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土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183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 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二篇 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二篇 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二篇 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二篇 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篇 土壤.docx

《第二篇 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 土壤.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 土壤.docx

第二篇土壤

第二篇土壤

土壤总览(什么是土壤)

土壤:

是地球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能够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也是一个无机/有机,生物/生物相结合的物体。

其它领域对土壤有着不同的解释:

建筑部门:

建筑材料或地基

地球化学研究者:

岩石圈表层,净生环境中发生元素迁移并形成次生矿物的近期堆积体。

植物学、农学:

植物生长栽培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土壤学: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

植物生长中为其提供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即肥力包括:

养分(无机盐),水分、空气、热量。

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植物的生长不仅要求土壤肥力各因素同时存在并充分供应,还必须相互协调。

学习土壤的意义: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农业上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经济作物,人们将具有自然肥力的自然土壤改造,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形成了农业土壤。

农业土壤具有肥熟表层、灌淤表层,特点是熟化,具有人工肥力,肥力较高。

优质高产农业区,土壤在合理的管理下,其肥力不仅不会损耗,而且会不断提高。

因此,土壤可视为一种永续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或作用

土壤是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

同时,它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环节和活跃的场所(补图9-1)。

为什么?

(1)为陆生植物:

营养物质、立地条件;

(2)为河水、海水:

盐份等物质;

(3)形成沉积物、沉积矿床;

(4)与大气圈进行热量和物质交换。

所以说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位置

土壤圈或土被——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称为土壤圈或土被。

 

(土壤与其它圈层之间的关系)

看其初生:

开始于有机生长的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层,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岩石,(死亡分解,至酸作用,吸取其中有效的元素)。

其结果是地壳表层不断地富集肥力特征,如氮、磷、钾、空气、水分、热量等。

从较长的时间段上来看,(也可从历史角度来看)(能不能从地史的角度来看?

土壤肥力与生物演替是同步发展的

从地史的观点来看,土壤圈的出现是与植物不断进化同步发展的。

土壤圈占据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位置,各个圈层与土壤圈之间发生着复杂的能量转化与物质迁移。

1.土壤圈与生物圈:

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制约植物的分布,也间接控制动物的分布。

2.土壤与水圈

2.1影响水分的垂向及侧向分配入渗率、入渗系数,坡面流的大小,地表、地下水的分配

2.2水在运动过程中,对于土壤及地表表生生物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影响,并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与大气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制取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另外还能释放甲烷、氮的氧化物及氨气。

4.土壤与岩石圈岩石圈――(物理、化学风化)――母质――(生物风化)土壤

由此可以看出,土壤圈是联络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界的有机界联系起来的中心环节,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文学中,土壤可以调节水量平衡和水质成分,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分解有毒物质,尤其是地下水。

第一章土壤的组成及特性

第一节土壤的物质组成

固:

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

95%5%很少干重

38%12%很少体积

液、气体积上此消彼长

1、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

固体物质是土壤最基本的成分,可以说是整个土体的骨骼和躯体。

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通常是矿物质颗粒,有机质也有一定的比例;

2、土壤水分与空气:

在土壤的固体颗粒之间,有大量空隙的存在。

充填于空隙中的是空气和水分(确切地说是溶液)。

空隙中气、液两者的比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经常随外界天气和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彼此消长。

一、矿物质

1.矿物质的作用:

土壤矿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土壤的骨骼,来源是:

岩石的风化物――母质。

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

从起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

岩石碎屑(detritus)、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三个部分(参见补图9-2)。

2.分类:

岩屑—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集合

体;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

原生矿物—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

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长石类矿物。

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岩石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但没有经过生物风化、化学风化,原有的化学结构和结晶构造均没有改变。

是各种化学元素的来源。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

特点:

颗粒小,粒径小于0.001mm,例如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具有胶体性质,有吸附性、膨胀性、收缩性、粘着性、可塑性

