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德副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326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奕德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宋奕德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宋奕德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宋奕德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宋奕德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奕德副本.docx

《宋奕德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奕德副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奕德副本.docx

宋奕德副本

 

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

学生姓名:

宋奕德

学生学号:

0809030217

系别:

美术系

专业:

动画

届别:

2012届

指导教师:

邓玉娟

 

 

目录

摘要……………………………………………………………………………………3

第一章剪纸的起源…………………………………………………………………4

第二章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5

第1节.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末)……………………………………………5

第2节.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5

第3节.停滞期(20世60年代中叶劲70年代中叶)……………………………6

第4节.繁荣期(12世纪80年代)………………………………………………6

第5节.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7

第三章剪纸艺术造型特征在动画中的运用

第1节完美、随意的空间造型办式在动画中运用……………………………6

第2节象征、抽象的寓意造型方式在动画中运用……………………………6

第3节剪纸特殊造型在动画中的应用………………………………………7

第4节剪纸平面化特色在动画中的应用……………………………………7

第5节剪纸动画中的形体观…………………………………………………7

第6节剪纸动画中的色彩观…………………………………………………8

第7节剪纸动画中的手法观…………………………………………………9

第8节剪纸动画中的手法观…………………………………………………9

第四章早期剪纸动画作品对动画发展的影响结论………………………10

附:

中国早期剪纸动画作品表(1958年一2005年)………………………11

结论…………………………………………………………………………………14

参考文献…………………………………………………………………………致谢…………………………………………………………………………………

 

浅谈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

学生:

宋奕德

指导老师:

邓玉娟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摘要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在其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论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特征。

及其在中国动画中成功运用。

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也为中国动画发展以自己民族特色进军世界动画提供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OnthecourseofdevelopmentoftheChinesepaper-cutanimationandartisticfeaturesof

学生:

yidesong

指导老师:

yujuandeng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

Abstract

Folkpaper-cutartasatraditionaldecorativeart,initsprocessofdevelopmentandspread,showingtheirownuniqueartisticcharm.Thisarticle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hapeofthefolkpaper-cutart.AnditssuccessfuluseintheChineseanimation.Notonlyisthe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arttoentertheworldofanimationtoprovideanewformofexpressiontotheirownnationalcharacteristics,butalso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animation

剪纸的起源与动画的结合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有别(剪刀或刻刀),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基本相同,故统称为剪纸。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之后,中国动画便开始了的民族风格的建设。

剪纸动画是借鉴我国皮影戏和民族剪纸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8年万氏四兄弟之一的万古蟾试制了首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影片中浓郁的民间剪纸风格开辟剪纸动画的道路。

影片中的人物在造型上采用简单的色块面,只反映大的结构,没有多余的线条表现细节。

这与剪纸的剪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猪八戒的头部不同于一般剪纸动画中多用线条棱角分明的设计,而加以更为卡通的绘制,使整个动画更为人们所喜爱。

作为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以其形象生动有趣为中国的剪纸动画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章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

中国动画自产生之日起,动画艺术家就以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探索动画制作的技术技巧。

积极借鉴外国动画制作的先进经验。

主动尝试运用中国民族文化给养。

开拓中国动画艺术表现风格,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形成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中国学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剪纸动画片,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成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典范。

并为中国动画赢得巨大声誉。

回顾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末)

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广大劳动妇女世代相传。

形成相对稳定,深深扎根于民间。

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剪纸艺术集剪、刻、绘于一体。

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因此,剪纸成为其他视觉艺术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中借鉴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标志着中国动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艺术创作上“百花齐放”和在学术理论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之路。

成为动画创作的主要任务。

剪纸集剪、刻、绘于一体,与皮影的制作有许多相通之处,皮影戏又是动画的雏形。

运用剪纸与皮影的艺术形式创作动画,也就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1956年,由万古蟾为导演,并由胡进庆、陈正鸿、钱家骏等创作人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58年成功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如果说《猪八戒吃西瓜》的问世是中国剪纸动画的探索与尝试。

那么1959年由万古蟾导演的《渔童》是中国剪纸动画走向成功的标志。

与猪八戒吃西瓜相比,《渔童》无论是动画形象的塑造还是拍摄技巧,都有了很大进步。

在人物动作的设计上,强化了神话人物的特点.将渔童的动作设计的具有平面化的舞蹈性动作。

使其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突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设计中,通过各种景别的交替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动画视觉效果。

在拍摄技巧上,使用多层景的移动,突破了《猪八戒吃西瓜》以全景为主的单一局面,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皮影戏单纯的平面效果。

