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264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二解析版

龙岗区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5月查缺补漏资料

【高考冲刺试题二】

18.战国时期,“临淄(齐国都城)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农殷人足,志高气扬”;唐朝后期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

这主要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国内市场扩大D.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问题、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ACD。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19.(主父偃)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这反映了

A.“大一统”思想初现成就

B.和平方式是解决王国问题的必然选择

C.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抓住有利时机

【答案】D

【解析】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可知这里指的是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实行推恩令,这为解决汉武帝时期的王国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案,故选D;这一题是关于具体解决中央集权面临的问题的,故排除A;BC应该是对推恩令实行后的评价,故排除。

点睛:

这一题需要注意的是主父偃仅仅提供的是个建议,而不是真的实行了推恩令,所以要搞清楚这一点,正确选项就可以斟酌之后选择了。

20.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

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

这反映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B.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

C.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D.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D

【解析】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四大发明的,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的看法是站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法说谁的更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有不同的结果而已,故选D;AB只符合李约瑟的角度,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

21.“如铜、铁、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运迅速,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裁在和约,无可议知,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财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

”与之相关的举措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B.天津机器制造局C.开平煤矿D.京师大学堂

【答案】C

【解析】由“商民交困,财用极绌”可知,这是当时洋务派为了解决关于民生日用方面的这个问题而采取的举措,也就是要选择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选项中的AB都是军事工业,D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而只有C属于民用工业企业,故选C,而排除ABD。

点睛: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

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这一题主要是从史实角度来判断。

22.中共一大规定:

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则指出: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表明

A.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各阶级有了清醒的认识

B.中国共产党萌发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C.中国共产党逐渐正确认识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D.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方向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中共一大党的奋斗目标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掌权者是北洋军阀而不是资产阶级,所以说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对的,而中共二大上提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则是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A不符合史实,中共萌发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在中共二大之后,中共对革命道路方向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在1927年之后,故排除ABD。

23.下表是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不同收入国家的对比情况统计表

1981

1990

2002

低收入国家

18

41

46

中低收入国家

33

44

56

中高收入国家

53

53

60

高收入家

67

64

71

中国

14

31

34

下列对统计表的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B.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然很落后

C.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D.市场经济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答案】C

【解析】由图表可知,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数值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国家相比都要低,所以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故选C;AB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这是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的对比情况表,所以不是在探究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

点睛:

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

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24.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文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

“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B.两国工业化的差异

C.两国自然环境的差异D.两国文化程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所以英国产品丰富且价格相对较低,能够“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中,其工业化程度比英国要低很多,故与英国差异较大,所以选B;两国政治体制本质上都是民主制,故A排除;两国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是一直存在着的,而题干的对比只说到19世纪下半叶,故排除C;题干仅提到英国大众文化程度高,但是不能完全代表两国文化程度差异,而且这也不是两国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点睛:

这一题考查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这一题中主要是从两国生产为不同的群体服务角度设问,所以主要原因也应该是从经济角度思考,故选B。

25.某著作有这样一段话: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段话应是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

A.《十日谈》B.《论法的精神》

C.《共产党宣言》D.《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由“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可以看出这一结合是为了这一组织的共同需要,而“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又可以看出这一组织的结合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是指的社会契约,故选D;A是关于人文主义的,里面主要涉及到了对天主教会和教士腐朽贪婪的揭露,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论法的精神》里提出的主要是分权制衡原则和法制的思想,故也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B;《共产党宣言》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所以排除D。

26.二战后初期,亚非地区产生了民族主义内的、以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的独立自主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殖民主义的经历,国际资本被看作是对本国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甚至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敌人。

这说明

A.顺应经济全球化必须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B.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很不利

C.两极格局造成了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D.兴起后的第三世界推行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提干提到亚非国家之所以采用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认为受到以前殖民主义的影响,把“国际资本被看作是对本国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甚至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敌人”,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对国家经济安全看得很重,而这些国家又以“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所以可以推断A符合题意;B表达错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故排除B;C把逻辑关系搞反了,应该是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导致了两极格局形成,故排除C;D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了,所以排除D。

27.移民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例如15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内欧洲大量人、口自愿迁往美洲新大陆;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阶段东部人口大规模向国家西部迁移;20世纪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俄国大量人口自愿迁往东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南部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地区等地区。

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在于()

A.政府的鼓励和动员作用B.世界市场形成的结果

C.推动迁入地经济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题目主要问的是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而只有20世纪初俄国人开口的迁移是由政府鼓励和动员导致的,故A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A;由三个移民现象可以看出三个时间段都跟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有关,故选B;三个移民现象都是说到往哪里迁移,但是没有提到移民的结果和作用,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第一个时间段不完全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事情,故D也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

28.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德法英意)

中国

1970年

10,383,00

(1)

4,334,12

(2)

2,029,68(4)

6,199,99

915,06(8)

1979年

25,622,00

(1)

9,016,16(3)

10,071,73

(2)

22,641,88

2,631,90(8)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A.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9.中国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如草书具有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毕加索的著名绘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材料可以印证以下哪一种艺术观点?

A.“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B.“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C.“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

D.“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答案】A

【解析】由于“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所以才有宋代草书的特征,由于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才有了《格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