3.元素地壳中90多种元素都存在于土壤之中

较多的有SiFeAlMnCaMgZnKNa锶钼钛

PSOPe硼

硅酸盐、SiO2Al2O3Fe2O3CaOP2O5MgO总和占到矿物质的绝大部分

土壤颗粒越粗,则SiO2含量越高

土壤颗粒越细,Al2O3,Fe2O3氧化物越多

二、有机质

1.是指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再合成物。

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含量很少,土壤的表层有机质一般仅占5%,但其作用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能力却远远超过其重量的比例。

来源:

原始来源是植物的死亡组织和一部分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其中以植物组织为主。

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灌丛、草地和其他植被的地上部分和根部每年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残体,这些物质被各种各样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粉碎、转化和分解,再通过渗透和混合而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两类:

一是始残体及半分解的有机质;

二是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特殊的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5%,其中胡敏酸(黄色),富里酸(黑褐色),分子式大且未知,占总腐殖物的60%

3.化学组成

腐殖酸碳水化合物含氮有机物、木质素、含硫化合物、含磷化合物

4.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即分解过程——有机残体在细菌(bacteria)和真菌(fungi)的作用下彻底氧化分解为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矿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好氧条件下分解为CO2H2ONO2N2NH3

厌氧条件下分解为CH4H2SH2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其产物是腐殖质——有机残体在微生物不完全分解时的中间产物,能重新合成一类性质较稳定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棕色或暗棕色的无定形胶体物质。

虽然腐殖质抗分解能力强,比一般的生物残体稳定,但它最终还是要被矿质化作用分解转化为无机的矿质养分,所以说腐殖质只是养分生物循环中的一类附加产品或暂时的贮存库而已(图9.7)。

5.有机物的作用(腐殖质的作用)―――产生肥力

腐殖质的产生强烈地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A、腐殖质胶体具有很强的活性,吸附能力特别大,同等重量的腐殖质吸收水分和保持养分的能力是矿质粘粒胶体的好几倍。

防止营养元素的淋失,能吸附多种营养元素。

B、有机酸是络合物,对矿物质有溶解作用,以保证矿物质中不断有无机盐溶解出来,但却适量,从而长期供给植物

C、腐殖质作为胶膜涂在矿质颗粒的表面,能有效地掩蔽无机物的本色使土体颜色加深变暗。

D、腐殖质还是很好的“团粒促进剂”,发育良好的表土层的结构体大部分都是由腐殖质胶体粘结而成的。

E、腐殖酸是多价酸根的弱酸性盐,对强酸强碱有很强的缓冲作用

三.土壤水分

水分也是土壤重要的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介质。

存在位置:

土壤孔隙之中

来源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少量来自于露水和雾

耗损土壤蒸发植物利用及蒸腾(植物散发)

下渗侧向渗流

径流到区域之外

液态水能为植物所利用,其重要性超过了固态水与气态水

吸湿水土壤颗粒表面所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薄膜水土壤颗粒表面靠分子力吸附的液态水,几乎不移动,植物能利用一部分

毛管水孔隙度小,则管细,且表面张力大,毛管长,

分为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含水量

重力水超过田间持水量,沿非毛管孔隙,受重力作用自由移动的水。

可以渗到地下水面。

支持重力水:

受到相对弱透水层的阻隔作用而在其上潴留,也可以认为地下水的组成部分。

饱和持水量:

(全蓄水量)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含水率。

用体积来表示,一般等于孔隙度。

凋萎系数:

植物枯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有效含水量:

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

 

四土壤空气

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的混合物。

与大气成分基本相似。

但比例略有不同。

CO2含量高原因是土壤中有生命活动大气中0.033%土壤中0.15-0.65%

O2含量低大气中20.96%土壤空气中10-20%,通气性不好时甚至低于10%

水汽含量高土壤空气中相对湿度70%以上

N2略高大气中78%土壤中78-86%有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NH3含量高

五、土壤胶体

粒径在1-100mum之间的物质

1.研究意义土壤的结构,如粘结性、可塑性,土壤的质地,如土粒的分散性、凝聚性

土壤的离子交换与吸附

以上都与土壤胶体有关

2.到底是什么

矿物质次生硅酸盐铁铝的氧化物

 