二、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

进入60年代,中国剪纸动画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上有了更大的进步。

1961年完成的《人参娃娃》,标志着剪纸动画走向成熟。

这部影片曾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

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第一次在国际获奖。

1963年由万古蟾、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应该是成熟期最优秀的剪纸动画。

这部影片无论在人物造型上还是动作设计上都具有了成熟化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融合了陕西皮影与北方剪纸造型方法,同时又将绘画技巧运用到形象刻画之中,主体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剪纸形式。

而是在剪纸

 

风格下具有色彩晕染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俏丽动人。

在影片动作设计上,借用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同时运用皮影、木偶表演之所长。

采用舞蹈化动作,使其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在背景设计上,注重色彩的表现,同时运用特技拍摄,既增强了影片的装饰效果又烘托出神话气氛。

这部影片成功地表现出剪纸动画的民族风格和高超艺术技巧,在1964年6月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三、停滞期(20世60年代中叶劲70年代中叶)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剪纸动画也坚定的同政治联系起来,如这一时期的《红领巾》(1965年)、《东海小哨兵》(1973年)、《带响的弓箭》(1973年)、《金色的大雁》(1976年)等剪纸动画就以鲜明的政治倾向表现各种斗争,揭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另外还有《支持人民反美斗争》(1965年)、《揭穿美帝“和谈”阴谋》(1966年)等政治宣传剪纸动画片。

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

仅仅是借用剪纸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去刻意表达作品的政治观点,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技法上都没有创新之处。

因此,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作品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记忆。

四、繁荣期(12世纪80年代)

文革结束后,动画开始复苏。

中国剪纸动画在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题材的同时,不断探索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个高峰,创作出10余部剪纸动画片并获得许多奖项。

如《长在屋子里的竹笋》(1976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猴子捞月》(1981年)获加拿大第十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保加利亚第四届卡部落奥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鹬蚌相争》(1983年)获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等奖、南斯拉夫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动画片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火童》(1984年)获首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第二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

繁荣期的剪纸动画在表现题材上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其中大部分影片者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直接取材于成语或俗语。

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

如《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都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有着深刻的寓意,这类题材的影片对人们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创新。

如《南郭先生》、《火童》两部剪纸动画片,在其美术形式上都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使平面剪纸有了浅浮雕的装饰效果,从而更具有古朴的民族特色。

而在《猴子捞月》、《鹬蚌相争》等动画创作中,大胆地进行了创新。

借鉴水墨动画的表现效果,利用特殊的纸张。

在湿润的情况下将纸的边缘拉出纤维,产生毛茸茸的感觉,形成中国剪纸动画特有的工艺——拉毛工艺。

这样的创新既有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

同时又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背离,使剪纸动画片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皮影和剪纸样式。

正因为这一时期的剪纸片强调形式感。

迎合了国外电影评委的口味,使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获得众多奖项。

其中仅《鹬蚌相争》就获得4项国际大奖,也成为中国剪纸动画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

五、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剪纸动画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较80年代有很大的差距,呈逐渐衰退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剪纸动画的发源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将原剪纸动画创作组完全解体分流。

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影院观众越来越少。

而电视台需求的动画节目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艺术短篇的制作被逐渐压缩而转向生产供应电视播放的系列动画,尽管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功地完成剪纸动画系列片《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

但由于剪纸片制作精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难在数量上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由于我国动画市场还不够成熟,电视台的低价收购没法保证剪纸片制作的正常运行。

2、管理体制的缺陷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有的国营体制管理上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有大批优秀的动画创作人员流向外资企业,从而造成影片创作人员结构断层。

生产能力下降,影片创作质量滑坡的局面。

3、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取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也正在面临消失与流变,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虽然大力发展动画教育事业,积极拓展动漫产业基地,但中国动画的新生力量大多出生于80年代以后,他们是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长大的,受到的是来自美、日、韩等国家动画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或不了解,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走向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章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特征在动画中的运用

在剪纸动画片中,常常是以彩色剪纸中套色剪纸、分色剪纸、点色剪纸等多种表现手法的结合来表现。

这种结合不仅能够利用其阳刻线条,又能够运用阴刻的块面,取此之长补此之短,即能避免单用线条表现的繁琐,也能避免单用块面表现的呆板。

1958年9月,导演万古蟾拍摄了中国动画发展早期第一部利用剪纸艺术概念制作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片中的人物形象“猪八戒”“孙悟空”采用了剪纸艺术表现手法中的套色剪纸及分色剪纸两种形式的结合。

角色“猪八戒”是影片的主角,为了表现八戒可笑、可爱、又笨拙憨厚的一面,人物造型的表情刻画必须生动而丰富,这就要求脸部的剪纸部分必须采用套色剪纸,以便角色五官能够以套色剪纸中的衬纸为依托进行动画制作,而不影响套色剪纸的主稿线条部分。

