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9676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1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詈答颢一律无效。

一(27分)

1.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成语(4分)

万象更新

【答案】1.(4分)示例:

正楷万参更新

行楷万象更新

(书写正确,1分;整洁,1分;端正,1分;美观,1分)

【考点解析】行楷和正楷的比较

行楷和正楷的比较  

1.行楷和楷书的形态不一样  

楷书又叫正楷、正书、真书。

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

楷书是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变化而来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

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的长短、正斜、交笔的角度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当;点画形态上也极其丰富。

楷书是以点画结构为特点的汉字书体,笔法、字形非常的固定。

  

而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

简而言之,就是使字的书写更加灵活,加快书写速度,节省书写时间。

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

因为在书写时,楷书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书的笔意,因此叫行楷。

行楷结字也很自由,字的笔画可依据不同连笔位置的需要作出灵活多样的变化,书写快捷,不需停笔、顿笔更长的时间。

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多取顺势,一笔带过。

笔道流畅、潇洒多姿,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最为广泛。

  

2.行楷和楷书的用笔不一样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

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而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

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3.行楷的笔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楷书原有的笔顺  楷书的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

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

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

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4.行楷和楷书的笔数不一样  写行楷的过程中,个别时候由于连带的需要,加上个别笔画的合并、替代和减省,很多笔画自然地连在一起书写,笔数会比楷书有所减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和煦葱茏杜绢花B.雄姿膘悍千里马

C.静谧璀灿萤火虫D.澄澈空灵水墨画

【答案】2.(2分)D

【解析】【A杜鹃花;B剽悍;C璀璨。

【考点解析】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1.语音辨识法

就是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的书写错误。

例如:

“辍学”的“辍”读“chuò”,“点缀”的“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字词积累diān”,“惦记”的“惦”读“dàn"。

2.字形辨识法

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85%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

“眼花繚乱”的“缭”是指丝织品的缠绕,“潦草”指做事不仔细、不认真。

3.语义辨识法

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

例如;“一筹莫展“的“筹“本义是指“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是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引

申为“计策、办法”,“一筹莫展”即一个办法也想不出。

4.结构辨识法

这就是借助词语(特别是成语)的语法结构、词义来判断字形书写是否正确。

例如:

“人情事故”的“事”应改为“世”。

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可以用语境辨识法、追根溯源法等去辨识汉字。

正确识记汉字,有一定的方法可帮助记忆,但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在课本学习、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勤查字典,建立错字摘记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传说,天地开辟后,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揉捏黄泥、挥洒泥浆创造了人。

B.“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位于汉水的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则位于衡山的南面。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出自白居易笔下。

D.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答案】3.(2分)C

【解析】C项表述错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笔下。

此题既考查的传统文化常识,有考察重要的文学常识。

主要是考察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观刈麦》。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考点解析】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

《“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悲惨世界》规模宏大,人物形象近百人,约120万余字,分五部分,标题分别是《芳汀》、《珂塞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用诗词原句填空。

(10分)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秦风》)

②▲,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③▲,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④▲,疑是银河落几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⑤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贸《雁门太守行》)

⑥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⑦小时候/▲/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⑧相隔千里,漂泊异乡的游子在中秋之夜,常会轻吟“▲”,表达对故乡亲人的祝福。

(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诗句填空)

【答案】4.(10分)①在水一方②日月之行星汉灿烂③大漠孤烟直④飞流直下三千尺⑤甲光向日金鳞开⑥斜晖脉脉水悠悠⑦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空1分,错、漏、添、倒一处,该空不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理解性默写。

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

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

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

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注意“侧“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考点解析】表达祝愿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送元二使安西》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柳永《二郎神》

5.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赵长卿《探春令》

6.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7.满酌玉杯萦舞袂。

南春祝寿千千岁。

——晏殊《蝶恋花》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9.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

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

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

祷仙真。

愿年年今日、喜长新。

——晏殊《庆生辰》

10.但愿从今,一年强似,一年时节。

——崔敦礼《柳梢青》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月,南京的初中生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语文盛会——“汉语周”。