有机胶体:

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蛋白质衍生的大分子有机酸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通过各种键相互结合

3.作用

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颗粒小,比表面积大

吸水――保墒能力

吸离子――保肥能力

吸污染物――防止污染物扩散

带电性即有带正电的胶体,也有带负电的胶体,分别吸收土壤溶液中游离态的物质,如各种离子,具有保肥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与溶液中的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进行交换

分为阴离子交换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带正电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带负电的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换。

其中以阳离子交换为主。

 

消散和凝聚

分散即溶胶,凝聚即凝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由溶化转为凝胶称为凝聚作用,由凝胶转为溶胶称为消散作用。

凝聚与消散对于土壤物质的累积与淋移

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破坏密切相关

土壤肥力的增加和流失

总之,土壤胶体是土壤吸收营养物质的主体,是土壤养分保存和调节的物质基础,对新的腐殖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六.土壤溶液

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

1.所含物质包括:

离子态,分子态,胶体态,可溶及微小不可溶物质的总称。

气体N2O2CO2

无机盐KNaCaMgNH4NO3NO2CO3SO4ClHPO4

有机化合物单糖多糖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

无机胶体硅酸盐硅铝酸盐FeMn氧化物

络合物FeAl的络合有机物

2.浓度

200-1000mg/l,CaMg含量多

大于1000mg/l则可视为矿化度过高

3.渗透压

小于1个大气压,而植物渗透压大于15个大气压,因此植物可以从稀薄的液体中吸收有用的成分,但当浓度大于1000mg/l时,影响植物生存,如盐渍化或施肥量过大时,有机胶体腐殖酸能对酸碱矿化度有一定的平衡缓冲作用,但不能超过阈值。

4.酸碱反应

氢离子即存在于土壤溶液之中,也可以吸附于胶体表面,因此,土壤溶液的酸度要用两种指标来表示。

活性酸度即土壤溶液的PH值,分为酸性、中性、碱性。

一般来说,我国以长江为界,以南偏酸性,甚至强酸性,以北偏碱性,甚至强碱性。

潜在酸度土壤胶体表面吸附H+和Al3+引起的酸度,H+和Al3+可以致酸,但必须有其它的离子进入土壤溶液将其代换出来,才能显示其酸度。

因此,可以说土壤胶体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

强酸性<4.5

酸性4.5-6.5

中性6.5-7.5

碱性7.5-8.5

强碱性>8.5

高等植物或农作物适宜的PH适宜范围是5.0-8.0

土壤微生物适宜酸性及中性土壤,低等植物可以创造酸性环境

酸性条件利于原生矿物质的分解,加快成土过程,碱性条件下则相反

5.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FeMnNSC都有高价态和低价态化合物,通气好的条件下以高价态出现,利于植物生长,土壤渍水时,以低价态出现,有毒,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6.土壤的缓冲性

即加酸或加碱在一定范围内对其PH值的影响不大,对原因有两方面

胶体的作用加入酸,胶体上吸附的金属离子出来代换,把H+转为潜在酸度,使土壤PH值维持稳定。

加入碱,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出来代换,把OH-中和,使土壤PH值维持稳定。

弱酸性盐的作用如碳酸,磷酸,硅酸盐及多种弱酸性的有机酸都具有中和H+和OH-的能力,使土壤不至于酸碱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例如有机质分解时,会不会引起酸度增高

施肥料时,

有盐和碱的溶液到来时,

七.土壤的机械组成,又叫土壤质地

1.定义:

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颗粒粗细状况,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2.颗粒划分标准

 

1.土壤质地的分类

并不全以颗粒的大小作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各粒级含量的百分比作为标准。

总体上分为三大类:

粘粒粉粒砂粒

 

土壤质地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孔隙度砂土大于壤土大于粘壤土大于粘土

毛管长度(毛管传导度)正相反

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

粘粒多,易形成团聚体和裂隙

砂多,则不易形成团聚体和裂隙

砂土通风好,透水性好,易于根系发展,土壤温度增高快,但保水保肥差

粘土正相反

壤土则适中保水保肥地温稳定土壤颗粒粘性不大,

因此,土壤质地是一种评定土壤性能的重要参数。

 

第二节土壤形态

定义:

是指土壤表面和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颜色,土壤剖面结构,土壤质地、孔隙度等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和感觉来认识。

土壤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反映和外部表现。

通过形态可以区分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也可以区分土壤各种类型,

判断土壤特性,研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一、土壤剖面

是从地表垂直向下的纵剖面,具有垂直土层顺序(序列)。

这些土层大体平行分布,各土层性质或形态各异,是成土过程中发生了物质的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每一种类型的土壤都有按其特性发生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划分,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有机物层(凋落物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两种发生层之间的土层称之为过渡层。

如BC、AE、EB、CB、AB

前一个字母代表优势层

2.耕作层土壤剖面长期受人为耕作、灌溉、施肥活动的影响,其剖面与自然土壤剖面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耕作层(表土层)有灌淤层、堆垫层、肥熟层等几个层次厚度大于15cm,经常受耕作的影响,土质疏松,结构均匀,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深,肥力水平高

黎底层(亚表土层)厚度10-20cm,比较密实,片状结构,腐殖质含量减少。

心土层(生土层)在黎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作用明显,颜色较浅

底土层(死土层)几乎不受耕作的影响,根系少,土壤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的特征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除了剖面以外,还有颜色、质地、结构、湿度、孔隙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1.颜色重要形态之一。

根据颜色可以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过程。

颜色也是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

黑色表示腐殖质含量高

白色表示石英、高岭石、长石、石膏、碳酸盐类

黄色水合氧化铁

棕色伊利石,云母、和不同水化程度的氧化铁的混合物

紫色氧化锰

蓝灰色、绿色:

 

3.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

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5.松紧度土壤疏松或紧实的程度。

分为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五个级别

6.孔隙颗粒间的空隙。

它是水分、空气的通道,决定液相、气相两相物质的共存状态,并影响土壤养分和湿度。

7.土壤湿度:

反映干湿程度,反映水分含量的多少。

用百分数表示,

如用文字表示则可干、湿润、潮、湿来形容

8.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经淋溶、淀积的生成物。

其对土壤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具有判断作用。

化学新生体:

易溶性盐,石膏、碳酸钙,铁、锰化合物

生物新生体:

粪便,如蚯蚓、老鼠的粪便

9.侵入体:

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如碎石、动物骨骼、植物根、茎

第二章土壤形成

土壤是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母质与环境之间发生了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形成了腐殖质和次生粘土矿物,发育了层次分明的土壤剖面,出现了具有肥力特征的圈层――土壤。

第一节成土因素

一.母质

母质即岩石的风化物。

(物理+化学风化的产物)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特性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及土壤的肥力,且多数土壤都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1.对于土壤质地

酸性岩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矿物抗风化能力强,而它们多属于浅色调,往往形成了颜色不深的酸性粗质土。

即砂含量大。

基性岩深色矿物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能力不强,一般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粘粒含量大。

2.对于土壤成分

由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硅含量渐少,而铁、锰、Mg、Ca、Al的含量渐增加,因此玄武岩风化的土壤易红,易分解,易淋溶

3.对于次生矿物

基性岩母质三水铝矿

酸性岩――斜长石钾长石(风化为高岭土)