1978年11月,导演胡雄华拍摄完成了剪纸片《狐狸打猎人》。

人物角色完全采用分色剪纸的表现手法。

分色剪纸的应用能够形象的表现出角色狐狸表现皮毛的层次,狐狸尾部的分层分色处理,易于动画操作。

影片中的背景与剪纸中剪影的植物类似,采用大块面积的概括表现,体现拙、朴的艺术风格。

 

第1节完美、随意的空间造型方式在动画中运用

在大部分民间剪纸作品里,民间艺术家们通过对物体长期接触所获取多方面的,由表及里的感性认识和理解,随心所欲地,对物象进行再创造。

我们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不受西方绘画体系中科学的透视学、解剖学的限制,看似随意,但处处细节体现完美。

《老鼠偷油》窗花剪纸是以瓶喻母体,以老鼠喻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

民间艺术家以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剪的油罐口是向上的弧线,而罐底是水平直线,以最直接表达方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

这是以罐口喻通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

这种反视觉透视的艺术手法,在动画中也有体现。

在动画片《贾二卖杏》中贾二挑的装杏的筐子口就是向上的弧线,呈现出俯视的角度,而筐子底也是水平育线。

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讲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

片中黑色的背景,让前景事物一目了然:

绿色的色调,让视觉和谐统一。

空间处理采用民间艺术中意念化的造型观,把看到的东两和想要看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又把看不到的侧面也表达出来。

剪纸中人物采用侧视角度,磨盘则采用俯视角度,这种以表达清楚内容为日的的意念处理方法,不受时空约束。

动画片中也没有遵守透视的法则,也不同于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它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视角,《老鼠嫁女》这部片对于说明我国民间美术的完美的自由空间造形观,具有非常强的代表件。

第2节象征、抽象的寓意造型方式在动画中运用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寓意与象征的手法,表达民间百姓对牛活吉祥如意与对生命崇拜的观念。

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寓意的象征或符号,比如有各种蝙蝠,虎、鹤、象、龙、凤之类的吉祥动物;有桃、松、竹、梅、合欢、茱萸之类的吉祥植物。

有福寿双全、五福捧寿、官带流传的吉祥图样。

表现形式最多的足以图案、纹样形式出现的吉祥图案、纹样、图式,表达了人们追求的各种美好愿望,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最典型的是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很有现代感又不失中国传统民族特色。

同时新诞生的五个奥运吉祥物分别以鱼娃、大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和燕子为原型的“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

五个福娃的名字谐音连起来恰好是“北京欢迎你”,它们的色彩也刚好与奥运五环的五种颜色红、橙、蓝、绿、黑相呼应。

在剪纸动画片《渔童》中渔童的形象以民间剪纸抓髻娃娃为设计元素,采用了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莲生贵子的纹样。

莲花有多子的含义,所以诞生了渔童。

渔童在莲之上:

钓鱼,相互关联。

抓髻娃娃是民间剪纸中特有的一种传统主题纹样,抓髻引伸为抓“吉”之意。

渔童造型运用了民问艺术阴阳造型观,人物形象概括、简练,极富有农村的乡土气息。

皮肤足黄色,上衣是黑、红色,绿色的裤f,采用了民问美术中的“五行色”,就是我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中国娃娃形象。

小渔童的造型和莲花、金鱼在一起,极富中国民间特色。

第3节剪纸特殊造型在动画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中,剪纸人物的五官有其独有的处理方式。

运用阳刻剪纸手法时,剪纸动画中人物正面或四分之三侧面视角中,眉毛与鼻子通常保持线线相连的特点,嘴部中部上下两端与鼻地及下巴相连。

侧面视角中,剪纸人物形象夸张变形,眼

睛呈狭长型。

在《火童》中,典型运用了此类剪纸造型。

人物形象细腻,富有地方民族特色。

新电脑技术支持下的CG动画《桃花源记》实际上保留了皮影的人物

造型,人物造型始终保持侧面的形态,脸部利用阳刻的丰富线条体现老者风吹曰晒,辛勤劳作产生的如沟壑般的皱纹,官吏凶神恶煞的神情。

如皮影般的高额头,狭长眉眼都突出了人物造型的夸张个性。

第4节剪纸平面化特色在动画中的应用

二维动画中平面画的特点既是人物没有体积感,即皮影人物般的动作。

在人物转头时,身体是不动的,直接就把面部切成了正面。

而身体由一侧转向另一侧时往往用一帧的速度切过画面。

在CG动画《桃花源记》中,剪纸平面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片中人物纸片一样的转身,完全不同于传统动画中人物转身的体积感,使得人物带有强烈的皮影特色。

