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651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docx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

中元节道教有何讲究

【篇一:

中元节民俗】

中元节

——让我们一起感受鬼节的民风民俗

宁静致远

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八节”,即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对各位同学来说比较陌生的应该是中元节,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元节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在汉族,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中元节的历史由来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

目揵连焦急忧虑,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

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烧包:

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

“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除中元普渡、祭祖、祭祀土地等传统祭祀活动外,还存在其他寓意美好的特色风俗活动。

放焰口:

此日还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抢孤:

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

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

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

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

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

抢孤由来:

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

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放河灯:

中元节是鬼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古代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代表对那已死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富有人情味。

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

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送羊节、面塑: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

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

中元节的特色食物

除了刚才提到的面塑、花馍,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食物。

吃扁食:

江苏省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饺饼:

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

吃鸭子: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

多杀鸭祭祖

忌口:

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的深刻意义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

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中元节的继承发展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

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

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负面作用无非为宣扬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中元节的发展:

从传统祭祀到网上祭祀

中元节自古就有不进寺庙,野外祭祀的说法。

由于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没有假期,人们只能选择就近的小区、河堤上进行祭祀活动。

这难免会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相关部门规划固定区域,规范祭祀行为。

许多的人对传统祭奠方式感到疑惑,认为点蜡烛、焚纸钱污染空气,可能还会带来火灾隐患。

所以可以倡导文明祭祀,用其他的方式缅怀先祖。

例如提倡网上祭奠。

网上祭奠活动丰富多样,除了传统“中元节”的习俗,如“放河灯”、“文明祭扫”、“普度”、“祝福”、“寄思”等,可以实时进行“网上祭奠”,祭扫方式包含:

献花、上香、摆供、鸣炮、行礼等。

还可在此为故人建立“网上纪念馆”。

其实无论哪种祭祀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要与人民的生活、时代的发展相契合。

通过这种方式依然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思念之情,依然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

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

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实际他们不知道情人节就是我们传统的中国七夕,狂欢节就是我们国产的元宵节。

,而万圣节实际上就是咱们的中元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由于过去的百

年中我们以革命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革开放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传统文化再加上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措施:

个人:

年轻人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并要有自觉保护意识

年轻人更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保护。

学校:

学校的教育应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应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

只有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才能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政府与传媒:

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包装力度、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

式和载体,在节日里多一些娱乐节目。

像西方国家会在鬼节时会搞一些化装舞会、做一些恶作剧等等,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进行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呢?

规划固定场所,有利于祭祀活动的而开展。

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中元节禁忌

还有从网上找到的一些中元节的禁忌来与大家分享。

鬼节禁忌一:

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鬼节禁忌二:

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鬼节禁忌三: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鬼节禁忌四:

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鬼节禁忌五:

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鬼节禁忌六:

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鬼节禁忌七:

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鬼节禁忌八:

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鬼节禁忌九:

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鬼节禁忌十:

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鬼节禁忌十一:

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鬼节禁忌十二:

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

【篇二:

关于中元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从中元节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现状

一、中元节的传说与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习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

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

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

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从有关传说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有一定的人情味。

中元节在其发展流变中,后因种种原因,中元节逐渐被淡化,民间祭祀的习俗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二、中元节等传统节日的过节现状

中元节的伦理文化意义:

“祭祀祖先,中国人行之已久,中外闻名,举世无双,历代相传”。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日子,表达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

古代中国在春节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

清明和中元相似,内容都是祭祀祖先,人们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人,感恩先人,因为在中国孝道和祭祀已经合二为一了。

但是,中元节在现代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但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过节时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在家缅怀和祭祀祖先,各种习俗与禁忌也不被他们遵守。

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

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

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狂欢,实际他们不知道中国七夕就是我们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就是我们国产的狂欢节。

三、解决方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迷失自我。

由于过去的百年中我们以革命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革开放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传统文化再加上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空前

的危机。

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1.加强教育与宣传

学校的教育应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民间编的,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编的教材,应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

只有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才能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同时,政府与传媒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包装力度、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2.年轻人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并要有自觉保护意识

要想让传统节日文化保持鲜活永恒,除了国家层面的教育与宣传和保护的努力外,也要靠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

年轻人更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几乎成为一种信仰。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久以流传的文化习俗及遗存,是该民族、该地区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保护。

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篇三: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

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

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

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

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

即阳历年和阴历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

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

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1清明节:

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

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

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

曾有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

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

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

长房谓桓景:

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

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

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2

许地山认为:

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

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

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

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

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

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

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

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

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

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

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

5

祭灶神:

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

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

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

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

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

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

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

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

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

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

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

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

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

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

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

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

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第26页。

2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6页。

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1.

4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

5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

6曹坚平中国道教文化透视1990年3月324页。

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322页。

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362页。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