黄土――水云母

页岩、河流冲积物――水云母

湖积物、淤泥质――蒙脱石,水云母

4.对于土壤养分

钾长石K

斜长石Ca

辉石,角闪石CaMgFe

石灰石FeMnP

5.对于土壤发育过程

5.1山坡残积物颗粒粗

山脚坡积物颗粒细越向下分选越好边缘越来越细

黄土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多为粉土或粉砂土、粉壤土

洪积物分层明显具有二元结构

二、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水热状况。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岩石的物理、化学风化,同时通过影响高等、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土壤溶液、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又间接影响生物风化。

因此,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物理、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的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强度。

一种气候对应特定的某些种类的土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1.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水热条件好,风化速度快,不同气候带对应不同的粘土矿物。

干冷地区――化风产物是水云母,水云母不利于进一步风化,如脱K作用很弱

湿热地区――不仅K流失了,而且硅铝酸盐打开了,硅也能流失,多形成高岭土等次生粘土矿物,即AlFe的氧化物。

中等湿润地区――处于中间状态,K流失,蒙脱石较多,

蒙脱石-高岭土-FeAl氧化物

2.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

潮湿地区,如果温度低,不易分解,积累量较高

干旱地区,且高温,则属于好氧条件,则有机质易分解

例如:

黑土分布区,有机质含量高

粟钙土低

黑钙土居中

黑土胡:

富2:

1活性胡里酸25%

黑钙土

粟钙土0.8活性胡里酸含量减少

黄红砖红壤活性胡里酸剧增,酸性加强,强酸性的富里酸剧增

3.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影响土壤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土壤中细菌含量最多,依次是放线菌和真菌

温暖湿润条件下,有机含量高,微生物数量多,如黑土达千万个/g,而灰钙土几万个/g

酸性环境中真菌多

干旱地区(中性到碱性环境)放线菌多

有机质多且湿润(中性到微碱性),则细菌多

总之,土壤中物质迁移是随降水和热量增加而提高的,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不同气候带,土壤类型不同

三、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它们是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1.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数量

木本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针叶林

草本草甸>草甸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

2.影响土壤的发生层

木本易分层枯枝落叶多,且不易分解

草本逐渐过渡因草木灰含量大,易分解,因此层次不多

3.影响土壤的特性

木本灰份含量比较少针叶林灰分更少,酸性强,且是酸性极强的富里盐,强烈淋溶

阔叶林灰分稍多,不易形成富里酸,以胡敏酸为主,酸度较低

草原灰分含量高,Ca含量高,且常年气候较干,易形成中性及碱性的土壤,腐殖质易形成,且以胡敏酸为主,胶结成团粒结构

4.影响土壤的类型

亚寒带针叶林带――灰化土

温带干草原――粟钙土

温带湿草原――草甸土

亚热带阔叶林――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四.地形因素

影响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问题,尤其山地不同于平原地区

1.水热条件再分配

阴坡

阳坡

垂直带性

2.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坡度大,水流快,易侵蚀,土壤母质易淋溶,且土层薄,颗粒粗

坡度小,水流不畅,易积水,颗粒细,腐殖质易累积,颜色深,土层厚

3.地形影响母质

 

坡积物砾质土

冲积物砂砾质土

洪积物砂土壤土粘土

4.地形发育过程中影响土壤发育过程

地形苍海桑田的变化伴随着土壤类型的更替,例如河流下切过程中,或地壳抬升过程中,原漫滩变成阶地,低阶地变成高阶地,高阶地变成台地,土壤也随之变化,漫滩上是水成土,低阶地上是半水成土,而到了高阶地则分布有地带性土壤。

五.时间因素

土壤绝对年龄――从新风化层母质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程度,而不是年数。

通常所谓的“土壤年龄”是指相对年龄。

即发育程度高还是低。

所经历的时间大多比发育程度低的土壤为长。

但是有些土壤发育所经历的时间虽长,但由于某些原因,其发育程度仍停留在较低的阶段。

如何判断土壤年龄的大小?

看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剖面结构复杂和土层厚度大,发育程度则高,反之亦然。

易受侵蚀的土壤,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