第5节剪纸动画中的形体观

从形式感来说,剪纸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形式,而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民间艺术多是在平面空间中展开的。

中国民间艺术的形体语言其最大特点就是对于“线与面”的运用,所以要研究剪纸艺术与剪纸动画的形体就必须要从“线与面”的构成特点开始。

剪纸动画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剪纸动画中的形体大多是以简洁的线条和块面构成。

“线与面”的构成成为剪纸动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种形式感恰恰与卡通动画勾线填色的形式如出一辙,这样就决定了剪纸艺术与动画艺术先天的适应性、可融合性。

首先,我们都知道,以一条线围绕一个区域,就生成了一个视觉对象。

在这个视觉对象中,“线”对于形体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直线、折线、曲线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觉,而这些“线”所构成的形体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

“线”的变化越少,越趋向直线或折线,线得感觉越强硬.随之也越有力度;“线”变化越多,越趋向曲线,线得感觉越强软,随之图形也越柔和。

如,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当中.猪八戒的造型被设计得圆润饱满,突出其可爱、滑稽的特点:

而在剪纸动画片《渔童》当中,老渔民的形象就设计成为全身线条硬朗,棱角分明的形象,以突出其反抗精神。

由此可见,在剪纸动画片中“线”也是塑造图形或物体本身的重要手段。

另外“线”对于它内部所制造出来的“面”的影响,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被包围在里面的距离越大,“线”对它的影响力就会越小;而与中心距离越近,也就是边缘的距离越大,这种影响力就会越不受到边界的影响。

如果我们研究装饰性剪纸动画片《金色海螺》的“线”与“面”,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金色海螺》中的各个图形单位之所以看上去更加固体化,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单位的的轮廓线比较小的缘故。

除了这一手法,作品当中还采用了在“面”内的区域增加图案的方式,如给农服增加褶皱就是方法之一。

以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很多剪纸动画作品中,各个单位往往较大,以至于线几乎失去了对空间的操控能力,形成了特殊的块面感风格,如剪纸动画片《老鼠嫁女》。

有时可以看到许多故意减弱“线”的艺术语言形式而突出“面”的作用,从而达到“剪影”的效果,如在剪纸动画作品《狐狸送葡萄》当中,就利用了轮廓和色彩的关系把空间感的创造变得轻而易举。

“线”与“面”往往使这种二维空间的变化发展出无限可能。

不同线的宽、窄、曲、折、长、短、横、竖等变化多端,形成不同质感的线条。

进而可以分割成无限的图形单元,这些图形单元又可阻根据自身特点形成无限的视觉观感。

 

第6节剪纸动画中的色彩观

色彩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因素,在长期稳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特征和文化功能。

民间美术色彩不仅具有视知觉的欣赏功能,而且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代表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和文化习俗。

剪纸动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色彩艺术语言,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来源于农业文明背景下传统民间文化中,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及期待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原则。

世界各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象征色彩,并随之形成一定的使用规范。

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的一系列品物,都有了特定的色彩审美倾向。

虽然这些民间艺术类型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主张,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在以各自的言说方式表达着民间艺术生活化的发展要求。

例如,“五行色彩’观和求吉心理成就了民间的色彩观念,也赋予了民间色彩的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在民间艺术的色彩运用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实用主义的色彩精神。

“五行色彩”主要以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为主,色彩鲜艳明亮,体现出中华民族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所独有的纯朴、直率、热烈的民族性格。

大量的民俗材料表明,以往民间美术的创造,包括某种造型活动的开展或某种造型样式的推出,其动机总关联着比审美要求远为宽泛、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

即便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证实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意蕴。

譬如,灯彩的扎制迎送,在中国南北地区多出于“祈子"“祈雨"社会要求和动机,并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

它于何时何地开展,它的每个程序环节、各种造型处理,以至活动中器物的具体色彩运用,都紧扣着“祈子"“祈雨”中心意向,色彩配色复杂而稳重,体现其神秘感,并以稳定持久的风俗形式固定下来。

在剪纸动画中当然也随处可见“五行色彩"的运用。

如,在剪纸动画片《渔童》中,“五行色彩”就被运用得非常到位;片中画面不仅色彩艳丽,并且有非常强烈的民俗感。

民间美术色彩不只是具有欣赏功能的物质存在.更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体现了民众心理的深层需求,代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存在,是民族心理感情和文化思想的综合载体。

民间色彩包含了古老的观念、寓意和内涵.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应用法则,显露出鲜明的个性审美特征。

剪纸动画在处理色彩时,由于画面语言是由镜头组接而成,所以对画面的要求更高,用色更需简练概括,这就需要从事动画场景设计的人员对色彩的运用加以研究,吸取民间艺术精粹,还有原有剪纸动画的精华,总结经验,最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