初三学生小可和轩

轩结伴来到“汉语之星”大会的现场,参与答题活动。

灯谜题

谜面:

天女织彩霞

(打南京一特产)

谜底:

对联题

上联:

乌衣巷

下联:

诗词题

春风知别苦,不追青。

——李白《劳劳亭》

A.松枝B.柳条

5.小可一下猜出了灯谜的谜底是“云锦”。

她对轩轩说:

“天女纺织,用的是云;▲,绚烂绮丽,所以谜底是‘云锦’。

”请用一个主谓短语补全小可的话。

(2分)

【答案】5.(2分)示例:

彩霞似锦

【考点解析】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由两个成分组成。

前一个成分的功能是提出主题,称为主语;后一个成分对主题加以陈述,称为谓语。

主语和谓语构成了主谓关系(或主述关系,即“主题—陈述”关系)。

主谓短语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由两个成分组成。

前一个成分的功能是提出主题,称为主语;后一个成分对主题加以陈述,称为谓语。

主语和谓语构成了主谓关系(或主述关系,即“主题—陈述”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任何一个完整的句子均是由一个以名词词组(NP)充当的的主语和一个以动词词组(VP)充当的谓语组合而成,因此所有英语句子都可以表示成“句=NP+VP”。

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一定是一个主谓短语,而一个主谓短语也不一定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另外,主语不一定是名词性的,而谓语也不一定是动词性的。

因此,在汉语中,句与“NP+VP”,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语法学术语,指由陈述与被陈述的两部分组成的短语。

主谓短语属于动词性短语。

在短语中,被陈述的部分叫主语,一般由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充当;陈述的部分叫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如“会议结束”,“他教数学”,“我国的土地十分辽阔”,“阳光明媚”。

主谓短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有的主谓短语还可以充当状语。

如“菊花开放是在秋天”(充当主语),“年轻人精力充沛”(充当谓语),“大家看到白菜大丰收”(充当宾语),“这是人人关心的问题”(充当定语),“屋里乱得什么也听不见”(充当补语),“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充当状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

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道理通俗易懂、我们学习、斗志昂扬、意志坚定、身心愉悦、工作繁忙。

特殊主谓短语:

名词做谓语。

如:

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你是中学生。

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表示被陈述对象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6.完成对联题时,小可和轩轩先后写下了“雨花石”“莫愁湖”“黄山路”“白鹭洲”等,她们对“白鹭洲”最满意。

请运用对联知识作比较,说说“白鹭洲”好在哪里。

(3分)

①与“雨花石”相比,“白鹭洲”好在:

②与“莫愁湖”相比,“白鹭洲”好在:

③与“黄山路”相比,“白鹭洲”好在:

6.(3分)示例:

①意思相关,上下联都是地名。

②词性相对,“白鹭”对“乌衣”,“洲”对“巷”,十分贴切。

③平仄相协,末字“洲”是平声,符合对联的要求。

【考点解析】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特征: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

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

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

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

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

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

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

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

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

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

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

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

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

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7.轩轩成功选择了“柳条”作为诗词题的答案。

她很喜欢这两句诗,想将其嵌进给小可的毕业留言中。

请替轩轩写一段这样的留言。

(不超过50字,4分)

7.(4分)示例:

三年同窗,分别在即,真希望“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好朋友永远在一起。

【考点解析】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

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

“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中国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

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

三国时期,猜谜盛行。

在宋代出现了灯谜。

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明清时代,猜灯谜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12分)

象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

“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

”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

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

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

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

“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

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

”至期来,竟复去。

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

“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

”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

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①林璐:

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

②守土者:

地方官员。

⑤备:

充任。

④思陵:

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⑤牝(pìn):

雌性的。

⑥廉:

查访。

⑦薄海:

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

⑧数数(sù):

数,通“速”,快。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①必入山告语之曰(▲)②会明亡(▲)

③候已竟去(▲)④守土者异之(▲)

【答案】8.(4分)①告诉②适逢③离开④认为……奇异(每小题1分)

【解析】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

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

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

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