9.7

9.6

10.9

10.8

20

2460

2520

1840

1890

9.9

9.8

11.1

11.0

10

2300

2350

1800

1850

10.1

10.0

11.3

11.2

 

等级

单项

得分

引体向上

仰卧起坐

1000米跑

800米跑

男12

男34

女12

女34

男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